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筱亦
【摘 要】近年來,教育公平一直是社會重視的焦點,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根本,而課堂教學過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關鍵部分。本文闡述了課堂教學過程公平的內涵、描述了中小學課堂教學不公平的現象和歸因分析思考,提出了幾點促進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公平的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3-0099-02
近年來,“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成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核心和重點,國務院有關教育工作的重大文件都在強調“促進教育公平”,而課堂教學過程公平是促進教育教學公平最基本的教學活動形式。課堂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的學習陣地,課堂教學過程是否公平可以直接體現出學校和教師是否實施公平教育。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公平,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擺脫形式上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公平,做到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 何謂公平
對課堂教學過程公平的研究,我們首先需要對“公平”做出一個合理的界定。什么是“公平”?《現代漢語詞典》對公平的解釋是處理合理的事情,不對任何一方加以偏袒。公平包括機會的公平和權利的公平等,要求社會對每一個人都給予公平的競爭機會、表現自己的機會,不分家庭背景、種族關系以及性別等。
2. 課堂教學公平的內涵
關于課堂教學公平,每位學者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學者認為,教學公平是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來說的,它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給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養(yǎng)程度不同的學生以相同的態(tài)度平等對待,即每個學生是否享有平等的待遇。追溯到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提出“有教無類”的公平教學思想。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如今的教學公平內涵和意義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質的思想基本一致。就課堂教學過程公平而言,筆者認為,課堂教學過程公平是指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不管是在種族關系、家庭條件以及性別等方面不存在差異,每一位學生都有平等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有平等利用教學資源的權力以及能平等得到學習空間和時間安排,以達到教學起點公平、過程公平以及結果公平。
二、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不公平的現象
1. 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表現機會不均等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與學生交流互動,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應該為每個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大致公平的互動機會。但是有些教師經常會根據個人的喜好偏向某一類學生,給予這類學生更多的表現和互動機會。并且對于不同層次學生的表現反應不同,教師對于喜歡的或者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是民主的、有耐心的并且對其表現給予肯定,但對于不聽話的或者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表現出缺乏耐心、諷刺和鄙視。此類情形,不僅是給學生心靈上的打擊,更是有違教育教學公平的原則。
2. 不同層次的學生座位安排不合理
在我國,中小學生座位安排一般是“田”字形的空間狀態(tài),也就是前后左右的排列,全班學生呈現橫行、豎列,全部面向老師。古人有一句老話“近水樓臺先得月”,由于講臺是擺放在最前面,根據這樣一種排列,那么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前后左右距離均等,靠前面的學生距離老師相對較近,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存在的缺陷就是后面的學生距離老師較遠,這樣位置的安排對學生的有效學習存在一定的影響,那么如何布置學生在教室的座位也觸及教學公平的問題。
3. 不同層次學生被提問的頻率不均等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被提問的頻率體現出學生學習機會的公平與否,從教學過程的公平性來說,在參與課堂問答機會前,每位學生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機會,這是學生學習機會均等的真實體現。研究結果發(fā)現,在課堂教學中,從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被老師提問的頻率來看,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比中等生或者差等生獲得了更多回答教師提問的機會??梢姡n堂教學中學習機會的不公平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而在不公平現象的背后隱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4. 在課堂上對不同層次學生評價不公平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回答教師問題或者學生在某些方面的表現需要給予一定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管回答正確與否,都需要給予肯定的、積極的評價。教師是整個課堂的話語主宰者,管理和組織學生的一切行為活動,而課堂主要以語言交流和活動為主,教師的話語以及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都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給予的評價也是有所差別,對成績優(yōu)秀學生的表現,其評價性語言一般是鼓勵的、肯定的;但對那些差等生,一旦回答錯誤或者表現不完美,教師通常給出一些病理性語言評價,如果教師對學生表現不滿意,則用一些尖酸刻薄、諷刺挖苦學生的語言,甚至當眾羞辱、嘲笑學生等。學生對于教師的評價是極其敏感的,積極的評價往往能激勵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而消極的評價也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所以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評價都應該是積極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不公平的歸因分析與思考
1. 社會和傳統的原因
以考試結果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方式和用文憑來衡量個人價值的觀點無形地控制著社會、學校、教師以及學生和家長行為、態(tài)度。雖然在形式上,學校和教育機關的相關規(guī)定都要求為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到公平公正,一旦要檢測學校教學質量,每個學校都拿升學率來比較,升學率高的則教學質量就好。但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從教育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這樣能提升社會對選拔人才的效率,但是這也使得人們對高學歷、高文憑的追求日益迫切。要想取得高學歷,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選拔考試,分數的高低和學校的好壞決定了文憑的含金量。大多數學校想提高聲望,所以都極其重視升學率。因此,社會和學校在這種外在的壓力之下,各種學習資源以及學習機會就傾向于那些有升學希望的學生,這樣就導致課堂教學不公平的現象頻頻不斷。
2. 教師的原因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主客觀原因,教師教學能力不足或者教學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如教師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課堂駕馭能力不足,無法正常管理學生。一些學生上課開小差、說小話,擾亂課堂正常秩序,導致學生沒有學習情緒,教師只顧及其中一些認真聽課的,對其他學生置之不理,這樣更加不能保證課堂教學公平的正常實施。因此,教師工作的復雜性和靈活性需要教師要有專業(yè)的教學技術。由于教師受教育程度和職業(yè)道德差異的影響,在教育過程中缺乏對學生應有的公平意識,根據學生的學業(yè)成就、家庭背景等原因對學生貼上標簽并進行差別對待,對他們實施不同的教學影響。
四、推進中小學課堂教學過程公平的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經歷了和經濟發(fā)展軌跡大致一樣的歷程,從開始的很多適齡孩子沒有上學的機會,到基本能解決“有學上”,到全面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到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有質量的教育,再到邁向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盡管我國教育的總體發(fā)展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具有較大的差距,但是進步還是相當大的。教育的普及程度明顯上升,“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也能得到有效落實。隨著社會多樣性的發(fā)展,學校、教師以及家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以前的落后思想,能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我們對中國教育的發(fā)展水平和質量充滿信心和底氣。但是,要想進一步實現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各方面的公平,還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改變落后的教育體制,創(chuàng)造公平的教學環(huán)境
為了能更好地推進中小學課堂教學公平的實現,國家及相關部門應及時宣傳現代新型的教育理念,改變人們傳統的觀念,改變落后的教育體制,改變以學歷和文憑作為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唯一標準,要降低社會對所謂“中考狀元”“高考狀元”的傾慕,減少學生在心理上的壓力,營造一種“行行出狀元”的氛圍;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突破學校的“圍墻”,做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社會各方面對于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改變傳統制度,給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造公平的學習機會。
2.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念
教師能否在各個方面做到公平,關系到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要提高教師的道德品質,就要精心安排中小學教師的繼續(xù)教育培訓,可以采取靈活的培訓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育觀。教師要明白,更要懂得學生的差異性,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多種彼此相對獨立的智力,這些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問題不在于一個人多聰明,而在于哪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彼?,教師要學會因材施教,不“一刀切”,這是實現教學公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不能把教師自身的親疏好惡等個人感情帶到與學生的學習互動中。實施差異性教學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對他們具有挑戰(zhàn)性、在他們能力范圍內以及讓他們感興趣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覺得是有學習價值的,并且通過自身努力都能完成。這樣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而由此帶來的成就感、滿足感又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良性循環(huán)以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公平。
3. 提高師德素養(yǎng),主張“愛”的教育
教育是一種道德向善的社會性活動,教學過程就是社會活動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學生做到提問公平、表現公平以及評價公平等原則,不管學生回答對錯、表現是否完美都應給予肯定的、鼓勵的評價,更不能因為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給出不同的語言評價。教師工作具有示范性的特點,因為學生具有效仿性,教師的思想、人格以及作風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成為學生的示范榜樣。主張“愛”的教育,提高師德素養(yǎng),只有教師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品行,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鮑傳友.課堂教學不公平現象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1(10):45-48.
[2] 邁克爾·W·阿普爾.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6.
[3] 熊梅,王顯才.教育的自省[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5,5:41.
[4] 董澤芳.百川歸海——教育分流研究與國民教育分流意向調查[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5.
[5] 李萌.課堂教學公平深化研究[D].河南大學,2011,4:30.
(編輯:楊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