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浩+鐘佳桐
摘 要:“幽靈抗辯”是困擾我國刑事訴訟實踐的一個難題,同時理論界對此也存有不同的認識。如何應對“幽靈抗辯”現(xiàn)象,從而更好得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權利,合理分配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節(jié)約司法資源,實現(xiàn)司法公正,是法學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幽靈抗辯;證明責任;犯罪構成要件
一、“幽靈抗辯”的研究背景
(一)“幽靈抗辯”提出的背景
“幽靈抗辯”又被稱為海盜抗辯,這一稱謂源于我國臺灣地區(qū)士林地檢署所經(jīng)辦的一起海上走私案件。我國臺灣地區(qū)士林地檢署控訴一起海上走私案,在法庭上被告人聲稱其不是走私,而是在海上遇上了海盜,海盜將其魚獲搶走,并丟到自己船上一千盒走私香煙,并非走私香煙,自己也是受害者。法院認為檢察機關無法證明被告人的抗辯理由不存在,因此判被告人無罪。但自此案判決后,許多走私犯都以此作為抗辯理由,由于讓檢方去證明是否存在海盜抗辯情形如同尋找“幽靈”一般困難,故常稱其為“幽靈抗辯”。
(二)“幽靈抗辯”對刑事司法實踐的影響
在江蘇省的一些刑事案件當中,存在著一部分被告人的供述難以舉證,但卻符合客觀事實的“幽靈抗辯”。但不幸的是,也仍有許多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利用公訴人承擔證明犯罪的舉證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在所謂“證據(jù)之王”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當中,針對被指控罪行的犯罪構成要件提出與客觀情況不相符合的“幽靈抗辯”,企圖規(guī)避法律對于其刑事責任的追究。比如,在對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中級人民法院進行調(diào)研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走私、貪污賄賂一類犯罪中,被告人常利用主觀要件難以界定的特點,編造虛假事實,模糊自己的主觀惡意,逃避自己的刑事責任。這些案件的發(fā)生,既表明了被告人對于其訴訟權利的濫用,同時也客觀的反映出了當今的司法體制中的刑事責任舉證分配制度的漏洞以及有效應對方法的缺失。
二、“幽靈抗辯”體系化研究的意義
結合對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調(diào)研報告以及對江蘇省內(nèi)一些刑法、刑事訴訟法專家學者的走訪記錄來看,江蘇省內(nèi)刑事司法理論與實踐當中針對“幽靈抗辯”問題主要從辯護方、公訴方和審判方三個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從被告人(辯護方)的角度,主張借鑒英美法系當事人主義的舉證責任分配方式,認為被告人應當承擔主觀的舉證責任,達到民法上“優(yōu)勢證據(jù)”的程度即可;
從公訴方的角度,主張公訴方應該根據(jù)被告人提供的線索進行驗證,并且根據(jù)經(jīng)驗法則進行事實推定,同時還可以運用配套的技術手段,比如進行心理測試、測謊等。
三、“幽靈抗辯”的體系化應對方法的提出
“幽靈抗辯”作為刑事司法實踐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其解決方法應當同樣從其實踐經(jīng)驗中總結得出,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因此,從刑事司法經(jīng)驗當中總結出“幽靈抗辯”的主要形式,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才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
(一)“幽靈抗辯”集中出現(xiàn)的方面
從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中級人民法院的調(diào)研結果以及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江蘇的一些刑事案件上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要是針對犯罪主觀構成要件方面的“明知”要素、不具有犯罪目的的意志性要素兩方面,以及針對犯罪客觀構成要件方面的實行行為要素和刑事責任承擔方面進行“幽靈抗辯”。其主要表現(xiàn)在:
1.在主觀構成要件方面
犯罪嫌疑人提出“不明知”的“幽靈抗辯”最為常見。比如:在一起毒品案件當中,犯罪嫌疑人的背包內(nèi)攜帶三包毒品,并且包裹有可以防止緝毒犬嗅出的辣椒粉和胡椒粉,外面還整齊的包有三條形狀規(guī)則的毛巾。對此,犯罪嫌疑人辯稱,其不知道背包中包裹的是毒品,他只是幫忙朋友帶茶葉而已。但是卻不能夠提供朋友的姓名與聯(lián)系方式。
2.在客觀構成要件方面
犯罪嫌疑人提出自己沒有“實行行為”的抗辯最為常見。比如:在一起非法持有槍支的案件當中,犯罪嫌疑人被警方當場抓獲,涉案槍支在其駕駛的汽車的后備箱中發(fā)現(xiàn)。但是犯罪嫌疑人始終辯稱,槍是上午在賭博房賭博時,某甲由于公安人員查賭,慌亂之中藏于自己后備箱之中的。但是其卻不能夠交代某甲的身份,并且其上午的確曾出現(xiàn)于上述賭博房。
3.在刑事責任承擔方面
犯罪嫌疑人提出自己只是“從犯”的抗辯。比如:犯罪嫌疑人販賣毒品被當場抓獲。剛開始還對自己的販毒行為供認不諱,但是第二天就辯稱自己是受他人指示,只是奉命行事。但是其對于指使人的姓名、年齡等信息始終無法提供。
(二)以證明責任適當移轉為核心的系統(tǒng)解決之策
“幽靈抗辯”問題的產(chǎn)生根源在于錯誤的將“存疑有利于被告”的無罪推定原則理解為檢察官要承擔排除一切懷疑的責任,或者只要犯罪嫌疑人制造了疑點就將證明利益歸屬于犯罪嫌疑人。因此,針對上述經(jīng)常發(fā)生的“幽靈抗辯”的類型,通過證明責任的適當移轉可以得到相應的解決。具體表達如下:首先,根據(jù)“幽靈抗辯”的主要方面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可以歸納出“幽靈抗辯”的內(nèi)容可以整體上分為兩類:其一,抗辯內(nèi)容違背自然規(guī)律、超出社會常識或者意圖推翻法定推定。其二,抗辯內(nèi)容符合社會常識、自然規(guī)律。其次,將犯罪嫌疑人的證明標準也相應的分為兩類:其一,客觀證明責任。其二,主觀證明責任。之后,將兩者對應起來形成相應的“幽靈抗辯”犯罪嫌疑人證明責任對照關系。也即:當抗辯事由符合自然規(guī)律、社會經(jīng)驗常識;符合案件現(xiàn)場情況;符合行為人自身情況時,犯罪嫌疑人只承擔主觀證明責任,提出相應的線索形成疑點或者爭點即可。否則,犯罪嫌疑人應當承擔客觀證明責任,不僅需要提供相應的證據(jù),而且要使法官達到內(nèi)心確信的程度。
四、結語
刑事訴訟的過程是證明一個行為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過程,解決“幽靈抗辯”也必須從構成要件的角度進行。綜合刑事訴訟無罪推定、經(jīng)驗法則與刑事司法實踐,必須對刑事案件的證明責任進行分配,適當由被告人承擔一定的證明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