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巍娜,周東暉,王琦,金元哲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心內科,沈陽110032)
·短篇論著·
不同年齡段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臨床及冠狀動脈造影特點分析
胡巍娜,周東暉,王琦,金元哲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心內科,沈陽110032)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of Different Ages
回顧性分析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心內科347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總結分析不同年齡段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發(fā)病的臨床及冠狀動脈造影特點,為臨床針對性干預治療提供依據(jù)。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特點;冠狀動脈造影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是由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或阻塞和(或)冠狀動脈功能性病變(比如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的急性冠狀動脈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是臨床胸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它包含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unstable angina,UA)3種類型。近年來,ACS發(fā)病率居高不下,同時呈現(xiàn)出發(fā)病早、臨床表現(xiàn)多樣性、冠狀動脈血管病變復雜等特點[1],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不同年齡段ACS患者發(fā)病的臨床及冠狀動脈造影特點。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心內科住院,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并診斷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347例。所有研究對象的選擇嚴格依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2]:(1)符合STEMI,即與心肌缺血癥狀相關的相鄰2個或2個以上導聯(lián)心電圖ST段抬高和肌鈣蛋白的濃度超過參考值上限的百分位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2)符合NSTEMI,即與心肌缺血癥狀相關的心電圖表現(xiàn)為ST段下移及(或)T波倒置并有肌鈣蛋白的濃度超過參考值上限的百分位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3)符合UA,即患者存在缺血性胸痛癥狀、心電圖可見動態(tài)演變,且2次心肌壞死標志物化驗正常。排除標準:(1)合并原發(fā)性及繼發(fā)性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等嚴重并發(fā)癥者;(2)合并腦血管病變者;(3)嚴重感染、創(chuàng)傷、活動性內出血者;(4)患有惡性腫瘤或其他心臟疾病如擴張型心肌病或者風濕性心臟?。唬?)其他非心源性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
1.2 分組
依據(jù)1982年我國中華醫(yī)學會老年醫(yī)學會規(guī)定,按照年齡將研究對象分成3組:青年組(Y組,<45歲)23例,老年前期組(PO組,45~<60歲)126例,老年組(O組,≥60歲)198例。
1.3 生化檢查結果
記錄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間血清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血常規(guī)、尿酸、尿素氮、肌酐等化驗指標。
1.4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所有患者在入院急診或者擇期完善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分別記錄冠狀動脈病變部位包括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ies,LAD)、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和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和狹窄程度,并計算Gensini積分。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量資料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及相應的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兩兩比較采用χ2分割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年齡ACS患者臨床特點
在性別上,發(fā)現(xiàn)3個不同年齡組ACS患者中男性的比例均顯著升高(分別為91.30%、82.54%和64.14%),但是O組患者較Y組患者男性出現(xiàn)明顯下降(P<0.05)。在生活史和既往史上,O組患者較青年組患者吸煙史、超重或肥胖比例降低,而高血壓、糖尿病史比例明顯升高(P<0.05),而PO組與Y組患者比較以上3點無明顯差異(P>0.05)。在血脂生化檢查上,PO組和O組均較Y組患者TC、LDL-C的含量呈現(xiàn)出顯著下降趨勢(P<0.05)。此外,O組在血紅蛋白、尿素氮含量也顯著高于Y組,而尿酸含量顯著低于Y組(P<0.05)。見表1。
2.23 個不同年齡組ACS患者冠狀動脈造影特點
在犯罪血管部位上,發(fā)現(xiàn)青年組LAD罹患率較PO組、O組均有顯著的升高(P<0.05),而RCA罹患率則較O組呈現(xiàn)顯著降低(P<0.05)。在病變累及血管支數(shù)上,O組超過50%病例表現(xiàn)為3支血管病變,PO組也有約45%病例表現(xiàn)為3支血管病變,較Y組21.74%的3支血管病變發(fā)生率顯著升高。相應的PO組、O組單支血管病變發(fā)生率明顯低于Y組患者單支血管病變發(fā)生率。Gensini評分用于評估血管的狹窄程度,本研究發(fā)現(xiàn),O組Gensini評分顯著高于青年組,提示O組患者血管狹窄程度更重。見表2。
目前認為ACS的發(fā)生發(fā)展受多種因素作用,包括性別、年齡、吸煙、血脂、血壓、血糖、基因遺傳在內的眾多因素均可能導致ACS的發(fā)生[3]。盡管這些危險因素的作用已經(jīng)非常確切,但是近來的研究[4]發(fā)現(xiàn)在不同年齡段的ACS患者中,各種危險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大小可能不同。本研究發(fā)現(xiàn)O組ACS男性患者比例下降,女性患病人數(shù)相對增多,這可能是與女性絕經(jīng)后,雌激素水平顯著降低有關。研究[5]發(fā)現(xiàn),雌激素可以促進膽固醇降解和排泄,起到降低TC、LDL-C,升高HDL-C的作用,從而降低了ACS的發(fā)生率。其次,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ACS Y組中吸煙史、超重或肥胖的比例及TC、LDL-C、尿酸的含量較其他2組升高明顯,而ACS O組中高血壓、糖尿病史比例則明顯升高,這與梁茜等[6]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一結果提示以吸煙為代表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包括這一習慣直接導致的肥胖、血脂升高等可能對青年人ACS發(fā)病影響較為突出,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對于ACS發(fā)病影響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凸顯出來。此外,老年ACS組血紅蛋白水平下降明顯,有研究[7]認為低血紅蛋白是ACS的一個強有力的風險因素,這可能與貧血加重心肌缺血程度有關。
表2 各組患者冠狀動脈造影結果
ACS的發(fā)病通常是建立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基礎上的,年齡被認為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不可逆轉的因素,因此,不同年齡段ACS患者血管病變特點不同本研究顯示,O組ACS患者3支病變發(fā)生率和血管的狹窄程度均顯著高于Y組,推測這一方面是老齡對血管產(chǎn)生的影響,另一方面不能忽視的是本研究中老年ACS患者糖尿病發(fā)生率高,而糖尿病患者被證明更容易罹患3支病變及嚴重的血管狹窄[8]。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Y組患ACS存在多種可控的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這部分人群應積極控制危險因素以降低患ACS風險。另外,O組患者病變重,考慮與年齡直接相關,針對這部分人群應及早發(fā)現(xiàn)、及早治療,以減少死亡率。本研究僅限于本地區(qū)人群,還有待于大規(guī)模、多中心的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
[1]SANCHIS-GOMAR F,PEREZ-QUILIS C,LEISCHIK R,et al.Epidemiolog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nn Transl Med,2016,4(13):256.DOI:10.21037/atm.2016. 06.33.
[2]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36-237.
[3]ALBERTY R,STUDEN AN M,KOVá F.Prevalence of conventi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slovakia[J].Cent Eur J Public Health,2017,25(1):78-84.DOI:10.21101/cejph.a4351.
[4]ATKINS ER,DU X,WU Y,et al.Use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treatment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China and associated factors[J].Int J Cardiol,2017[Epub ahead of prin].DOI:10.1016/ j.ijcard.2017.03.057.
[5]MEYER MR,BARTON M.Estrogen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new clinical perspectives[J].Adv Pharmacol,2016,77:307-360. DOI:10.1016/bs.apha.2016.05.003.
[6]梁茜,張健瑜,楊希立,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45(2):145-149.DOI:10.12007/j.issn. 0258-4646.2016.02.011.
[7]ASHRAF H,BOROUMAND MA,AMIRZADEGAN A,et al.Hemoglobin A1C in non-diabetic patients: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its severity[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3,102(3):225-232.DOI:10.1016/j.diabres.2013.10. 011.
[8]HEGDE SS,MALLESH P,YELI SM,et al.Comparitive angiographic profile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 Clin Diagn Res,2014,8(9):7-10.DOI:10.7860/ JCDR/2014/9072.4851.
(編輯 于溪)
R541.4
A
0258-4646(2017)06-0566-03
10.12007/j.issn.0258-4646.2017.06.020
遼寧省科學技術計劃(2015010486-301)
胡巍娜(1981-),女,主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
周東暉,E-mail:cmu4h-zdh@126.com
2016-12-09
網(wǎng)絡出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