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瑾
摘 要:大課間體育活動是近幾年在課間操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學校體育新的組織形式。體育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并積極地投身其中,成為大課間活動的學習者、問題的探索者、新體育形式的實踐者和學校群體活動的改革者。文章就大課間體育活動課中體育教師的作用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大課間體育活動課;體育教師;作用
大課間體育活動既是課表上規(guī)定的體育內容,又是為達到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要求,其是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以及在校領導和班主任參與管理下,有組織、有計劃開展起來的一種體育活動課程。在大課間活動開展過程中,體育教師擔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研究與設計
大課間活動是國家針對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這一現(xiàn)象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已經(jīng)對大課間活動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索,并總結提出了一些好的成果與經(jīng)驗。但具體到某一類學校、某一個專業(yè)、某一項內容時,大課間活動都應該有其自身的形式與特點,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加強研究與設計。
一方面,體育教師要成為大課間活動的學習者、問題的探索者、新體育形式的實踐者和學校群體活動的改革者。最重要的是要通過自己有意識地觀察與思考,針對大課間活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比如如何合理劃分活動區(qū)域、如何既保證活動效果又保障活動安全、如何使大課間活動在適應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實現(xiàn)內容多樣化,等等,深入地進行反思、研究和改進,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提高,進而從策略層面提高體育教師策劃、組織大課間活動的科學性。
另一方面,大課間活動的特點是內容多、組織形式活、強度適宜,我們可以將“快樂教育”“養(yǎng)成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等現(xiàn)代教育理念貫穿于活動之中。因此,對于大課間活動內容和形式必須要有整體規(guī)劃。
一是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與課堂教學內容相比,大課間活動的內容相對靈活,但其教育策略與課堂教學卻異曲同工。在選擇大課間活動項目時,應該注重因“材”施教,借助課堂教學的積極效應,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促進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和提高。
二是與活動需求相結合。大課間活動是為了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鍛煉時間,但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良好體質,改變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要考慮項目的實用性,使項目的選擇不偏離增強學生體質的宗旨,不追求華而不實的表演。
三是與學生的興趣相結合。沒有興趣的學習總是消極的、被動的、應付式的,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大課間活動無論在項目設置上還是在活動形式上都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并將這些興趣的內涵不斷加以延伸,以真正實現(xiàn)大課間活動預期的目的。
四是與時間、場地、器材等相關因素相結合。課堂教學的形式、內容隨著季節(jié)的改變以及場地、器材的不同而變化已成為教學常規(guī)。同樣,大課間活動也應該隨著這些相關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2.組織與指導
大課間活動開展成功與否,效果是否良好,體育教師的組織與指導至關重要。
一方面,在大課間活動中,體育教師就如同一個導演,要完成整個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組織工作。要對大課間活動的性質、要求、目的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對活動的規(guī)模、要達到的理想水平和效果要心中有數(shù);要與相關部門進行協(xié)調與班主任進行協(xié)商;要制訂詳細、科學、合理的計劃;要做好場地、器材的準備;要傳授大課間活動的技能;等等。
另一方面,在大課間活動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意外情況,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加強指導,解決問題。
3.溝通與協(xié)調
在大課間活動中,體育教師并不是萬能的,必須要做好方方面面的溝通與協(xié)調工作。
溝通的重點在于加強與班主任的溝通。班主任是大課間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可以更好地組織和管理班級。大課間體育活動課開展前,可以主動與班主任交流觀點和想法,共同研究制訂班級活動計劃;活動中,需要班主任配合時,應及時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當班主任遇到問題時,要最大限度地配合工作,滿足他們的要求;發(fā)生場地、器材等方面的矛盾時,要積極去溝通與化解。
學校的場地、器材是固定的,而班級和學生的數(shù)量卻很多。因此,大課間活動不可避免會產(chǎn)生相互干擾、發(fā)生矛盾。這就要充分發(fā)揮好體育教師的協(xié)調作用,這種協(xié)調是多方面的,包括與后勤部門的協(xié)調,應盡量采購足夠的以及活動所必需的體育器材;與其他體育教師的協(xié)調,對學校的操場以及適合大課間活動的區(qū)域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等等。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楊文軒.課余體育新視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金陵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