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琪
【摘 要】本文闡述從注解暗示、詩眼暗示、用典暗示以及意象暗示四個方面出發(fā),幫助學生學會深入剖析詩歌內容,深刻理解詩歌主旨,進而全面提升其詩歌鑒賞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鑒賞 暗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113-02
詩歌鑒賞作為高考語文的必考題型,一直是讓很多學生感到頭疼的難題,其實只要找對方法,詩歌鑒賞也可以變得很簡單。無論是多么晦澀難懂的詩歌,作者在詩中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一些暗示,只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暗示,便能夠輕而易舉地破解詩歌鑒賞這個難題。那么,怎樣才能在詩歌鑒賞中準確找到暗示并理解詩歌主旨呢?
一、關注注解暗示,明察秋毫
在多數(shù)古詩詞鑒賞題目前,都會有一些注釋,對于那些超出學生理解能力的生僻詞句給予解釋,或者是介紹詩歌寫作的背景以及其中典故的出處等,這些都可能在無意之中“泄露”了全文的主旨,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引導學生重視題目中給出的注釋,好為之后進一步分析詩歌奠定基礎。
比如,在 2015 年天津高考試卷的詩歌鑒賞題目中,注釋就對幫助學生理解詩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首詩的題目是《雨過至城中蘇家》,學生在剛讀這首詩時,可能不太理解題目中的“蘇家”具體是指誰家,而且對于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也是一無所知,這樣理解這首詩時就有一定的困難,但是結合文中的注釋,這些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該注釋中寫道:“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黃庭堅時任秘書省校書郎,是年,長期貶謫外放的蘇軾被授予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要職?!睂W生看完注釋后,就能知道題目中的“蘇家”指的是蘇軾的家,同時再結合注釋中提到的詩歌的寫作背景是蘇軾被貶后再度被重用,這樣再結合歷史上蘇軾、黃庭堅二人的關系,本文的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最后結合作者所描寫的景物可以看出,此詩表達了作者雨后天晴訪友的喜悅之情以及仕途上的躊躇滿志。
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當有效引導學生多關注詩詞中的注解暗示,在對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然于心之后,再對古詩詞進行深入分析,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學生做詩歌鑒賞題的準確率也能獲得提升。
二、體會詩眼暗示,把握基調
在做詩歌鑒賞題目時,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訣竅——尋找詩眼。所謂詩眼,往往是指全詩中心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也就是最能體現(xiàn)詩人情感的詞句,這樣的語句往往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學生在找到詩眼之后,深入挖掘詩眼便可洞悉全詩的主旨,這對做詩歌鑒賞的題目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比如,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筆者先帶領學生翻譯了全詩,使學生對這首詩的大意有個初步的了解,然后讓他們根據(jù)詩意找出全詩的詩眼。學生思考之后,一致認為“我寄愁心與明月”一句中的“愁心”二字就是全詩的詩眼,因為它們直接點出作者的滿腔愁緒,即作者聽聞昔日好友被貶官異地,十分同情好友的遭遇,借此詩來抒發(fā)愁緒、予以慰藉。又比如,在《旅夜書懷》一詩中,學生在閱讀這首詩并分析全詩之后,認為“讀”字是這首詩的詩眼,該字將作者內心漂泊無依的愁緒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且作者將自己的愁緒融于夜景之中,這樣更加烘托出其形單影只的孤獨之感??梢姡谧鲈姼梃b賞的相關題目時,只有準確找到詩眼,學生才能精準地理解全詩的主旨進而有效解題。同時學生在尋找詩眼的過程中,對詩歌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并且對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也會給予一定的重視??梢哉f,這種尋找詩眼的解題方法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因此教師應當告訴學生在考試中遇到一首從未見過的詩歌時,不要著急動筆寫答案,而應將詩歌仔細閱讀幾遍之后,再推敲琢磨本詩的詩眼,當找到詩眼之后,需要學生回答的那些問題也就都迎刃而解了,這樣學生也會在無形中提升對詩歌鑒賞的學習興趣。
三、推敲用典暗示,順藤摸瓜
在多數(shù)的古詩詞中,作者都會借助一些典故來表達一些特定的感情,這些典故往往都與詩詞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若是能夠準確理解典故的含義及出處,然后順藤摸瓜,這對理解詩詞的主旨會有很大幫助,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也會不斷提升。
比如,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作者便多次借用典故。在這首詞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孫權、宋文帝、后魏太武帝、劉裕和廉頗這五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其中“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體現(xiàn)的就是孫權的典故——曹操在和孫權交戰(zhàn)之后,不由得發(fā)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這句是借用曹操對治軍嚴謹、年輕有為的孫權的贊賞來表達作者本人對英雄的崇敬之情。還有詞中最后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典故是:廉頗被免職后,住在魏國。趙國由于屢次被秦兵圍困,趙王于是想重新任用廉頗為將,而廉頗也想再被趙王任用。趙王于是派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賄賂使者,讓他回來后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后,廉頗當著他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趙國使者回去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已老,飯量還很不錯,可是陪我坐著時,一會兒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聽了認為廉頗老了,就沒有任用他。這個典故也體現(xiàn)了作者希望報效國家、為國家建功立業(yè)的愿望,與此同時作者也通過這個典故表現(xiàn)了自己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無處施展的郁悶、惆悵之情。
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向學生滲透一些歷史典故,這樣學生在做詩歌鑒賞題時,就能有效通過典故找到詩歌的主旨。這種方式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歷史和人文素養(yǎng),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做詩歌鑒賞題目的準確率。
四、熟悉意象暗示,約定俗成
在詩歌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 借助意象來表現(xiàn)特定感情。如果學生掌握了這種寫作手法,這樣一旦在詩歌中讀到相關景物,便可“見景知意”,明確了作者想借助該景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有效提煉出詩歌的主旨。
筆者幫助學生歸納整理了一些常見的意向,比如,“柳”代表送別、“梧桐”代表悲傷、“松柏”代表堅強、“菊花”代表隱逸、“牡丹”代表富貴、“鴻雁”代表思鄉(xiāng)等,并為學生逐一介紹其在詩歌中的具體應用。例如,在屈原的《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就借助菊花表現(xiàn)了作者品行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其實仔細思考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以菊花來暗示歸隱生活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元稹的《菊花》以及范成大的《重陽后菊花兩首》,都借助菊花表現(xiàn)了詩人自身的精神品質,這便是意象應用的一些代表實例。學生在掌握方法之后,可以自己嘗試將它應用到不太熟悉的古詩中,這對他們理解全詩主旨會有很多幫助,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幫助學生歸納整理一些特定的意象含義,使學生準確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總之,如果學生能夠巧妙抓住詩歌中的暗示,那么他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習詩歌鑒賞產生濃厚的興趣,堅持練習一段時間之后,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將會發(fā)生質的飛躍,詩歌鑒賞也將不再是學生語文考試中的“攔路虎”,而是會成為“墊腳石”,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會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閻淑蓉.古典詩歌鑒賞與教學的幾點思考和嘗試[J].甘肅科技縱橫,2008(6)
[2]韋柳鈺.淺析課改后的高中詩歌鑒賞教學[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4)
[3]叢文雁.對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幾點想法[J].成功,2011(1)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