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其全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它產(chǎn)生于約公元前2世紀(jì)的古印度,并且隨著佛教在印度的消匿而逐漸埋沒,與此情形不同的是,被西方譽為佛教圣經(jīng)的金剛經(jīng)在印度之外的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甚至英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出現(xiàn)了英文譯本等諸多譯本,在中國從姚秦時代始就有六種漢文譯本出現(xiàn),其中鳩摩羅什所譯一本一家獨盛至今,另就其經(jīng)文名稱而言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等此類名相都需要一一詳解其意,而后方能準(zhǔn)確理解經(jīng)文題目的內(nèi)涵以及其在大部頭般若經(jīng)中的地位和意義,本文試圖從其他佛經(jīng)、論以及部分高僧學(xué)者對諸如金剛等名詞的理解中對此進(jìn)行闡述。
【關(guān)鍵詞】金剛經(jīng);般若;譯本
一、金剛經(jīng)漢文譯本
根據(jù)現(xiàn)在的學(xué)者統(tǒng)計,南亞次大陸中一共現(xiàn)存三種梵文版本“馬克思·米勒梵本”、“中亞梵本”以及“吉爾吉特梵本”。這三種不同梵本的流行與傳播對中國漢地的《金剛經(jīng)》的翻譯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4、5世紀(jì)之交,其中一個梵本途徑西域輾轉(zhuǎn)十?dāng)?shù)年傳至內(nèi)地,由一代三藏大師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為漢文,6世紀(jì)中,印度的梵本《金剛經(jīng)》又通過南北兩條道路相繼五次入華被翻譯出來,這樣,中國歷史上就存在了六種《金剛經(jīng)》的漢文譯本。漢文譯本互有詳略,《金剛經(jīng)》即是《大般若經(jīng)》中第五百七十七卷,一曰: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年永平二年,即公元五零九年;二曰南朝陳真諦法師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地點在廣東惠陽,是年公元五六二年的天嘉三年;三曰隋朝大業(yè)年間(605—618)達(dá)摩笈多在洛陽上林苑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曰唐顯慶五年至龍朔三年玄奘在山西銅川玉華宮所譯《大般若經(jīng)》中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斷金剛分》,今收列在《大正藏》卷七九百八十頁至九百八十五頁,還有一處收在除羅什譯本外另五種譯本之后獨為一單行本,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但是各類藏集中前后兩個玄奘譯本無論字句抑或章節(jié)順序都屬一致,兩文實為同一文;六曰姚秦弘始四年至弘始十年即公元四零二年到四一二年鳩摩羅什三藏在長安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此譯本最為通行,后人無論誦讀、講說、批注,漢譯本皆以之為底板。臺灣陳燕珠學(xué)者以為,前五種譯本為法相一系的誦本,依無著、世親之譯本而譯出,“羅什譯本人言為中觀誦本,中觀家揚性空般若的思想,羅什譯本以離相無住之般若為旨趣,故而更合原經(jīng)的本義”。
還有,羅什的譯本最早,它比最后一個漢語譯本即義凈譯本早300年,比第二個漢語譯本即流支譯本也早100年。一般來講,一部經(jīng)典產(chǎn)生后,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傳播過程中多少會有些損益和嬗變。因此,羅什譯本應(yīng)該是最接近本來面貌的。另外,“羅什所依據(jù)的《金剛經(jīng)》不是在印度次大陸,而是在南疆地區(qū),加之其文多和發(fā)現(xiàn)于和闐的中亞梵本接近,所以,羅什所據(jù)的梵本很可能是早已從印度翻山越嶺進(jìn)入南疆,從而盡可能少地避免了印度佛教發(fā)展演變及派系傳承等諸多因素所帶來的對《金剛經(jīng)》的不斷修改?!倍仕鶕?jù)梵本《金剛經(jīng)》則是玄奘周游印度十幾年后搜羅擇選的,是經(jīng)過幾代印度佛教徒根據(jù)不斷發(fā)展的印度大乘佛學(xué)而增改完善的本子。但是最后譯出的義凈本卻與其間隔時間最近的玄奘本相差甚多,而與最早的羅什譯本接近,除了篇幅相似外,許多句子還出現(xiàn)一致的譯法。羅什本與玄奘本兩相比較下,可大致推測出玄奘譯本《金剛經(jīng)》代表了一定時代、一定地區(qū),甚至一定派系對《金剛經(jīng)》的信仰情況。所以,即使它很可能與《金剛經(jīng)》最初的形態(tài)差距很大,也許正因為有了這唯識一派名傳天下以及被授予無著世親一門,其獨特的瑜伽行派翻譯特色使其在《金剛經(jīng)》六種漢譯本中有獨特地位。
二、《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題名
《金剛經(jīng)》從《大般若經(jīng)》中獨立為一經(jīng),全文超過五千余字的規(guī)模在眾多經(jīng)典中實在算不上大部頭,無論其言字多少,精華之處都在題目這一點睛之筆,且從經(jīng)文題目中釋義其涵韻。
《涅槃經(jīng)》云:譬如金剛,無能壞者,而能碎壞一切諸物。太虛大師析之為:佛說般若,有十六會,故般若波羅蜜一名,通于諸部般若,是為通名。金剛一名,專指此部般若,是為別名。無著云:金剛難壞;又云:金剛能斷?!度胤〝?shù)》二:金剛者,金中最剛,故云金剛。金剛有二:1、般若;2、般若斷。般若有二:一體二用,此般若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體性堅固,常住不動,不可破壞,故曰金剛;又此體性顯現(xiàn)時,一切妄相妄見,悉決斷無者,皆消歸于此體性,亦名金剛,是以金剛有堅固、決斷二義。此般若用,本不離體,在眾生分中,既未能顯現(xiàn)此體性,般若妙用亦無由而發(fā)生,茍一旦體顯用生時,則一切妄相妄見,悉皆破壞無用,其破妄之力最極鋒利,故曰金剛,又此智用,不但能破壞一切不為一切所破,故云:“般若若大火聚,凡有觸者無不被燒?!逼埻刖壈闳魰r,妄相即當(dāng)下消滅,歸乎般若;若暗中無明,則名存暗亡,妄相若緣般若,則般若生,妄想不生矣,故此智用,非常堅固,非他可壞,是名金剛。般若斷有二:1、所斷;2、能斷。所斷非他,即妄相妄見耳,所見之妄相,由能見之妄見而生,如空花由目眚而有,妄相妄見皆妄想心所現(xiàn),如空花亦眚,皆從一眼癡而起,眼病若愈,眚花俱滅,妄想若斷,相見均寂,但此妄想最極堅固深細(xì),無處不到,無法不緣,通于一切眾生法、菩薩法、佛法甚難斷除,可謂之金剛妄想,非金剛智無能斷之。
《大智度論》四十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五等,更無勝者?!洞蟪肆x章》十二: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波羅者岸,蜜者名到?!读鎵?jīng)》云: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若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西竺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其實,連通總結(jié)起來,此岸,是輪回生死之苦地,彼岸,是諸佛清凈之樂土,般若波羅蜜多便是以最堅利之智慧,度生死海到彼岸世界。至于智慧為何種智慧,如何度到彼岸,上文已經(jīng)言明了一部分含義,想要想起參解,又需讀透金剛經(jīng)全文乃至大般若經(jīng)。
【參考文獻(xiàn)】
[1] 太虛大師. 《金剛經(jīng)》心釋[M].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08:11.
[2] 謝 銳. 《金剛經(jīng)》六種漢譯版本的相互關(guān)系[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1(11).
[3] 唐 昉. 《金剛經(jīng)》羅什譯本流傳原因考[J]. 外國語文, 2011(2).
[4] 史原朋. 《金剛經(jīng)》及其不同譯本研究[J]. 文化, 2009(2).
[5] 丁福保. 金剛經(jīng)箋注[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3.
【作者簡介】
范曉陽(1992—),河南安陽人,西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宗教學(xué)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唯識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