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摘 要】文學教育是中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價值不僅指向?qū)θ说慕K極關懷,而且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绑w驗”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它與文學具有天然的姻緣關系,作為過程、方式和目的本身,體驗與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是不可分割的。而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重知識輕體驗、重理性分析輕感性領悟、以功利思想遏制審美沖動仍為教學的主流,嚴重背離了文學自身的特點及審美規(guī)律,因此體驗式閱讀教學的提出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文學教育;體驗;教學現(xiàn)狀;體驗式閱讀
文學是人的情感活動和精神體驗的產(chǎn)物,是人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作為人類精神生產(chǎn)最為美麗的花朵之一,“文學與教育有著天然的姻緣,因為文學本身所要表達體現(xiàn)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又處處離不開文學本身及其文學的美學意義”,文學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它作為一種美的形式給人類心靈的滋潤作用。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凝聚著作家濃郁的生命意識和情感體驗,它以時代精神和歷史意識來審視生活,使文學成為一種精神價值測定,可以說,它是一種給出意義的藝術(shù)。當我們通過閱讀文學領悟到社會的本真、生命的意義時,人們的心靈便會突然敞開,產(chǎn)生思想上的領悟、心靈上的感動、情感上的共鳴,以文學內(nèi)容來觀照自己,達到全身心、全靈魂、全人格的喚醒,進而整體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導人向真向善向美,使人的道德變得高尚,情感變得純真,生活變得充實,人格得到升華,使人生散發(fā)出無限的詩意。這是廣義的文學教育,無論從文學的生成還是其教育價值都指向?qū)θ说慕K極關懷,是人的生命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學文學教育作為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子系統(tǒng),其目標是與廣義的文學教育相一致的,但表現(xiàn)得更為具體。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雖然不能代表文學的全貌,但在這些有限的篇章里,通過領略文學語言的生動精美、形式結(jié)構(gòu)的靈活多變、人文內(nèi)涵的深刻豐富,可以使學生感受文學的美及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認識什么是文學,進而對文學產(chǎn)生興趣,形成閱讀的習慣,這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影響學生的審美趣味、美化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影響學生的眼下的成長,更能對學生的一生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文學是個性特征明顯的文體,文學閱讀教學應是最富個性最富美感的教學,文學作品具有潛在的感染力,這是由作家創(chuàng)作的動機決定的,它本身就比一般的文章更具吸引力,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就是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自身的這種感染力,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作品,變被動接受感染為主動感受文本,在建構(gòu)作品意義的同時,實現(xiàn)審美心理和自我的全新建構(gòu)。文學閱讀重感悟體驗和情感參與,但它也必須以知識、經(jīng)驗及文化積淀為基礎。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體驗性目標是最終目標,知識性目標起著輔助性作用,應當以滲透的方式貫穿于閱讀教學中并適時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但現(xiàn)實的狀況卻不容樂觀,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重知識輕體驗
文學教育的知識性目標與體驗性目標對實現(xiàn)文學的教育價值具有重要意義,二者不可偏頗。教育活動中學生主體參與一般在兩個維度展開:主體接受性參與和主體體驗性參與。前者是接受主體的求真活動,指向邏輯認知層面,旨在生成人的知識性、技術(shù)性和實用性;后者是體驗主體的趨善活動,指向情感態(tài)度層面,以生成人的道德人格為價值歸宿。在經(jīng)典的教學理論中,我們將教學理解成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過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接受性參與和教學過程的間接性、簡捷性和引導性,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體驗性參與和教學過程中的親歷性、過程性及自主性。教學實踐中,由于體驗性目標難于把握,教學和評價都較難操作,所以閱讀教學存在著重知識輕體驗的現(xiàn)象。許多教師雖然沒有赤裸裸地去關注沒有生命價值的分數(shù),但本質(zhì)上還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認知體”,把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信息解構(gòu)能力和知識內(nèi)容教學任務的完成作為基本目標,而忽視了蘊含于文學中的那些具有精神氣質(zhì)的東西,忽視了文學自身的審美規(guī)律,文學閱讀教學成了文學常識與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成了修辭手法、字、詞、句、篇及藝術(shù)技巧的分析課,文學作品與其他文體一樣,被當作訓練的工具與知識獲得的載體,單調(diào)、僵化的程序代替了本應充滿靈性與美感的教學。教學中,許多教師把文學作品當作一般文章,甚至把古典詩詞當作文言文來教,字、詞、句的解析和翻譯,再加作者和背景的介紹,至于詩歌意境的體味、情趣和韻味的感悟,更多的時候不過點到為止。無視學生的獨特體驗,無視文學文本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這樣就使我們的文學教育流為形式,詩性的關照成為空談。這樣的教學結(jié)果是,學生掌握了一些基礎知識,但對文學的閱讀興趣沒有培養(yǎng)起來,審美和情感的心理結(jié)構(gòu)沒有得到發(fā)展,有關文學的審美特征沒有得到內(nèi)化,有關想象和思維的心理形式被禁錮。在獲得可憐的最淺表的知識的同時,學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失去了文學閱讀的興趣,失去了對美的感受能力以及對生命的體驗能力。
2.重理性分析輕感性領悟
席勒曾這樣分析,心靈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論與想象的活潑性相關,就范圍而論與想象的豐富性相關。分析能力占主導地位必定剝奪了想象的激發(fā)和威力,對象領域的進一步限制必定減少了他們的豐富性,作為文學教學,其本質(zhì)是審美的,理應以感性為主,以促進想象的活潑性和豐富性的提高為己任,而不可聽任理性的分析取代感性的領悟。但傳統(tǒng)的閱讀理論總是把研究重心放在作品上,圍繞著文本原意和作者意圖展開閱讀教學活動,這樣就導致了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領悟的文學閱讀教學:教參、資料中來的所謂中心思想、段落結(jié)構(gòu)、人物形象、藝術(shù)手法、寫作特色、修辭手法、精妙語句、詞語使用……等等,都要塞給學生、灌給學生,課堂上少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少了唇槍舌劍的論辯,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自己的理解空間極小,感性的悟得更無從談起。
3.以功利思想遏制審美沖動
也許我們許多老師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你偶爾為學生開一節(jié)文學欣賞課,你拋開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色、人物分析,你把欣賞的樂趣與學生共享,你把思考體會分析鑒賞的權(quán)力還給了學生,你竟然看到了閱讀文學作品本應有的津津有味、掩卷沉思、豁然開朗,你竟然看到了評析作品時的頭頭是道、口若懸河!甚至,你只是拿來課外的一篇小小說、一首小詩給學生念了念,就有那么多渴望的眼光在注視著你,那鴉雀無聲的氛圍,讓學生多么激動,多么留戀,讓你多么激動,多么留戀!——遺憾的是,這樣的時候不多,這樣的感覺不多。
現(xiàn)實的文學教學,首先是我們的教師本身就帶著強烈的功利意識要完成教學任務,要把教參的知識點塞給學生,所講的東西要趨向課后作業(yè)的標準答案,所以具體教學中,漠視學生的審美情感,不顧主觀感受的轟炸還比比皆是。教文學作品,可以討論,但最后你還得把“正確答案”(或稱“參考答案”)記下來。文學閱讀是一種主觀的活動,它需要審美的沖動,可是學生的這種主觀性已被抹殺。審美是非功利的,在文學活動中,必須排除功利得失的考慮,才能進入作品的世界,但我們的本應該充滿審美愉悅的文學教學課堂,卻已被直接的“功利”目的掠奪得面目全非。
因此,尊重文學作品的審美規(guī)律,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自覺的體驗感悟活動,通過主動建構(gòu)文本意義從而體驗生命意義就顯得非常重要。
文學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和文學閱讀教學的目標及現(xiàn)狀決定了體驗必然成為文學教育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從某種意義上講,體驗既是過程和方法,同時也是目標本身,應當貫穿于文學教育的始終。
【參考文獻】
[1] 金元浦. 文學解釋學——文學的審美闡釋與意義生成,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5
[2]毛景煥.論平等體驗及其生成——從學生和教學的視角建構(gòu)平等.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3)
[3]劉永前.體驗:《語文課程標準》的新取向.《語文教學通訊》,2003.2
[4]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馮川.文學與心理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葛乃宏.閱讀教學要注重體驗性.《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