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 張曉玲
摘要: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當前學界對之缺乏系統(tǒng)歸納,故筆者通過認真研究,總結(jié)為:知識教育法、示范法、自律法、勸誡法、勵志法、暗示法、感染法、舉例法、養(yǎng)氣法等九種類型,這些基本方法根植于中華文化的豐富土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主體性要求、整體性特征和生活化趨向?qū)Ξ敶赖陆逃哂兄匾梃b意義。
關(guān)鍵詞:中國古代;道德教育;基本方法;現(xiàn)實意義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2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4-0096-05
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視道德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學界對此多有研究,根據(jù)CNKI搜索結(jié)果顯示,這些研究成果或是總結(jié)某個教育家或思想家如孔子、墨子或某個學派如儒家、道家的德育方法,或是具體研究某種方法如榜樣教育法、修身法、身教重于言教,抑或是從學校、社會、家庭角度歸納其所屬的部分教育方法,等等。研究多顯零散,鮮有系統(tǒng)歸納,故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
一、當前我國道德教育背景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價值凸顯
1.正確認識當前我國道德教育現(xiàn)狀和面臨的問題
德育對人們的道德形成有巨大的導向、示范、凝聚、幅射等作用。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道德教育并取得了相應的成就,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日益提高,對加強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促進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起了重要作用??傮w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shè)取得了顯著成就,思想道德領(lǐng)域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道德建設(shè)取得了許多成就,但也出現(xiàn)了許多需要重視的問題。例如道德建設(shè)過于屈從于經(jīng)濟發(fā)展,與法制建設(shè)的脫節(jié),以及傳統(tǒng)道德與現(xiàn)代關(guān)系上的割裂,使得道德建設(shè)難以取得長期性和持久性的效果。特別是隨著社會生活重心的經(jīng)濟化,經(jīng)濟領(lǐng)域追求功利的法則日益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領(lǐng)域,引發(fā)見利忘義、權(quán)錢交易,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滋生蔓延,集體意識、互助精神和奉獻精神日益減弱,導致社會道德失范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這些問題給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造成巨大沖擊,給道德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2.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價值凸顯
解決上述問題,要從多方面人手,但是從文化人手是一個重要途徑,特別是充分發(fā)揮中國古代道德教育資源,充分借鑒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中國古代道德教育中滲透著中國化的人文特色?!暗掠来嬗谖幕?,文化滋潤著德育?!庇袑W者認為,我國德育理論與實踐中存在著“人學空場”,即我國的道德教育呈現(xiàn)為一種無“人”的教育。這種狀況至今仍在不同范圍內(nèi)存在,使得德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一種強制性的灌輸。而這種忽視對人的主體性和精神世界的關(guān)照的德育,必然失去其應有的文化內(nèi)涵。
而反觀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文化,恰恰滲透著強烈的人文氣息。如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往往具有濃厚的德育意蘊,可為當代德育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中國古代德育的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氣息體現(xiàn)在方法上直接表現(xiàn)為德育方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中國的未來將是中國古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把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推向現(xiàn)代化,可為解決當前道德教育問題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鑒,這已引起很多學者的高度重視。為此,筆者下文對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做一總結(jié)梳理。
二、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1.知識教育法
知識教育法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將道德知識灌輸給受教育者以改變其道德認知的方法,與當前的理論灌輸法有相似之處,不過由于中國古代文化傳承和對士大夫階層人格培養(yǎng)的時代要求,這一方法又具有自身特點,其途徑也有所不同,主要是誦習和考試:
誦習主要在兒童啟蒙階段。中國對兒童啟蒙教育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體現(xiàn)在一系列完整生動、形式多樣、富有韻律的經(jīng)典文本上,如《百家姓》、《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其中包含大量含義深刻、潛移默化的準則規(guī)范和為人處世的哲理,至今散發(fā)著極大的德育價值??荚囀侵袊糯x拔賢良“入仕”的方法,同時也是強化道德教育的途徑。中國早在夏以前就產(chǎn)生了“選賢與能”的“選仕”觀念,考試制度經(jīng)歷了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度的過程,始終將倫理道德及其踐行作為重要內(nèi)容,科舉發(fā)展后期更將《四書》、《五經(jīng)》等納入考試內(nèi)容?!翱婆e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錄取與否完全取決于考試成績,折射出一種平等競爭的精神,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這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選拔模式地借鑒。
2.示范法
示范法也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由于中國古代有著“推己及人”的文化傳統(tǒng),故示范法極易推行且行之有效,它是通過教育者自身率先垂范或以他人的模范德行影響受教育者使之效仿并養(yǎng)成良好德行的方法,主要有圣人君子示范、帝王君主示范、地方官吏示范及家庭成員示范。在當今以課堂灌輸為主的德育環(huán)境下,示范法無疑具有特殊價值。
“趨圣”是古代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故圣人君子示范最形象、最鮮活。如“千古圣人”孔子非常注重身教,強調(diào)“正人先正己”,處處尊奉禮法,為弟子之榜樣,示范效果顯著。帝王君主示范對臣民作風有重要導向,“君不君則臣不臣,……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jié)?!比琮R桓公欲禁群臣的奢侈作風,“管仲日:‘臣聞之,君嘗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漿,衣練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之所奢汰也?!对姟吩疲骸还挥H,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親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練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齊國儉也?!保ā墩f苑·反質(zhì)》)帝王君主示范對今天國家領(lǐng)導人做好表率以引導優(yōu)良道德之風具有重要啟迪。地方官吏的示范對培養(yǎng)地方淳良民風有最直接的影響,正所謂官德如風、民德如草,官風正則民風淳。古代各級地方官吏身體力行、做好表率、以賢導民的事例很多,如東漢太傅胡廣“年逾八十,繼母在堂,朝夕定省,子道不虧,旁無幾杖,言不稱老,居喪盡禮?!?
家庭成員的示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培養(yǎng)良好家風的有效途徑。家庭長輩的言行對子女有最直接的影響,如曾國藩嚴勉子弟尚守寒素家風,自己也對此以身作則、信守不渝,其“儉樸”家風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
3.自律法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自律法是古代修身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主體依靠道德信念以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指導其言行、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以鑄造君子人格的方法,具體有:內(nèi)省、克己、反求諸己、慎獨。
內(nèi)省包括內(nèi)觀自身和反觀他人。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是從內(nèi)觀自身角度反省自我,而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則是通過反觀他人以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思杭纯酥谱约旱乃接瑖栏褚笞约?,使遵循道德規(guī)范成為一種內(nèi)在自覺??鬃诱f:“克己復禮為仁?!保ā墩撜Z·顏淵》)可見,克己是達到“仁”的基本修身方法。個體只要能對其言行嚴格控制和自我約束,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則“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反求諸己與內(nèi)省有相似之處,但不同在于它更強調(diào)個人在遇到挫折時要反躬自身,而非責于他人。如孟子所言:“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上》)做事未成功時應該先反過來從自身尋求原因、發(fā)現(xiàn)不足以改之,故“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慎獨是指個人“在自我獨處的情況下也要遵守道德”,做到表里一致、不自欺。古代教育者十分重視慎獨法,要求人們不須臾離道,具體要做到“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顯明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里內(nèi)外,精粗隱顯,無不慎之?!?/p>
4.勸誡法
勸誡法是通過語言勸說和告誡的方式使人受到啟發(fā)和教育的方法,與示范法結(jié)合方能發(fā)揮最佳教育效果,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勸誡的具體方式有事實勸誡和道理勸誡:
事實勸誡主要通過描述和概括客觀存在、具有說服力的具體事實來勸誡他人。如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言辭懇切地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痹诖?,他就是通過陳述前漢興隆昌盛與后漢傾覆衰敗的具體事實來勸勉后主親賢遠佞。道理勸誡主要通過引用經(jīng)典、名人名言等方式說明某些深刻的道理以使人明之。如孔子想告誡世人“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禮記·中庸》)之理,便引用《詩經(jīng)》中的句子:“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意即中庸之道就像手里拿著斧柄伐木做斧柄一樣,只要瞄一眼就能看得見,以此來勸誡世人勿盲目追求中庸之道而反將其弄成條條框框的東西,只要正心誠意地修煉即可。
5.勵志法
勵志法是通過一定的價值導向激勵個人立大志,并培養(yǎng)其實現(xiàn)目標的堅忍不拔之志的方法。中國古代道德教育十分重視勵志,常見的類型有正向勵志和逆境勵志:
正向勵志是用積極的言行對個人志向進行正面強化,使其以積極的心態(tài)繼續(xù)其行為。如“岳母刺字”增強了岳飛的精忠報國之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激勵人們剛毅堅強、力求進步,顏真卿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fā)憤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激勵自身和他人發(fā)憤勤學,等等。逆境勵志屬反向激勵法,通過逆境激發(fā)人的志向和頑強意志,并克服困難有所成就、鑄就高尚人格?!睹献印?zhàn)國》有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边@段話告訴人們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磨煉方能成才。
6.暗示法
暗示法是中國古代道德教育常用的語言表達方法之一,它是教育者通過含蓄的語言將其所要表達的道理傳遞給他人,以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以孔子為典型,具體策略有“模糊”、“簡化”、“一語雙關(guān)”、“旁敲側(cè)擊”,這些策略具有獨特的效果:啟發(fā)受教育者主動思考,而非被動接受。
“模糊”即把話說得含糊,點到為止。如“篷伯玉使人于孔子??鬃优c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論語·憲問》)這段話中孔子只是贊揚了使者是好使者,卻未說明原因,語言模糊而回味無窮。“簡化”即將詳細具體的語言簡潔地表達出來。如“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ā墩撜Z·里仁》)這里的“一”和“忠恕”二字,非常簡潔,但內(nèi)涵豐富。“一語雙關(guān)”即一句話里包含兩層意思,一為原義,一為引申義,其中引申義尤其需要發(fā)揮和玩味。如“子日:‘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這本是孔子感嘆觚不像從前的觚了,實則批評世道變化,禮儀改變,道德敗壞?!芭郧脗?cè)擊”即從側(cè)面委婉地表達其意,如“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孺悲,取瑟而歌,使之聞之?!保ā墩撜Z·陽貨》)這里孔子就是通過旁敲側(cè)擊的方法將自己不想見他的信息傳遞給孺悲,至于為什么不見,留給孺悲自己去想。
7.感染法
感染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隱性道德教育方法,教育者主要通過情感渲染突破受教育者的對抗思想和心理防線,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產(chǎn)生情感和心靈上的共鳴,從而受到啟發(fā)和教育,主要有情景感染和情節(jié)感染:
情景感染的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受教育者在情景中自然而然受到教育。如“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這一情景寄托了孔子對德行高尚的伯牛將死的惋惜之情,從而使弟子們不僅看到孔子對他們的關(guān)心,還能體會到孔子對德行的重視和崇尚。情節(jié)感染是通過創(chuàng)設(shè)具體情節(jié)觸動人心。如鄭莊公“真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薄熬湃孪嘁姟边@一感人情節(jié)不僅啟發(fā)了鄭莊公,也讓他人從中感受到鄭莊公及潁考叔的孝心孝行,從而受到教育。
8.舉例法
舉例法是古代德育具體過程中主要的說明方法,通過列舉鮮活、具體的事例闡釋所要傳授的內(nèi)容或道理,化抽象為具體。其關(guān)鍵在于精選事例,因為事例“選擇得好,說明的話就可以簡單些,讀者能從中悟出道理(規(guī)律),說明部分只要點一下就行了?!币虼?,選擇事例要遵守幾項原則:
一是內(nèi)涵性原則。即所舉例子須蘊含道理、富有啟發(fā)性。如子路見孔子問學時,面對子路“學豈有益哉”的提問,孔子通過“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正,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括而羽之,鏃而厲之,其入不益深乎”等蘊含哲理的例子來教育子路,強調(diào)提高自身修養(yǎng)和不斷深入學習的重要性。二是精要性原則。教育者列舉的事實材料要能精確地說明其要領(lǐng),而不是只說明其中某一點或一個側(cè)面。如《晏子春秋》中齊國大夫晏子面對楚國國君的羞辱,機智巧妙地運用“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的例子準確精要地回擊了楚王的侮辱并給其上了生動的一課。三是通俗化原則。即把一些抽象、深奧的理論或道理通過直觀、淺顯的例子表達出來,使受教者易學、易懂、易接受。如“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墩撜Z·顏淵》)這里用“風”和“草”分別形容“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十分生動,使之通俗易懂。四是靈活性原則。即所舉例子靈活多樣、廣泛充實,避免單一刻板。這一原則堅持得好,可使教學縱橫捭闔、多姿多彩、事半功倍。如樊遲、司馬牛、仲弓、和顏淵四人問仁于孔子,孔子根據(jù)四人的不同資質(zhì)和性格,分別以“愛人”、“仁者,其言也仞”、“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個不同的例子分別闡釋了何為“仁”。
9.養(yǎng)氣法
養(yǎng)氣法也是古代自我修身和道德修養(yǎng)的主要方法之一,經(jīng)孟子“養(yǎng)浩然正氣”的思想應運而生,它是主體通過培養(yǎng)浩然正氣來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提升人格精神境界的方法,具體途徑包括:“配義與道”和“集義所生”。這種方法對現(xiàn)代人如何處理物欲和道德信仰之間的關(guān)系有獨特價值。“配義與道”指的是浩然之氣必須與道義相伴隨而生,即趙岐所說的“言氣與道義相配偶而行?!币虼耍芭淞x與道”講求的是解決“養(yǎng)氣”的前提:對仁義道德要有深刻的認識,“從而在內(nèi)心之中形成堅定不移地實現(xiàn)和踐履自己的道德理想的信念和意志?!薄凹x所生”即做事要符合道義標準,并且積少成多,“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公孫丑上》)。朱熹認為:“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于義也?!别B(yǎng)“浩然之氣”是一個長期的積淀過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故“集義所生”強調(diào)的是對仁義道德的實際踐履,且若“行有不慊于心”則“氣”就會軟弱無力、缺乏力量。
三、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或多或少存在著與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不相適應的地方,但客觀來說也有許多共時性的東西不可忽視。筆者認為,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現(xiàn)代借鑒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借鑒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主體性要求
中國古代德育方法所呈現(xiàn)的主體性,是指充分喚醒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使其自主、自覺、能動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和道德體驗,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古代道德教育內(nèi)省、慎獨、律己、養(yǎng)氣等方法均注重激發(fā)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覺,以煉就“君子”、“圣人”人格。受教育者的自我踐履、自我體驗、自我養(yǎng)成,體現(xiàn)出明顯的主體性特征,這對于改變當前德育中“我說你聽”的模式具有借鑒意義。如自律法就對“三嚴三實”教育很有借鑒,因為“嚴以修身是‘三嚴三實的基礎(chǔ),只有嚴以修身,才能達到嚴以律己和嚴以用權(quán),才能做到做人實、謀事實、創(chuàng)業(yè)實?!痹偃?,養(yǎng)氣法需要人們“在生活中自覺地培養(yǎng)是非觀念以及相應的直覺判斷能力、內(nèi)在感受能力、情緒體驗能力”。
2.借鑒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整體性特征
所謂整體性,是指道德教育從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全方位塑造??v觀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不難看出其具有鮮明的整體性特征。從整體德育環(huán)境方面看,知識教育法中除了有學校的“經(jīng)典”教育外,還有國家考試制度層面的引導;示范法上到帝王君主、圣人君子,下到地方官吏、家庭成員,榜樣的樹立涵蓋了國家、社會、家庭各個層次;勵志法也包括社會環(huán)境對人格的磨煉,這對于今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啟示。正如習近平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睆牡赖陆逃募记珊筒呗钥?,古代道德教育中勸誡、暗示、感染、舉例等方法所包含的策略具有整體性,如其中的語言技巧對提高當代“言傳”的效應也具有重要借鑒。
3.借鑒中國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生活化趨向
道德教育的生活化,是將道德教育融于具體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日常生活的隱性教育作用。生活性是中國古代德育方法的顯著特征之一,注重在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為人處世方面下功夫,從而形成相應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弟子規(guī)》、《禮記》等古代德育經(jīng)典就對人的吃、穿、住、行等生活行為作了規(guī)范,荀子指出:“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碑敶赖陆逃小爸蟹蛛x”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理論性”過強,要走出這種困境,需借鑒古代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傾向,把重點放在“行為上,讓受教育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