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華 陳健
摘 要:文章采用自編問卷對650名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了解慕課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對慕課的知曉度偏低,慕課對他們學習方式的影響較少。地方本科院校需加大慕課時代的學習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質(zhì)量。
關鍵詞:慕課;地方本科院校;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20-006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MOOC on the learning style of undergraduat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we compiled a questionnaire. Six hundred and fifty undergraduates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knowledge of MOOC was low, the influences of MOOC on learning style was low.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learning guide of undergraduat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MOOC.
Keywords: MOOC; local universities; learning style
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自2012年問世以來,至今才5年時間,但卻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具有顛覆高校教學傳統(tǒng)、引發(fā)教學方法變革的潛力[1],是我國高校教師和學生必須面對的時代挑戰(zhàn)和發(fā)展機遇[2],是“學習領域難得一見的重大技術進步”[3]。教育部也把加強慕課的建設、使用和管理寫入了2015年工作要點。“面向大學生開展網(wǎng)絡課程學習的意愿與行為現(xiàn)狀的實證研究,這對于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改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弊端、促進大學生學習方式轉(zhuǎn)變和提升教育教學質(zhì)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4]。地方本科高校是指1999年新設的600多所本科院校。這些本科院校因升格時間不長,普遍面臨師資數(shù)量短缺等問題,它們的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慕課的出現(xiàn)與快速發(fā)展為地方本科院校的轉(zhuǎn)型發(fā)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那么,慕課在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中的認知度以及對學習方式的影響如何呢?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自編問卷進行實證研究。
一、對象與方法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5],本研究從慕課的認知、慕課的使用、慕課對傳統(tǒng)課程的替代、慕課的價值等四個方面實證研究慕課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根據(jù)研究需求,本研究共編制了12個項目,分別是:你對慕課了解嗎;你知道幾門慕課課程;大學學習過程中,你有幾門課是通過慕課形式來進行的;你一般在什么時候?qū)W習慕課課程;你一般采用什么方式學習慕課課程;你去年學習慕課課程的時間有多少;在學習慕課課程的過程中,你認真嗎;你完整地學完了幾門慕課課程;你通過慕課主要學習哪些課程;你覺得慕課對你的學習影響如何;你覺得慕課的價值如何;如果沒有課堂考勤,你會選擇慕課課程還是學校傳統(tǒng)課程。項目編制完后,作者請兩名教育心理學畢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對項目的代表性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項目較好地反映了需要研究的問題。研究者把這12個項目以及參與者的人口學變量錄入到問卷星,然后把鏈接發(fā)給輔導員,請輔導員發(fā)動學生進行填寫。整個數(shù)據(jù)收集時間持續(xù)三天。本研究總共收到有效問卷650份。其中男生351人(54%),女生299人(46%);一年級298人(45.85%),二年級199人(30.62%),三年級138人(21.23%),四年級15人(2.31%);文科類151人(23.23%),理科類204人(31.38%),工科類277(42.62%),其它18人(2.77%);家庭經(jīng)濟狀況良好及以上46人(7.08%),一般405人(62.31%),貧困199人(30.62%)。
二、結(jié)果與討論
(一)慕課的認知
在對慕課的了解上,總共650名參與者,熟悉的僅有55人(8.46%),知道一點的404人(62.15%),一點不了解的190人(29.23%),還有1人未填(0.15%)。具體見圖1。因有190人對慕課一點不了解,1人未填,所以在接下來的分析中把這些參與者的數(shù)據(jù)剔除,共剩459人。其中男生250人(54.47%),女生209人(45.53%);一年級203人(44.23%),二年級140人(30.20%),三年級107人(23.31%),四年級9人(1.96%);文科類105人(22.88%),理科類147人(32.03%),工科類194(42.27%),其它13人(2.83%);家庭經(jīng)濟狀況良好及以上35人(7.63%),一般303人(66.01%),貧困121人(26.36%)。
在對具體慕課課程的知曉上,總共459名參與者,了解1門及以下的99人(21.57%),1-3門的259人(56.43%),4-6門的47人(10.24%),6門以上的54人(11.76%)。具體見圖2。
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對慕課的知曉度偏低,沒有達到媒體宣傳的廣度與深度。當然,這個結(jié)果也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特點有關,因為本研究的參與者大一大二學生占到了76%多。
(二)慕課的使用
慕課在教學上的應用,總共459名參與者,回答沒有1門課程通過慕課進行的107人(23.31%),1門144人(31.37%),2門115人(25.05%),3門及以上93人(20.26)。具體見圖3。
在慕課學習的認真程度上,總共459名參與者,打開認真聽的162人(35.29%),打開偶爾聽的269人(58.61%),打開并未聽的28人(6.10%)。具體見圖4。
在慕課課程學習的數(shù)量上,總共459名參與者,完整學完1門及以下的199人(43.36%),2-3門186人(40.52%),3-5門66人(14.38%),5門以上8人(1.74%)。具體見圖5。
在慕課課程學習的時間選擇上,總共459名參與者,在寒暑假學習的48人(10.46%),平時課余時間學習的403人(87.80%),上課期間逃課學習的8人(1.74%)。具體見圖6。
在慕課學習的方式上,總共459名參與者,下載到手機的124人(27.02%),下載到電腦的38人(8.28%),在線的297人(64.70%)。具體見圖7。
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地方本科院校對慕課的使用不多,且慕課并沒有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多大的積極影響。這可能與地方本科院校師生對慕課帶來的變革反應較為滯后有關。
(三)慕課對傳統(tǒng)課程的替代
在1年內(nèi)學習慕課的時間上,總共459名參與者,小于1小時的95人(20.70%),1-5小時100人(21.79%),5-20小時131人(28.54%),20小時以上133人(28.98%)。具體見圖8。
在學習慕課課程的內(nèi)容上,總共459名參與者,專業(yè)主干課88人(19.17%),數(shù)學英語等基礎課28人(6.10%),通識課程111人(24.18%),其它感興趣的課程232人(50.54%)。具體見圖9。
在對慕課與傳統(tǒng)課程的選擇上,總共459名參與者,選擇傳統(tǒng)課程的197人(42.92%),慕課課程262人(57.08%)。具體見圖10。
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慕課對地方本科院校傳統(tǒng)課程的沖擊還沒有充分顯現(xiàn)。這可能與師生對慕課的知曉度不高,參與度低有關。隨著慕課的深入發(fā)展,地方本科院校將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
(四)慕課的價值
對你覺得慕課的價值如何這個項目,總共459名參與者,認為很有用的126人(27.45%),一般307人(66.88%),沒什么用26人(5.66%)。具體見圖11。
對你覺得慕課對你的學習影響如何這個項目,總共459名參與者,認為很大的61人(13.29%),一般334人(72.77%),沒什么影響64人(13.94%)。具體見圖12。
綜合以上四個方面的結(jié)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對慕課的知曉度不高,對慕課促進自身學習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充分,慕課在他們學習中發(fā)揮的影響力較為有限,深度和廣度并沒有達到媒體宣傳的程度。
三、對策與建議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對慕課的知曉度偏低,需加大慕課的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參與慕課學習的熱情
在本次參與調(diào)查的650名學生中,表示對慕課一點不了解的學生有199人(29.23%),對慕課熟悉的學生僅55人(8.46%)。已有研究對大學生對網(wǎng)絡課程的了解程度進行了調(diào)查[5],結(jié)果表明,一點不了解的占10%左右。對比發(fā)現(xiàn),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對慕課的知曉度偏低,沒有達到媒體宣傳的程度。慕課是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這個平臺試圖將傳統(tǒng)高等學校的課堂教學活動轉(zhuǎn)移到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讓更多的學習者在這個虛擬的教室里自由的學習[6]。目前,世界許多知名大學加入了慕課。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慕課匯集了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教師,能夠提供高質(zhì)量的課程資源,對大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大幫助。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師資數(shù)量不足、學術水平較低,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慕課快速發(fā)展這個有利條件,對提升教學質(zhì)量有極大幫助。隨著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深入發(fā)展,慕課以及相關的微課、翻轉(zhuǎn)課堂必將對大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深遠影響,是當代大學生不可回避的一個大趨勢?;诖耍胤奖究圃盒S斜匾ㄟ^多種途徑加強宣傳,提高大學生對慕課、微課以及翻轉(zhuǎn)課堂的知曉度,進而提高他們參與慕課以及其它網(wǎng)絡課程學習的熱情。
(二)地方本科院校教師對慕課的使用不夠,需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提升教師參與慕課的熱情
本次調(diào)查中,我們對教師使用慕課進行教學的情況進行了間接調(diào)查,具體問題是“大學學習過程中,你有幾門課是通過慕課形式來進行的”。結(jié)果表明,回答沒有的有109人(23.31%),1門144人(31.37%),2門115人(25.05%),3門及以上93人(20.26)。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地方本科院校教師使用慕課進行教學的比例偏低。慕課以及相關的微課、翻轉(zhuǎn)課堂是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之一。研究者認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轉(zhuǎn)型發(fā)展,既面臨著從“學術型”向“應用型”的轉(zhuǎn)型,又面臨著從“傳統(tǒng)教育”向“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轉(zhuǎn)型,以及從“??平逃毕颉氨究平逃钡霓D(zhuǎn)型。推進這些轉(zhuǎn)型的牛鼻子是課程,通過課程改革達到“校內(nèi)課程”與“校外課程”并存,“傳統(tǒng)課程”、“網(wǎng)絡課程”與“混合式課程”相結(jié)合的目標[7]。研究者也認為,對于傳統(tǒng)高校而言,積極探索在線學習、混合學習及翻轉(zhuǎn)課堂等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做好學分制與微證書的結(jié)合,整合當前證書授予的學籍管理架構才是有效應對之策[8]。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大信息化時代的教研教改力度,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升教師參與慕課教學改革的熱情。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對慕課背景下的學習適應不夠,需加強學習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質(zhì)量
研究者對慕課及其相關的微課和翻轉(zhuǎn)課堂進行了反思,認為慕課和微課只能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而不是主流[9]。理想狀態(tài)下,大學生對慕課的學習應該根據(jù)學校的課程安排進行。但本次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在慕課上學習專業(yè)主干課的88人(19.17%),數(shù)學英語等基礎課的28人(6.10%),通識課程的111人(24.18%),其它感興趣課程的232人(50.54%)。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大學生在慕課上的學習并沒有緊密結(jié)合本身的課程安排。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大學生在慕課學習時,大部分同學并沒有認真聽,具體數(shù)據(jù)是打開認真聽的162人(35.29%),打開偶爾聽的269人(58.61%),打開并未聽的28人(6.10%)。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還沒有適應慕課時代的學習,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大對學生的學習指導。慕課時代的大學學習本質(zhì)上是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需要學生有學習的動機、有學習的方法策略、有學習的毅力,也就是“想學”、“會學”和“堅持學”。因此,在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時,可從幫助學生激發(fā)維持學習動機、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以及引導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等三個方面入手加強指導。
參考文獻:
[1]宋專茂.慕課何以致高校教學方法革新[J].復旦教育論壇,2014(4):55-58.
[2]耿學華,桑新民.學習者、教師、研究者三重身份的MOOCs體驗——對美國圣塔菲研究所網(wǎng)絡課程的學習與反思[J].中國高教研究,2014(7):14-19.
[3]蘇 ,羅燕.技術神話還是教育革命?——MOOCs對高等教育的沖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34(4):6-12.
[4]葉偉劍.大學生網(wǎng)絡課程學習行為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4(6):101-105.
[5]繆子梅.網(wǎng)絡課程對我國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基于對某高校在校學生的調(diào)查[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94-98.
[6]李斐,黃明東.“慕課”帶給高校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高等教育,2014(7):22-26.
[7]劉俊學,羅元云.論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課程重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7(2):99-101.
[8]李志民.推進慕課生態(tài)養(yǎng)成,加快慕課本土化進程[J].上海教育,2013(31):8-8.
[9]王秋月.“慕課”“微課”與“翻轉(zhuǎn)課堂”的實質(zhì)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