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在報紙和網絡上看到,一位語文老師提出課堂海量閱讀,而且還做了公開課,受到很多語文老師的追捧。對此我不敢茍同。
一堂課只有40分鐘的有限時間,學生能夠沉下心來讀書,認真品讀一兩首短詩,或者讀懂一篇千字文,并能在課堂上與同學一起做一些分享,就很不錯了。一堂課如何海量?我曾聽過一次主題閱讀公開課,一位語文老師把魯迅的相關文章羅列了三五篇,每篇多至千字以上,有一篇甚至達5000多字,還搜集了很多關于魯迅的其他研究資料和圖片,在課堂上用PPT展示。想一想,這老師再厲害,再怎么講,也講不透,也講不精。這樣的課堂,好看,但實際上學生什么也學不到。或者說,課堂上老師只是熟練的表演者,他能把課堂表演得非常有吸引力,但學生呢,真的學不到什么,這只能是一種信息堆砌、一知半解、無法互動的課堂。真正的閱讀,是要用心去理解的。而要理解,就要安靜讀,而且要慢慢讀。
在聽這樣的公開課時,我在想:如果讓我來模仿這位語文老師,給她上一堂海量閱讀課,她能理解多少呢?或者說,她是不是會云里霧里、一知半解呢?
我還參加過一次語文教研活動,也聽了三堂語文老師的閱讀公開課。其中,一位女老師被主辦方認為是上得最精彩的。說實在話,我覺得她的閱讀課恰恰是最糟糕的。因為這堂課上,這位語文老師總在不停地提問,她一連提了十個問題,不停地要學生回答問題,每當學生的回答不符合她的要求,或者她認為不對的時候,她總會問其他同學:“他說的對不對?”既然是閱讀課,分析閱讀心得,分享各自的理解,應該是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要設定過多的問題,為什么語文老師總要判斷對不對呢?語文老師設定固定的問題,既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也是在顯示自己的強勢,她還是課堂的主宰者,還是學生的統(tǒng)治者。這樣的課堂,還有自主發(fā)揮,還有自由表達,還有想象力的展開和創(chuàng)造力的激活嗎?非??尚Φ氖?,點評專家竟然表揚這位語文老師牢牢控制了課堂,抓住了閱讀文本的中心主題不放松。我感覺,這樣的閱讀公開課,是很可怕的。它完全誤導了其他的語文老師,也告訴我們,很多語文老師,甚至一些語文教學專家,都不知道什么是閱讀課,或者說,他們不知道閱讀課到底該怎么上。在這樣的閱讀課上,老師根本不信任學生,在她的心目中學生總是比老師笨、差,因此,老師要不停地提問,問一些自以為聰明的問題,來所謂“引導學生”。這位老師不知道,她這些問題完全是想當然。作為讀者,她可以在閱讀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和體會,但學生的想法,應該由學生自己來表達,她也應該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她也要相信學生比她更聰明,更智慧,而且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可能比她更多更好。
我覺得,無論是語文課,還是閱讀課,老師都要善于傾聽學生,都要信任學生,都要承認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旦被激活,有可能比老師要好得多。因此,語文老師不但要在語文課上信任學生,還要在閱讀課上給學生表現的機會。
那么,語文課和閱讀課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閱讀課應該怎樣上呢?我覺得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閱讀課要上好,要找準定位與目標。閱讀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激發(fā)與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張揚學生的想象力。因此,閱讀課的立足點,不是尋章摘句,不是歸納段落大意、中心意思,也不是從閱讀材料里找老師想要的主題思想和考題答案。某種程度上說,閱讀課是語文課的補充和延伸。如果說語文課是開一扇語言之窗,那么,閱讀課就是帶著學生走進一片草地、花園,或者到一個原野里去,到一片森林里去。閱讀課是給學生一個更加自由的語言文字的空間,讓學生在那里找到詩情畫意,找到美,找到有趣的故事,找到形象的對應,找到他們喜愛的審美世界,滿足他們對文字世界的好奇心。
第二,閱讀課要上好,要選好閱讀材料。對學生來說,尤其是對中小學生來說,閱讀課最主要的是要選擇經典的文學作品,小學生要盡量讀經典的兒童文學?,F在,有不少語文老師喜歡在雜志上選短文,選一些“心靈雞湯”之類的短文給學生讀,在課堂上和考試中也常選一些短小的“心靈雞湯”。這種選法,一是出于好理解的需要,語文老師自己也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個原因是這些短文主題很鮮明,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還可以抓住幾個關鍵句或者給人一點啟發(fā)的句子。語文老師認為這類短文也經常出現在中考、高考模擬試題中的閱讀理解題里,所以多讀一些,會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事實上,真正要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要讀整本書。整本書的閱讀,需要語文老師每個學期先列出一個很好的書單,讓學生在課余閱讀,在課堂上一本一本地分享閱讀的快樂和收獲。因此,閱讀課最好選擇一起討論和分享整本書的閱讀心得與體會。
第三,閱讀課要上好,要有好的方法。傳統(tǒng)的語文課,一般都是以老師講解為主,學生偶爾接受老師的提問,然后按照老師的思路來回答問題。而且語文老師的問題,也是緊緊圍繞主題思想來提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是被動思考,是被動學習與接受。很多語文老師上閱讀課,也把這種傳統(tǒng)的教法搬了過來,讓學生回答老師的各種提問,讓學生抓閱讀材料里的主題思想和教育意義。這樣教,等于把閱讀課又變成了傳統(tǒng)的語文課,甚至是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這等于增加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負擔。時間長了,學生是不會喜歡,甚至會厭倦的。閱讀課的正確方法,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閱讀分享為主,讓學生表達見解,交流思想,品味美感,以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力和文本解讀能力。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互動分享”,而不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互動分享”意味著在課堂上,老師只是參與者;意味著老師和學生平等對話,并在適當的情況下啟發(fā)學生;“互動分享”也包括學生寫讀書小論文,開讀書經驗交流會,舉辦讀書報告會,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充分地互動交流。
第四,閱讀課要上好,要有好的課型?,F在流行的閱讀課,要么是主題閱讀,要么是群文閱讀,其實這兩種閱讀課是一回事。主題閱讀課是把相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來讀,群文閱讀課也是把相關的文章放在一起來讀,老師都是抓主題,抓內涵,提煉幾個問題,然后讓學生來找問題的答案。這種閱讀課與傳統(tǒng)的語文課沒有本質區(qū)別,因為傳統(tǒng)的語文課也是以主題提煉為核心的,而且語文課一個單元就是一個主題,所以學了一個單元,也就等于實現了一次群文閱讀。不過,群文閱讀課是在一節(jié)課上,而傳統(tǒng)的語文課一個單元要學一周或兩周。閱讀課不是語文課,好的閱讀課應該以學生自主閱讀為前提。因此,課堂最好是分享為主,即閱讀課最好的方式,是分享閱讀課。在分享閱讀課之外,還可以穿插一些故事課(讓學生講故事,講他們自己創(chuàng)編的,或者是改編的故事)、詩文朗誦課(精選一些名家名篇,進行朗誦)、名著導讀課(對大家不熟悉的名著,進行介紹和閱讀指導)、戲劇表演課(鼓勵學生將所讀的作品編成短劇,進行表演)、讀寫結合課(讀小詩、小美文時,可以讓他們模仿寫作),等等。
總之,閱讀課不能上成語文課,更不要按傳統(tǒng)的語文課型來操作,所謂的“主題閱讀課”“群文閱讀課”“海量閱讀課”都不是閱讀課的好課型。閱讀課不是為了抓住某一個思想和主題,而恰恰是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思考。閱讀課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力,不是為了考試。如果還用“應試思維”來束縛閱讀課,那閱讀課就會無趣,就會僵死。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責任編輯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