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平
莎士比亞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于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學把這種愛情中的人兒“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現(xiàn)象,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就是說,當出現(xiàn)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guān)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不但不容易被干擾,反而會加強,戀愛關(guān)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事實上,社會生活領(lǐng)域廣泛存在的效應(法則、原理、定律),是指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在某種相同的刺激下,產(chǎn)生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學現(xiàn)象。掌握這些效應(法則、原理、定律),就可以快速看透、看穿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直抵事物的內(nèi)核,洞悉事物的本質(zhì)。
考場作文中如能運用此類效應(法則、原理、定律)去分析問題,往往能夠讓讀者腦洞大開、醍醐灌頂、深為嘆服。
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guān)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quán)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jié)果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xiàn)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素材解讀:“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教師對學生的關(guān)注與期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業(yè)情況,使其朝好的方向發(fā)展。它的神奇是教師對學生的信任,贊揚和愛所創(chuàng)造的。
適用話題:賞識;鼓勵;暗示;自信;樂觀;期待;教育的藝術(shù)。
速用示例:信任,期待的情感,可以使人產(chǎn)生一種“意向效應”,能增加人的自信心。教師的信任會變成一股無形的力量,促使其不斷取得進步。教師要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微小的進步,點滴的成績都應給予表揚,以此來促使他們樂觀向上,充分調(diào)動起內(nèi)在的潛力,進一步去追求新的成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破窗效應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xiàn)一些涂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xiàn)之后,人就會毫不猶豫地扔垃圾,絲毫不覺羞愧。這就是“破窗效應”。
素材解讀:此效應的背后,是從眾心理。既然有人開了頭,大家跟著干也就有勁頭。類似于阿Q名言:“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適用話題:萌芽;見微知著;從眾心理;防微杜漸;環(huán)境育人;法不責眾;做好細節(jié)。
速用示例:在學校里,“破窗效應”比比皆是。廁所的墻壁上有一個腳印,不久后墻壁上會出現(xiàn)很多腳??;教室的地面有一個紙團,如果沒人撿起,幾節(jié)課后地面上會有很多紙團;走廊的開關(guān)被人砸壞了一個,不用多久,又有很多開關(guān)被損壞;自習課上,有兩個學生竊竊私語,如果沒人制止,很快就會形成這個教室的集體喧鬧。學生受了環(huán)境暗示和誘導作用,違反紀律的行為開始滋生、增長。最好的處理辦法是,當墻壁上第一個腳印出現(xiàn)時,立刻擦拭掉;當?shù)孛嫔嫌械谝粋€紙團時,立刻撿起來;當?shù)谝粋€開關(guān)被損壞時,立刻找人換掉;當自習課上有同學說話時,班干部立刻制止。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學生的行為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學生與環(huán)境是一種互動關(guān)系。
蝴蝶效應
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tǒng)理論時說,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
素材解讀:這個理論看似荒謬和極端,但它卻說明了一個道理:事物發(fā)展的結(jié)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jié)果的極大差異。
適用話題:關(guān)聯(lián);前瞻;預見;防微杜漸;做好細節(jié);謹小慎微;小處不可隨便。
速用示例:“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教學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的,恰當?shù)模赡苡绊憣W生一輩子;錯誤的,專斷的,也可能貽誤學生一輩子。因為中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的形成和成熟時期,自我評價能力還不健全,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家長的話可以不聽,卻把老師的話當作“圣旨”,可謂“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禮”。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機,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句贊揚的話語,一個輕撫的動作,就能為孩子生命中支撐出意想不到的支點。
鱷魚效應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只腳。
素材解讀:認栽止損,有時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有時是為了求得一份精神的愉悅,有時是為了獲得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適用話題:止損;學會放棄;舍得;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速用示例:莎士比亞年輕時曾是一個劇團跑龍?zhí)椎娜餮輪T,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無表演天賦就理智地放棄了,從而一心一意搞戲劇創(chuàng)作,終成一代文學大師。止損是一種放棄和終結(jié),盡管不完美,但它同時是另一種人生的開始。止損有點冷酷無情,但它避免了不必要的犧牲,贏得了長遠和全局。沒有這樣那樣的止損,又怎會享受生命的多姿多彩呢?敢于止損的人是有魄力和膽識的,他們能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懂得及時止損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懂得及時止損是一種生存智慧。
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但是,由于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后來,漁民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窒息而死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素材解讀:具有危機意識,才能激發(fā)活力。安而忘危,就會放松警惕。無論何時何地,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生存意識,奮發(fā)進取,一往無前,否則就會被時代淘汰。社會要營造成熟的人才流動環(huán)境。人才不流動,單位就會如一潭死水。因此,引進人才才能永葆活力。危機,更蘊含著機遇。單位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才的用武之地。
適用話題:生機;活力;惰性;競爭;對手;優(yōu)勝劣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速用示例:其實,人跟沙丁魚一樣,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沒有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就算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的深淵,也絲毫不會察覺。而當人有了憂患意識,有了強大的競爭對手后,就會積極地行動起來,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武裝自己,從而找到新的出路。競爭給我們以直接現(xiàn)實的追求目標,賦予我們壓力和動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我們的潛能,提高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使我們在競爭、比較中客觀地評價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從而使集體更富有生氣,豐富生活,增添學習和生活中的樂趣。
距離效應
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梢驗楦髯陨砩隙奸L著刺,于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湊到一起。幾經(jīng)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素材解讀:在管理實踐中,就是領(lǐng)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有間”的關(guān)系,即為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guān)系。在教育學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適用話題:適度;隱私;獨立性;個人空間;親密有間;安全距離;距離產(chǎn)生美。
速用示例: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就是一個很會運用“刺猬效應的人。他的座右銘“保持一定的距離”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和顧問、智囊和參謀們的關(guān)系。在他十多年的總統(tǒng)歲月里,他的秘書處、辦公廳和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和智囊機構(gòu),沒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過兩年以上。他對新上任的辦公廳主任總是這樣說:“我使用你兩年,正如人們不能以參謀部的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yè),你也不能以辦公廳主任作為自己的職業(yè)?!贝鞲邩返淖龇ㄊ橇钊松钏己途磁宓?。沒有距離感,領(lǐng)導決策過分依賴秘書或某幾個人,容易使智囊人員干政,進而使這些人假借領(lǐng)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領(lǐng)導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險的。
手表效應
當一個人只有一塊手表的時候,他可以知道時間,而當一個人擁有兩塊手表的時候,他可能不再知道時間,因為你不確定哪塊手表是準的,這就是手表效應。兩塊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素材解讀:任何事情,當我們僅有一種判斷標準的時候,我們能夠說清是非對錯。但是,當我們的判斷標準超過一種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判斷的能力。
適用話題:確定標準;主事一人;政出多門;責任不明。
速用示例:“手表效應”運用于家庭教育中,應該是爺爺、奶奶、父親、母親的育兒理念各不相同。如孩子摔跤了,父母鼓勵其自行站立,但爺爺奶奶趕快上前扶起來;進入超市孩子要東要西,遭到了父母的拒絕,可能爺爺奶奶主動滿足孩子的愿望;父母對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態(tài)度非常嚴厲,可爺爺奶奶覺得孫子可憐而通融一下。假如孩子時常處于這樣一種是非不明、標準不清的環(huán)境中,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進而干擾了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準則,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
二八效應
由19世紀末期與20世紀初期的意大利經(jīng)濟學家兼社會學家維弗利度·帕累托所提出的。它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shù),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shù),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shù)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素材解讀:“二八效應”告訴人們一個簡單但很重要的經(jīng)驗:將注意力放在那20%上。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企業(yè)經(jīng)營和管理中要抓住關(guān)鍵的少數(shù);要找出那些能給企業(yè)帶來80%利潤、總量卻僅占20%的關(guān)鍵客戶,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yè)領(lǐng)導人要對工作認真分類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要善于分配自己的時間,集中精力抓好關(guān)鍵階段的20%時間管理。
適用話題:突出重點;抓住關(guān)鍵;平均主義;一視同仁;效率優(yōu)先。
速用示例:美國企業(yè)家威廉·穆爾在為格利登公司銷售油漆時,頭一個月僅掙了160美元。此后,他仔細研究了猶太人經(jīng)商的“二八法則”,分析了自己的銷售圖表,發(fā)現(xiàn)他80%的收益卻來自20%的客戶,但是他過去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多的時間——這就是他過去失敗的主要原因。于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人員,而自己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不久,他一個月就賺到了1 000美元。穆爾學會了猶太人經(jīng)商的二八法則,連續(xù)九年從不放棄這一法則,這使他最終成為凱利—穆爾油漆公司的董事長。
馬太效應
社會領(lǐng)域和經(jīng)濟領(lǐng)域普遍存在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xiàn)象。名字來自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素材解讀:“馬太效應”要求我們有前瞻眼光、超前意識,強調(diào)高起點思考問題,強調(diào)在思考問題時,要善于跳出時間的局限、地域的局限、人際的局限、思維定式的局限,從一個更為廣闊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如果真能這樣地去做,我們必定能時時處處搶占先機,永遠處于領(lǐng)先地位。跟在別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趨難免陷入被吃掉或被淘汰的命運。
適用話題:起跑線;領(lǐng)先一步;贏者通吃;強者恒強;階層固化;兩極分化;捍衛(wèi)公平。
速用示例:名人與無名者干出同樣的業(yè)績,名人往往“榮譽有加”,上級表揚,各種桂冠接踵而至;無名者依舊默默無聞,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質(zhì)疑和妒忌。這啟示我們:在人才評判、評先樹優(yōu)、表揚和批評等活動中,一定要避免“馬太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百p罰之道,莫若至公”。既不能“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能“討厭和尚恨袈裟”。最好的做法,是讓“賞必有所勸,罰必有所懲”。
牢騷效應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約通過“談話試驗”活動中總結(jié)出:凡是公司中有對工作發(fā)牢騷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沒有這種人或有這種人而把牢騷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這就是著名的“牢騷效應”。
素材解讀:人有各種各樣的愿望,但真正能達成的卻為數(shù)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xiàn)的意愿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千萬不要壓制,而是要讓它們發(fā)泄出來。這對人的身心發(fā)展,對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
適用話題:圍堵;疏通;宣泄;堵不如疏;牢騷太盛防腸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速用示例:“牢騷效應”實際上講的是一個“堵”與“疏”的問題。這就像一個水池一樣,當流通不暢,慢慢地就會被堵住了,進而惹出大麻煩。當流通順暢時,雜質(zhì)就隨下水流走了,水池就不會堵了。不讓職工發(fā)牢騷,職工的不滿情緒無法發(fā)泄出來,就會導致公司死氣沉沉,如死水一潭,沒有活力,形成無聲的反抗。一旦爆發(fā),就會矛盾激化,無緩沖期,搞不好鬧成勞資雙方兩敗俱傷。為此,建立溝通機制,給員工發(fā)牢騷的機會,讓員工的不滿都發(fā)泄出來,員工才會心情舒暢地投身到工作之中。
暈輪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fā),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huán)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zhì);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huán)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zhì)。這就好像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xiàn)的圓環(huán)(月暈),其實呢,圓環(huán)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jù)此,桑代克為這一心理現(xiàn)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huán)作用”。
素材解讀:“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征,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并無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征聯(lián)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征;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適用話題:標簽;表象;以貌取人;愛屋及烏;第一印象;有色眼鏡;一葉障目;以偏概全。
速用示例:《韓非子·說難篇》中講過一個故事。衛(wèi)靈公非常寵幸弄臣彌子瑕。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病了,他得知后就連夜偷乘衛(wèi)靈公的車子趕回家去。按照衛(wèi)國的法律,偷乘國君的車子是要處以刖刑(把腳砍掉)的。但衛(wèi)靈公卻夸獎彌子瑕孝順母親。又有一次,彌子瑕與衛(wèi)靈公同游桃園,他摘了個桃子吃,覺得很甜,就把咬過的桃子獻給衛(wèi)靈公嘗,衛(wèi)靈公又夸他有愛君之心。后來,彌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寵幸了。衛(wèi)靈公由不喜愛他的外貌而不喜愛他的其他品質(zhì)了,甚至以前被他夸獎過的兩件事,也成了彌子瑕的“欺君之罪”。
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zhí)拥浇稚险靡惠v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素材解讀:“踢貓效應”講述的是一種典型的負面情緒的傳遞機制:人的憤怒情緒和不滿情緒,往往會沿著社會關(guān)系鏈條由強到弱依次傳遞,從金字塔尖一直傳遞至金字塔底層,而處在最底層的個體,往往由于無處發(fā)泄,成了最終的受害者,進而影響其行為。其實,人家是無辜的。
適用話題:情商;克制;宣泄;風度;忍讓;激將;以鄰為壑;情緒管理。
速用示例:你是否還在“踢貓”?你是否還在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染給別人?從現(xiàn)在開始進行管理吧!不要再做情緒的奴隸,不要再繼續(xù)“踢貓”?!斑M門前,請脫去煩惱;回家時,請帶回快樂?!币晃患彝ブ鲖D在她的房門上掛了這么一方木牌。這家的男主人也受到啟發(fā),他在辦公室的房門上也掛了一塊木牌,上面寫著“上班時,不帶著煩惱;下班時,要帶著快樂?!蹦憧矗@樣管控情緒,多好。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jié)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jié)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拉封丹這則寓意深刻的寓言后來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被稱之為“南風效應”“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等。
素材解讀: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南風徐徐吹動的“柔”比北風凜冽刺骨的“剛”效果更佳。管理只有像“南風”一樣去深入、融入下屬的心靈,才能營造“心齊、氣順、勁足、家和”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適用話題:懷柔;迂回;巧干;水到渠成;欲速則不達。
速用示例:“南風效應”的實質(zhì)是為營造一種讓員工“舒心”的工作氛圍,以使人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李錦記公司的“爽指數(shù)”以中國特色和風格,對“南風效應”作了最好的詮釋,是“南風效應”的現(xiàn)代版。在李錦記,“所有工作直接的目的就是讓員工感覺爽!”用公司總裁李惠森的話來說,“我們營造的是這樣一個氛圍:看到的是默契、聽到的是真誠、得到的是爽!”“爽指數(shù)”是量化員工除工資福利以外所有因素“感受”的指標。指數(shù)范圍從0—10為“一點不爽”到“最爽”。只要員工感覺不爽,管理就徹底失敗。將部門“爽指數(shù)”與其考核相連,確保了高信高效氛圍的不斷提高。
超限效應
當一個人饑餓時,你給他一只包子,他會吃得很香,而且還覺得太少了,給他第二只和第三只時,他雖然能吃得下,但感覺遠沒有第一只包子味美;當你給他第四、第五只時,他可能再也不像吃第一只時那般充滿對美味的期待了。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素材解讀:“超限效應”啟示我們,管理者對下屬批評不能超限度,應“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下屬意識到錯誤并表態(tài)改進后立即停止”。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員工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適用話題:物極必反;話多不甜;沒完沒了;逆反心理;過猶不及;適度;把握分寸。
速用示例:在課堂上,這種現(xiàn)象更是屢屢發(fā)生,本來有些問題只講一遍就可以的,可有些教師偏要反復強調(diào),殊不知,自己講得精疲力竭,學生卻是聽得厭煩,所起的效果只能說是適得其反。特別是畢業(yè)班,一天一張試卷,多數(shù)題型相同。評講時,不顧學生的情緒,一而再再而三地講下去,講得學生煩躁不安。這就是因為同一內(nèi)容對學生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了他們心理極不耐煩。為了加強對某種事物的記憶,適當?shù)拇碳な潜匦璧?,但一旦超過了度,往往過猶而不及,最后發(fā)現(xiàn)離你的目標反而越來越遠。
鳥籠效應
假如一個人買了一只空鳥籠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時間后,他一般會為了用這只籠子再買一只鳥回來養(yǎng)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guī)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地繼續(xù)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素材解讀:“鳥籠效應”的益處是,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快捷地認知和適應周圍世界。然而,過猶不及,如果把“鳥籠效應”擴展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就會成為一種刻板思維。敢于掛出一只空鳥籠并能夠自然地堅持下去的人,才是有創(chuàng)見、有魄力的人。
適用話題:慣性思維;拒絕誘惑;落入籠子;見微知著。
速用示例:有一次,箕子看見紂王吃飯時,對手上的一雙象牙筷百般歡喜,便問這筷子從哪里得來,紂王說是鄰國送來的禮物。箕子告訴紂王,這筷子不吉祥,有亡國之患,趕快放下,別用了。紂王不以為然。箕子解釋說:您今天用了這筷子如此歡喜,明天你會覺得這碗配不上這筷子,得換一個更好的碗。換了更好的碗,你會覺得這桌子不夠般配,要換桌子了。接下去你會覺得既然桌子和碗都這么漂亮,其他家具也得換,換了家具,您會覺得這屋子也不般配,接下來就要換宮殿,欲望越來越膨脹,就要開始搜刮民脂,國家就開始衰敗了。商紂王沒有放下,后來的結(jié)果果然被箕子言中。沒過多久,紂王便開始建造鹿臺,瓊室玉門,豪華富麗,狗馬奇物充滿其中,還有酒池肉林,宮中街市,供他窮奢極欲。而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diào)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gòu)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xié)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quán)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quán)力構(gòu)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gòu)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lǐng)導體系。
素材解讀:人們用“武大郎開店”來諷刺那些自己本事低微、能力平庸的領(lǐng)導只敢用那些能力更不如自己的人,結(jié)果只能導致整個組織更加平庸,難有作為。
適用話題:一言堂;私心作怪;一山不容二虎;團結(jié)協(xié)作;精兵簡政;放權(quán);效率。
速用示例:在歷史上,朱元璋以瘋狂屠殺功臣元勛著稱。對于這種瘋狂,后世最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擔心自己死后強臣壓主,所以事先消除隱患。有一則軼聞可為佐證:有一天,皇太子勸說父親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來?;侍右话炎プ〈坦?,結(jié)果給扎破了手掌,并連聲呼痛。朱元璋說:“我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朱元璋的邏輯,正應了那句歇后語:武大郎開店——不容大個兒。
海恩法則
這是渦輪機的發(fā)明者德國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個在航空界關(guān)于飛行安全的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 000起事故隱患。所以,任何不安全事故,在理論上都是可以預防的。
素材解讀:事故的發(fā)生是量的積累的結(jié)果,再好的技術(shù),再完美的規(guī)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zhì)和責任心。
適用話題:端倪;洞察力;責任心;消除隱患;居安思危;繃緊安全這根弦;治未病。
速用示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扁鵲兄弟三人的醫(yī)術(shù)都挺高明。論誰的名氣最大,扁鵲答道:“大哥治病,是治于未發(fā)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根;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時;而我治病,是在病情嚴重之時,所以大家認為我的醫(yī)術(shù)高明,名氣因此傳遍全國?!北怡o闡述的“良醫(yī)治未病”的哲理,對于我們正確認識“預防為主,防消結(jié)合”的方針,切實加強防、滅火工作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的工作,往往會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不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素材解讀: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當你遵循著這個啟示去行為處事時,在不經(jīng)意間,你會發(fā)現(xiàn),它給那些徘徊于主觀意愿與客觀環(huán)境的矛盾中,糾結(jié)于隨波逐流還是激流勇進的選擇中的人們指明了方向,讓他們不再消極被動,而是從容淡定地堅持“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適用話題:止損;認清自己;干我所愛,愛我所干;迷途知返;價值觀;認可;判斷。
速用示例:一個覺醒的朋友在離開他的公司時曾寫下了這樣一段:是時候了,該走了,該離開這個不能再讓我振奮、再給我新知的地方了。我不想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狹隘,也不想繼續(xù)花時間和心力在不值得的事情上。離開不是因為軟弱,不是因為想要被認同,而是因為我要追求我自己的價值,追求值得我做的一切。是的,成功的秘訣是抓住重要的目標不放。所以,不要做自己的奴隸,不是每件事都必須做。很多事情只不過是在浪費我們大家的時間、精力和生命罷了。一流的人做一流的事,不該做的事,千萬別去做。很多時候,做一件正確的事情,要比正確地做十件事情重要得多。
責任分散效應
也稱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后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
素材解讀: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況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chǎn)生罪惡感、內(nèi)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chǎn)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適用話題:袖手旁觀;法不責眾;集體冷漠;指令明確;責任到人;擔當意識。
速用示例:有一位我非常尊重和佩服的老總,有一個非常好的管理習慣,布置工作時總是會在會上明確點出承擔這項任務的人員。當然,他記憶力超好,基本上只要見過一次的人,就不會忘記。經(jīng)常說“某某,這事就你辦了,出問題你負責”。無論這個人是誰,可能是一位基層的技術(shù)員,也可能是一位工人。如果直接承擔任務的人不在,他會找一個與那個人關(guān)系最近的與會者,說“某某,你負責轉(zhuǎn)達,出了問題我找你”。老總?cè)绱俗龇ǖ脑?,用其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只有具體到人,出了事情才能問責,辦好了才能獎勵。都泛泛地說一通,你們回去都好好干吧!然后領(lǐng)導回家睡大覺了,那將一事無成”。這就是“責任到人”的工作方式。
穿針效應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給縫衣針穿線的時候,越是全神貫注地努力,線越不容易穿入。一個人由于做事過度用力和意念過于集中,反而將平素可以輕松完成的事情搞砸了。這種現(xiàn)象就叫“穿針效興”,也叫“目的顫抖”。
素材解讀:越想發(fā)好球,手就越容易顫抖;越想走好鋼絲,腳就越容易顫抖;越想把詩文朗讀流暢,舌頭就越容易打結(jié);越想看清熒屏,眼皮就越容易亂跳;越想贏,心就越容易緊張。何不保持平常心?
適用話題:平常心;順其自然;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直奔主題;享受過程;淡化結(jié)果。
速用示例:我們小區(qū)有個賣肉的師傅,人稱“一刀準”。無論你要買多少肉,他一刀下去,總是不多不少剛剛好。有個財大氣粗的老板不相信,就準備了一萬塊錢,來找?guī)煾荡蛸€。賣肉的師傅說,你的錢,你收好,我不跟你打賭;如果你要買肉,你買多少,我砍多少。老板隨便報了一個數(shù)字,賣肉師傅一刀下去,驕傲地說,如果不放心,你拿去稱吧。結(jié)果一稱,絲毫不差。老板佩服得不得了。賣肉師傅的妻子聞知此事,對老公就有點埋怨:一萬塊錢既然唾手可得,你為何不要?。磕悴滤趺椿卮??他說:“如果我想賺他那一萬塊錢,那我很可能就砍不準了!”是啊。這世界上有太多事情,都是你越在乎結(jié)果,就越容易出問題。
彼得原理
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guān)現(xiàn)象研究后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在各種組織中,由于習慣于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雇員總是趨向于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理論。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后無法勝任;一個優(yōu)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導致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fā)展停滯。
素材解讀: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fā)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fā)揮才能,也給組織帶來損失。
適用話題:知人善用;自知之明;明升暗降;明褒實貶。
速用示例:李希貴老師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舉例,有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數(shù)學特級教師,因為優(yōu)秀,被委以教導主任的重任。在教導主任的職務上,時時處處注意與老師們打成一片,不久就榮升副校長,此時,他已經(jīng)力不從心了,再加上職稱評定,大家都圍著有限的位置爭得死去活來。在這個老師看來,處理這種難纏的事,比證明“歌德巴赫猜想”還要困難。面對著在他看來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最終,這個教師只好上吊自盡。一顆耀眼的特級教師之星就這樣隕落了……當前在不少中小學,一位好教師,他的出路一定是當一位主任;而一個好主任,他一定就希望晉升為校長。其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這條路上走通的。
酒與污水定律
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zhì),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匙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素材解讀: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幾乎在任何組織里,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他們到處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破壞組織內(nèi)部的和諧。所以,對于壞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適用話題:懲罰;剔除;管理的智慧;團隊建設;劣幣驅(qū)逐良幣;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
速用示例: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很難產(chǎn)生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你就應該把它拴起來。在黑龍江邊境的對俄貿(mào)易中,中方一直以來都占據(jù)著絕對優(yōu)勢。但是,個別有心計的中國人開始販假賣假,并且真的賺到了不少錢。其他人見此情形,蜂擁而上,一時間假冒偽劣產(chǎn)品充斥在各種貿(mào)易活動中。當俄羅斯人覺得防不勝防的時候,干脆就放棄了和中國人的交易。中國人從俄羅斯人身上獲得的實惠也就到此為止了。其實,受利益驅(qū)動,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賣假藥的、造假酒的、做虛假廣告的、踢假球的、吹黑哨的,興風作浪的害群之馬,不但影響了自己的形象,也破壞了整個行業(yè)的風氣,著實成了各個行業(yè)的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