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姜
(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江蘇張家港 215611)
地理課堂有效參與的內涵理解及特征分析
□樊志姜
(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江蘇張家港 215611)
有效參與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方式,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將有效參與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滲透于地理課堂教學之中,正確理解地理課堂有效參與的內涵,分析得出地理課堂有效參與的四個主要特征:組織的系統(tǒng)性、形式的多樣性、策略的層次性、評價的多維性。
有效參與;系統(tǒng)性;層次性;多樣性;多維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強調,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無論是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還是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都要以學生的有效參與為前提。有效參與,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方式,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綜觀地理課堂,有效參與在教學中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但對有效參與系統(tǒng)研究不深入、內涵理解不到位,而且具體操作問題還很多。因此,將有效參與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滲透于地理課堂教學之中,正確理解地理課堂有效參與的內涵和特征,有利于促進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有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能實現(xiàn)預期目的;有效果”。參與,《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是“參加(事務的計劃、討論、處理),參與其事”,即“加入某種組織或某種活動”?!皡⑴c”應用于社會領域時,指的是“個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種鼓勵個人為團隊目標做貢獻、分擔責任的團隊環(huán)境之中”。有效參與可以理解為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參與效果。參與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1)有效果:指對參與活動結果與預期參與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2)有效率:參與是主體對活動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的過程,參與效率可表述為單位時間內的參與度;(3)有效益:指參與活動收益、參與活動價值的實現(xiàn)。
此外,還應著重理清有效參與的三個問題,即誰在參與?如何參與?為什么參與?也就是從參與主體、參與過程、參與目的來闡述有效參與的內涵。首先,地理課堂參與是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平等共同參與。新課程倡導以生為本,變教師“教”為學生“學”,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地理課堂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教學就無從談起;如果沒有教師的參與,學生或許能學習,但這樣的學習是盲目的、低效的。所以,一方面,教師通過尋求多種有效方法組織、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全程參與;另一方面,師生在參與中共同分享已有的經(jīng)驗,共同體驗新知的形成,共同感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其次,地理課堂參與以活動為平臺?!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實驗)》的第三部分為“內容標準”,每一條標準后面都有相應的“活動建議”,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性建議。因此,新課改倡導活動教學,活動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架起學生學習與知識建構的橋梁。當前高中地理教材編寫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努力擺脫“知識本位”的傳統(tǒng)模式,著重體現(xiàn)地理知識的學習過程,教材中“活動”明顯增多。除教材上的活動外,教師還要設計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活動,注重活動的質量,少一些淺層次、低端活動,多一些深層次、中端、高端活動,構建以學生興趣和需求為基礎,以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實踐操作、思維培養(yǎng)為行動取向的活動型課堂。最后,地理課堂的參與以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為目的。教師對參與的課前設計、課中互動和課后反思構成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和知識結構的優(yōu)化。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取地理知識,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探究地理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樹立科學的地理觀念,提升地理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地理課堂有效參與就是教師以生為本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指導全體學生在行為、情感、思維等方面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在特定時間內達到預期目標,促進師生共同取得進步或發(fā)展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方式。
(一)有效參與的組織具有系統(tǒng)性
有效參與的系統(tǒng)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整體性。改變教師忽略課前、課后參與,只重視課中參與的現(xiàn)狀,有效參與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整體進行。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參與的目的和意義,師生共同參與活動的設計、開展和反思,教師要聽取學生的意見、要求,對學生的參與給予方向引領、方法指導,避免參與的無序、走形式。其次,教學流程的科學性。教師將學生參與的活動根據(jù)一定的層次和順序進行合理的編排和組織,力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降低參與的難度,提升參與的效度。最后,時間分配的合理性。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參與的時間視教學內容而定,教學重難點內容,參與的時間相對多一些;教學簡單內容,參與的時間相對少一些。以“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課教學為例。
課前:[活動一]完成“我和家人用水情況”的調查(見表1)
表1
課中:[活動二]播放歌曲《太湖美》,通過圖片了解“水做的蘇州”。水在蘇州發(fā)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請大家討論后說說水為蘇州的發(fā)展提供了哪些條件?[活動三]出示江南和新疆的景觀對比圖讓學生分析水資源數(shù)量與經(jīng)濟活動規(guī)模的關系,出示陽澄湖大閘蟹和恒大冰泉對比圖讓學生分析水資源質量與經(jīng)濟活動效益的關系,出示古代和近現(xiàn)代對比圖讓學生分析不同時期人類對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狀況,從而分析水與發(fā)展的關系。[活動四]出示“地球水體存在形式及儲量圖”“世界水資源分 布 圖 ”“ 中 國 水 資 源 分 布 圖 ”“ 工 農(nóng) 業(yè) 用 水 量增 加 圖 ”“ 一 組 水 污 染 和 水 浪 費 圖 片 ”“ 中 國 與發(fā)達國家工農(nóng)業(yè)水資源利用率對比圖”,分析水資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活動五]出示水資源短缺相關資料,分析如何應對水資源短缺。展示學生課前“用水情況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讓學生思考如何做到“節(jié)約用水,從我做起”。
課后:[活動 六](要求:二選 一 ,并組織評比,選出最優(yōu)方案集中展示)
1.獨自或合作設計一份“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的地理小報,主題自擬,圖文并茂,能夠起到宣傳節(jié)約用水的教育目的。
2.以小組為單位,針對自己家庭的用水現(xiàn)狀,為自己家庭設計一套節(jié)水方案。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課教學中,課前實踐調查,課中分析解決問題,課后方案設計,參與具有系統(tǒng)性。教學流程安排先調查、后學習、再升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學生親身體驗,有話可說,少了虛假多了真實,可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喚醒學生的節(jié)水意識。在時間的安排上,課前和課后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留有一周時間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中的活動四、活動五是教學的重難點,師生在交流、展示中解決問題,參與的時間相對多一些。
(二)有效參與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地理教學的有效參與不能只是一問一答、讀讀、寫寫、做做等簡單參與,要避免熱鬧而無效的形式參與。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標、教材和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立體開發(fā)教學資源,注重參與活動的多樣性、綜合性和實用性,體現(xiàn)“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基本理念,有利于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地理課堂的參與活動可以是實驗、調查、訪談、角色扮演、演講、主題辯論、游戲、案例分析、分組討論、交流展示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參與的廣度,開發(fā)學生的多元智能,而且還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升參與的專注度。以“鋒與天氣”的教學為例。
[活動一]課前讓學生在 11 月 23 日至 27 日一周的時間內觀察、體驗天氣變化,記錄這段時間的氣溫、降水、風力及穿著情況。
[活動二]出示 11 月 23 日至 27 日的天氣預報圖,讓學生描述天氣預報有哪些內容。
[活動三]水槽中用加了藍墨水的冷水與加了紅墨水的熱水相遇后的運動實驗模擬冷暖氣團相遇,學生分析冷暖氣團的物理性質,畫出鋒面示意圖。
[活動四]冷暖鋒運動的動畫演示,分析討論冷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狀況并繪制氣壓變化圖。
[活動五]在學案上畫出冷暖鋒示意圖,分析比較兩者的異同點。
[活動六]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天氣預報員播報天氣預報。
“鋒與天氣”的教學中,設計了生活體驗、問題情境、實驗觀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活動,活動形式既多樣性又不失趣味性和實用性,照顧不同類型的學生,每一名學生熱情參與,交流討論活躍,展示積極主動。多樣的參與活動深受學生歡迎,學生樂學、愿學、能學,在輕松快樂的狀態(tài)下學會了學習,掌握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三)有效參與的策略具有層次性
課堂參與常見的一大誤區(qū)就是熱鬧而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堂活動“秀”,沒有聚焦于學生的認知活動,這樣的參與無價值無意義。學習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的循環(huán)往復不斷重現(xiàn)的發(fā)展過程。針對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可以采用不同層次的認知策略,由淺入深,從淺層次策略到依賴策略,再到深層次策略,逐漸深化。學習的本質是思維,地理課堂有效參與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最重要的是引發(fā)學生思維的參與,逐步發(fā)展學生空間、推理、綜合等多種地理思維,要注重思維的發(fā)散性和深刻性,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大膽質疑,提升參與的深度。以“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教學為例。
第一步:問題導學,自主學習的淺層次策略
參照書本,分析導學問題,寫出相應的結論。
1.赤道及其附近地區(qū)空氣受熱上升,近地面氣壓狀況如何?該氣壓在地球上呈什么形狀分布?
2.赤道受熱上升的空氣在高空向北流動過程中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會如何變化?
3.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30°N 附近上空堆積,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將如何運動?近地面氣壓狀況如何變化?
4.在近地面,赤道與 30°N之間在水平方向上產(chǎn)生了氣壓差異,氣流最終將如何運動?
5.在近地面,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向北流動的氣流最終方向如何?
6.北極地區(qū)終年寒冷,空氣下沉,近地面氣壓狀況如何?氣流在近地面如何運動?
7.在近地面,副高北上的暖氣流和北極南下的冷氣流在60°N附近相遇,而后氣流將如何運動?該運動導致近地面的氣壓狀況如何變化?
8.60°N高空氣壓狀況如何變化?根據(jù)高空氣壓分布情況,30°N 與60°N 以及 60°N 與90°N的高空之間大氣如何運動?
第二步:空間邏輯,教師引導的依賴策略
制作三圈環(huán)流的空間模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空間邏輯中理解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原理(見圖1、圖2)。
圖1
圖2
第三步:生生演示,探究規(guī)律的深層次策略
1.學生座位分為六豎排,1、2排代表赤道、30°N,3、4 排代表 30°N、60°N,5、6排代表 60° N、90°N。各組討論交流如何演示描述,1、2排派4位同學上臺演示描述低緯環(huán)流,3、4排派4位同學上臺演示描述中緯環(huán)流,5、6排派4位同學上臺演示描述高緯環(huán)流。
2.在圖 3中添畫箭頭完成北半球三圈環(huán)流,繪制氣壓帶、風帶示意圖,展示評價后,在圖3中繪制南半球的氣壓帶、風帶示意圖。思考描述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規(guī)律。
圖3
最后,學生產(chǎn)生質疑:(1)赤道與南北緯30°的近地面風為什么叫信風?(2)赤道和南北緯 60°上空,為什么會形成云雨?(3)中緯環(huán)流高空風的最終風向為什么沒有偏轉成東風?
“氣壓帶和風帶”的課程標準是“繪制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就繪制而言,學生背誦、記憶、繪制即可,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必須在學生徹底理解氣壓帶、風帶形成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繪制。教學中讓學生在空間邏輯中親歷探究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進行觀察、思考、理解,由淺入深參與地理學習,知識建構實現(xiàn)“具體——抽象——再具體——再抽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不斷理解并內化地理規(guī)律。
(四)有效參與的評價具有多維性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重視反映學生發(fā)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xiàn)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有效參與的評價從評價目標、評價內容和評價手段三方面展開。評價目標是對學生在參與中達成教學目標的測量、判斷,注重激勵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評價內容主要從學生參與的行為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三個維度展開。評價手段是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建立多維評價體系,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歷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以“工業(yè)的區(qū)位選擇”教學中學生參與的觀察量表為例。
教師通過如下活動讓學生完成表2,并對學生的表現(xiàn)按表3進行評價。
1.如果你是張家港市政府招商引資工作人員,你如何通過招商引資洽談會向投資人介紹張家港的投資環(huán)境?(1、2、3小組合作完成)
2.如果你是企業(yè)投資人,你最想了解張家港投資環(huán)境的哪些內容?(4、5、6 小組合作完成)
表2
本課以學生活動展開參與學習,列舉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了解工業(yè)的區(qū)位因素,學生在組內合作中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組間競爭中展示交流、相互評價,學生在自評、互評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共同提高學習水平。教師在整個活動中引導、激勵和指導,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通過學生參與度的觀察量表對學生參與進行科學評價,目的是評價學習活動能否促使學生的有效參與,能否促進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fā)展。
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