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彩萍
“集體備課”并不是一個新名詞。如今備課組是學校教學工作、教研過程中的基本單元,在教學、教研中發(fā)揮著集體作用。目前各式各樣的集體備課機制在教師的教研活動中已經發(fā)展得比較完備。但是集體備課,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凸現出奇隆的現象:
經過集體備課,不同教師上同一教材,奇怪的是:一樣的導人新課,一樣的質疑討論,一樣的教學過程……難道集體備課就應該讓教學過程“如出一轍”嗎?
顯然,這種集體備課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情感的溝通,沒有商榷,沒有爭辯??梢哉f這是違背了“集體備課”的最終目的?;仡櫸覀冞^去的集體備課,人們由于只注重“集體”,忽視了有些關鍵因素,難免走人“誤區(qū)”:注重了“集體”忽略了“個體”,注重了“形式”忽略了“內涵”。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強調“共性”,忽視了教師的“個性”
備課是展現教師教學藝術的序幕。過去,我們通常采用獨立備課形式,這種形式可以彰顯教師個人對文本教材的獨到見解,但個人獨立備課有它一定的局限性。現在采用集體備課的形式,目的是在充分醞釀、日趨完善的集體智慧的基礎上,能動地發(fā)揮教師個人潛能,在“二次”備課中顯現教師個人的教學魅力。但不能把集體備課代替教師個人備課,更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走進同一模式。
其實,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以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更多的火花,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執(zhí)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學生的學情。像上述提到的不同教師上同一教材“如出一轍”,這樣發(fā)揮集體備課的“作用”,是否能顧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是否能展現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個性呢?這樣久而久之,不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而且會步人另一種教學極端——思維抄襲,最終失去自我。
我們學校鼓勵寫個性化教案。在集體備課共同教案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靈活選擇。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拘泥于傳統(tǒng)模式和思維慣性,要求體現個性特色。在組內集體交流后,提倡組內成員進行整合,提倡塊狀設計,即對某一部分內容的處理,整合者可以根據大家的討論提供多種解決方案,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間,以便于執(zhí)教老師作個性化的修改。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其他教師不必要的機械重復,其他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鉆研、反思、改進。這“空白”之處為教師提供了思考時間,使集體的智慧得以升華,使教師的個性得以張揚。
二、重視“集中”,忽視了平時的“交流”
有的學校非常重視集體備課的規(guī)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固定各次備課內容等。以年級組為單位,固定每周一次在辦公室進行集體備課,做好考勤記錄。還專門安排集體備課時間,每星期1課時。每次備課組集體活動先擬定討論課題,減少盲目性。安排好備課內容和中心發(fā)言人,讓每個教師都心中有數。這樣,確實使每次集體備課都有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其實,組內集體交流過程其實質就是集體備課中落實教法的過程。
但是,在集體交流中設立了主講人,這樣在交流時無形中就有最好的,權威的,也就產生大部分是聽眾,而不是平等的參與者、爭辯者、商榷者。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集體備課要側重于組內的交流與討論,在交流中我們贊賞的不是對某一個問題的相同觀點,而是對某一個問題的不同觀點。然后引導爭辯,在爭辯中產生“思維碰撞思維”、“智慧點燃智慧”、“情感溝通情感”,最終擇取較好觀點。
備課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讓教師把集體備課作為一種習慣。應該放開備課形式。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料、網絡資源,學習先進的科學教育理論,獲取教科研信息,更新教學理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并把這些帶到教研組來。不僅是在集體備課的時候,因為就靠集中的那么幾課時,是很難把問題真正地解決。而應該注重平時,大家有空就進行交流。平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總是在忙碌自己的事情,而且長久以來形成“文人相輕”的傾向,不屑于交流。如果平時在教學空暇的時候,教師共同研究討論,確定重點、難點、學生易錯點,教師在交流中,把自己在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或者自己的感受傾吐出來,那么,學生中的問題也就可以及時地反饋。集體備課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時的交流,應該說“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集體備課的理想狀態(tài)。
三、注重“課前”,忽視了課后的“反思”
預先備教學重、難點,摸準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是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集體備課時,充分考慮學生生情、班級情況,在此基礎上確立教學重、難點,合理劃分課時,使課堂教學密度均衡。這樣,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資料,才能為集體備課打好基礎。
如果說課前的精心準備能保證老師們上好一堂課,那課后的教學反思能幫助我們一輩子上好課。課后,教師認真反思,突出教學反思,吸取經驗教訓,捕捉課堂教學中的感悟點,這些都是在備課。一堂課可能成為成功的經驗,也可能成為失敗的教訓,教師們將教學感受及時記錄下來,這是最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既可以及時糾正錯誤,傳播經驗,也可以為第二年備課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便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備課與研究能力。
人總是在不斷地反思中進步的。為了吸取經驗,總結教訓,我們學校要求老師一課一反思,記錄課堂發(fā)生的事件,捕捉教學細微之處。每次集體備課時首先討論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時請有關專家解難釋疑。
新課程提倡教師即研究者。有人還提出:“反思+經驗=成功。”不論怎樣,新課程要求教師會反思、常反思、善反思。集體備課給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反思的平臺,這種平等、民主的氛圍,促使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
集體備課讓我們從“個體備課”到互相交流合作。但是,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誤區(qū)”。我們意識到了就要走出這“誤區(qū)”,使“集體備課”之花能開得更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