葉嘉瑩
中華書局與北京大學的陳蘇鎮(zhèn)先生搜集到了孫蜀丞先生的遺著數種,整理出來編訂為《唐宋詞選》及《孫人和文存》兩種著作出版。因為我曾經從孫先生受教,這個消息真是讓我欣奮異常。我自一九七九年返國來南開大學任教之時起,就開始了對孫先生遺著的尋訪。原以為這是一件并不困難的事,因為孫先生的女兒亮珍,原是我在輔仁大學時小我一級的師妹,而孫先生的愛婿高熙曾則是長我兩級的學長。更聽說,熙曾學長原來曾在天津師范學院任教,其后天津師院改為河北大學遷往保定,但一批年長的教師員工則仍然留守在天津。當時有一位在南開大學任教的王雙啟先生與熙曾學長夫婦為多年舊識,于是我就請王先生帶我去看望熙曾學長。誰知熙曾學長因腦溢血已在醫(yī)院臥病甚久,語言失能,其夫人亮珍師妹則因為患有嚴重眼疾,已久不出門,也甚少與外界聯系。于是,我想從他們夫婦二人那里尋找孫先生遺著為之刊印的愿望,就完全落空了。我為此曾一直感到深重的遺憾。如今幸得中華書局搜集到孫先生的遺著多種,并且即將整理出版,對我而言,這當然是一件極可欣奮之事。
我在輔仁大學讀書的時代,套用一句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話來說,那既是一個極不幸的時代,也是一個極幸運的時代。就國家而言,我考入大學的一九四一年,當時的北平已淪陷有四年之久,那當然是一個極不幸的時代。當時的北京大學和師范大學等公立大學都已在日軍的管控之中,有些原在這些公立大學任教的教師,其后因不肯接受日人控制竟至有饑餒而死者,即如當時原在北大任教的繆金源教授,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例。本來當日北平原有兩所不受日人控制的私立大學,一個是屬于美國基督教體系的燕京大學,另一個就是屬于歐洲天主教體系的輔仁大學。而自“珍珠港事變”以后,燕大就關閉了。于是在淪陷區(qū)中不受日人控制的遂只剩一個輔仁大學。當時擔任輔大校長的陳垣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史學家,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為人嚴正,堅持獨立自主的風格,所以輔大的師生既在管理上不受日本的控制,同時在思想上也保持學術的自由精神,全然沒有受到宗教干預。于是當年的輔仁大學得以邀請到許多望重一時的學者來任教。即如擔任我們系主任和目錄學教學的余嘉錫先生、擔任我們戲曲史教學的趙萬里先生、擔任我們經學史教學的劉盼遂先生、擔任我們文字學教學的陸宗達先生,就都是當時各專業(yè)中的杰出學者。而我個人則因為特別偏愛古典詩詞,所以就對擔任我們唐宋詩課程與擔任我們詞與詞學之課程的顧隨和孫蜀丞兩位先生留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顧隨與孫蜀丞兩位老師,在教學方面有著迥然相異的兩種風格。顧先生是天馬行空,一無依傍,既沒有課本,也不發(fā)講義;而孫先生則編印有詳盡的詞學講義,對于詞之起源、詞之體制、詞之音律以至詞之作法,各個方面莫不有詳盡之介紹。顧先生是站著講課,往往是稍微側著身,右手拿著粉筆,口中滔滔不絕地講述,右手隨時在黑板上寫下一些征引的材料和字句,而精神則似乎一直神游于他所講的詩詞的情意與境界之中,幾乎完全忘懷了課堂中我們這些學生的存在;而孫先生講課時的態(tài)度與顧先生完全不同,孫先生是一上講臺就端坐在講桌后面的一把椅子上,面前攤開他編寫的講義,直面著臺下的學生,雙目炯炯有神,當他講起詞人的作品時,他的面部也隨著詞的內容有豐富的表情。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當他講溫庭筠的《菩薩蠻》一詞時,模仿女子“照花前后鏡”的神情。兩位老師都對我有很大的影響。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當我在臺灣大學任教時,有外文系的幾位師生辦起了一份《文學雜志》,他們來向我索稿,我曾經應邀寫了一篇題為《從李義山嫦娥詩談起》的文稿,先是從此一首詩談到了詩人的寂寞心,又從此“寂寞心”之一念,聯想到了王國維的一首《浣溪沙》詞和一首題為《端居》的五言古詩,又聯想到了王維的《竹里館》和一首題為《積雨輞川莊作》的七言律詩,全文都純任感發(fā)和聯想,而不曾做任何拘狹落實的解說。那時在臺灣大學有一位擔任詞選和曲選兩門課程的鄭騫教授,是顧先生的晚輩友人,他看了我這篇文稿后曾經對我說:“你文章的風格真是得了顧先生講課的神髓了。”
其后,當我于六十年代在臺灣的淡江與輔仁兩所大學擔任“詞選”一課之教學時,除了講授王國維與顧隨兩位先生所賞愛的晚唐五代和北宋小詞及南宋之稼軒詞以外,我卻也對南宋的吳文英和王沂孫等人的長調慢詞感到了很大的興趣,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即寫了一篇論吳文英詞的文稿,七十年代又寫了一篇論王沂孫詞的文稿,其后于八十年代與繆鉞先生合撰《靈谿詞說》,我又曾分別寫作了論吳、王二家詞的多篇文字。而這兩位詞人,就都不是王國維和顧隨先生所賞愛的,卻是孫先生所賞愛的。當我撰寫論王沂孫詞一文時,我就曾想到以前我早就聽說孫先生寫有論王氏《花外集》的文字,可惜我當年在海外一直未曾見到過,深以為憾。這也是我何以一九七九年一回國就急于想整理和編印顧先生與孫先生兩位老師之遺著的緣故。顧先生的遺著既已早由他的女兒顧之京編印出版了多種著作,如今又見到孫先生的遺著也已經有中華書局即將整理出版,欣喜之余,追懷往日大學時代追隨兩位老師讀書學習時的種種情事,蓋已有七十年以上之久矣,今日草寫此文,真可以說是思潮起伏,欣慨交心。至于孫先生在學術方面之成就,則中華書局今所搜集編印之孫先生全部著作俱在,我在此就不更加辭費了。
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抄錄兩首憶往小詩在后面,聊以作結。其一是一九七九年所寫的《贈故都師友十二首》之中的一首追憶當年學詞之作,詩云:
讀書曾值亂離年,學寫新詞比興先。
歷盡艱辛愁句在,老來思詠中興篇。
其二是二○一四年我參加恭王府海棠雅集時的感舊之作四首錄一:
花前小立意如何,回首春風感慨多。
師友已傷零落盡,我來今亦鬢全皤。
(草寫此一小文前曾蒙和希林博士影印了孫先生的很多資料給我,在此特致感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