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蘭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課程的逐步推進,可大多數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卻發(fā)現相當部分學生存在著厭學的狀況。針對這一癥狀,筆者嘗試利用自然體驗教學方式,打破傳統(tǒng)課堂局限,讓生物課更加貼近生活,使學生在自然體驗實踐的過程中轉變學習態(tài)度,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求知,在大自然的啟迪下獲得心靈的觸動與生命的感悟,使生物課能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的一門學科。
【關鍵詞】親近自然;感悟求知;體驗實踐;能力培養(yǎng)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而大自然正是生物學知識的源泉,特別對于農村中學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自然,在體驗實踐中發(fā)現大自然的生命之美,從而使學生喜歡生物,喜歡生物課。
一、感受自然魅力,體驗生命魔力
德國教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強調“教育應是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與認識的堆積。”初中階段的生物課程主要目的不是培養(yǎng)生物專業(yè)人才,而是期待學生通過學習,對生物學能產生濃厚的興趣,能促進學生提高探究、學習、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筆者曾有過這樣的教學經歷,給我很深的觸動:新接手的班級中,有幾個令老師頭疼的孩子:自制力差,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被同學們稱之為“睡覺大王”。對于這種情況,我想聽之任之也絕對不是辦法,于是我嘗試尋找另一條途徑:我把這幾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告訴他們,既然上課無趣,那我們去實踐基地走走看看,這下這群孩子倒是爽快答應了。我?guī)狭瞬硕埂⒂衩椎确N子,在試驗田中進行整地播種,這個過程學生是欣喜而開心的,沒有平時的抵觸心理,我認為這是個良好的開端,在接下去的時間我有意識的讓學生時不時地去關注這些種子的發(fā)芽情況,沒過幾天,這群孩子突然跑來對我說:“老師,我們種的那些種子都發(fā)芽了”!從這些激動的語句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給予人的力量,是任何語言都替代不了的。雖然這只是一些日常小事,卻常常被我們成人所忽略,但卻能讓孩子們產生積極的動力。我想,以此為起點,繼續(xù)努力。因此,在菜豆藤蔓攀爬的時候與孩子們砍竹子給它們搭支架,印象最為深刻是有個孩子產生了這么一個疑問:“豆苗離竹桿這么遠,它能爬到竹桿上嗎”?我對他說,“那我們明天來看看”。第二天,我們按照約定的時間到了實踐基地,發(fā)現居然大多數豆苗的藤蔓都搭上了竹竿,這群孩子不約而同發(fā)出了“哇”的驚嘆聲。“太神奇了!老師,為什么它有這樣的本領,難道它有探測器嗎”?面對他們發(fā)亮的眼睛,我給予他們這樣的解釋:“雖然豆苗很幼嫩,但它也有頑強的生命力,尋找攀援竹竿,是它得以生存的本領,每種生物都要去適應環(huán)境,我們人類也是這樣”。聽了我的解釋,孩子們若有所思。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正好涉及到“種子的萌發(fā)和植株的生長”這方面的內容,我適時給他們布置了一些實踐任務,比如給菜地拔草、松土、施肥等,在這個過程中適當解釋這些任務的必要性。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體驗,不知不覺中,平時上課趴著的小腦袋不自覺都挺立了起來,甚至在提問時能發(fā)出響亮的搶答聲。我想,大自然獨有的魅力在此,因為來自于自然體驗與實踐中的知識不再是枯燥而冰冷的,而是他們感興趣的,是鮮活且具有魔力的,這種領悟與感動,只有在大自然才能得到激發(fā),也成為了“教師樂教”與“學生愿學”的紐帶和橋梁。
二、激疑設趣,激發(fā)學習動力
興趣是入門的先導。大自然所蘊含的信息,是豐富且生動的,它能激發(fā)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能充分的利用,就會使學習具有強大的內驅力。比如:在學習到藻類、苔蘚、蕨類植物這一節(jié)時,在課前就先安排學生到大自然中先采集一些實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會對這幾類綠色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形態(tài)結構就有初步的感知。同時通過直觀的認識對解決一些生物的疑難知識進行激疑設趣。如問學生:“你知道蕨類植物的莖是哪部分嗎?”學生很自然地把葉柄當成了莖,但我賣個關子:我們所見的大多數蕨類植物的莖多為根狀莖,它匍匐生長或橫走,只有少數種類如桫欏、蘇鐵蕨等才具有高大直立的地上莖。所以,當學生親眼見到自己挖掘的蕨類植物的根狀莖時,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樣?!痹僖膊粫艳ь愔参锏娜~柄當成了莖。運用這種方式,使原本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感性生動起來,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方法引領,提高實踐能力
觀察與實驗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應更多要把這些觀察、實驗等方法進行指導引領,使學生在自然體驗中能獲得更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這節(jié)內容時,先讓學生飼養(yǎng)家蠶,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目標的確定和表格的制定,使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這樣家蠶各個時期的生活習性、形態(tài)特征對于學生來說就有更深刻的感受,這種方式是課堂中純粹利用多媒體的圖片展示效果所無法比擬的。因為它不僅有知識上的收獲,更多的是得到了能力上的提升。在對玉米催肥時,設計對照實驗比較有施肥和未施肥玉米果實大小的區(qū)別,使學生認識到無機鹽對植株生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自然體驗過程中,教育者還要注意方法的引領。
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安排了多種多樣的自然體驗活動:比如在清明節(jié)帶領學生尋找制作米果原料的鼠曲草;在桑椹成熟的季節(jié)一起制作桑椹果醬;在下霜的時節(jié)去采摘枳椇;利用紅葉石楠制作制作葉脈書簽等等。讓生物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從單一課堂走向廣闊的大自然,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以多種體驗活動去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感受生物課的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曹興彬.淺議初中生物課堂的多樣性教學[J].現代農村科技,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