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飛
摘要:課堂是新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是開啟學生智慧、展示學生個性的核心場所。新課標下的語文閱讀課應該如何進行,教師應該如何調整教學行為呢?筆者根據自身的學習、實踐和探索,試從課堂預設、師生互動、人文熏陶三方面提出一些做法。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閱讀課;教學行為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70
課堂是新課程實施的主陣地,是開啟學生智慧、展示學生個性的核心場所。它是新課程的一個窗口,從中我們可以窺見教學行為,了解教學動態(tài),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是課標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是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要發(fā)生深刻變化的課堂,是課堂人際關系與課堂結構形態(tài)都要發(fā)生深刻變化的課堂,是教學內容和教學視野都要發(fā)生深刻變化的課堂。其實,教師是實現新課程的希望。筆者根據自身的學習、實踐和探索,試從三方面談談新課標下語文閱讀課的新型教學行為。
一、追求動態(tài)預設,演繹生成之美
符合時代的需要,新課程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亟須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情為依歸,以相機誘導為手段的優(yōu)化的設計。而且課堂教學活動應是富于變化的、立體多邊的群體活動,極富創(chuàng)造機制?;诖?,教學設計應該是一種彈性預設,預留下更多的空間給學生,展現課堂生命的自由,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教師必須胸中有書,心中有人,手中有法,靈活機智地調控課堂。一位優(yōu)秀教師在執(zhí)教《皇帝的新裝》時,沒有迫使學生順著“常規(guī)”設計一小步一小步解析課文,而是讓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復述情節(jié)的基礎上作課堂交流:我來做做評論家——評其中的一個人物,說出你的好惡及其理由。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探究發(fā)現,從自己的感悟出發(fā),各展所長,群體參與。(這樣探討也可以涵蓋課文的全部)。在交流時,有一位學生認為:文中的那兩個騙子很聰明,因為他們善于利用皇帝和大臣們的心理弱點來賺取很多的錢財。那位教師沒有作出像很多公開課上常說的“你說得真不錯”“你的觀點很有新意”這類評析,他沒有認同,因為學生的理解已經明顯地發(fā)生了錯誤,他馬上進行了引導式地提問:“那個騙子真的很聰明嗎?”并且有意識地把“聰明”二字讀了重音,有學生馬上體會到了這叫“狡猾”。這個處理,及時扭轉了學生價值觀上的誤區(qū),把混沌中的學生領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樽灾?、合作、探究,無疑是一場極為深刻的變革。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應當對教材有獨特的處理和整合,在尊重學生質疑、求疑的基礎上,設計靈活的板塊,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隨時穿插變化,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情境,爾后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二、倡導師生互動,共享和諧之美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教學的過程和結果?!皫熒印币馕吨鴰熒嗷プ鹬兀嗷ソ?,真誠對話,它既是一種教學行為,更是一種教學境界和精神氛圍。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關于“師生互動”、“對話交流”,新課標主要表達了三個方面的意思:第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第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里說的既是理念,又是對教師講析行為的限制。)第三,課堂教學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平等始終是一種介入對話的姿態(tài)。當教師作為平等對話者,傳遞自己的理解、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時候,對學生的影響和感召是巨大的,具體來說:
1. 教師先要用心浸潤文本
教師首先是文本的讀者,是閱讀的主體,要反復不斷地觸摸文本,深度參與,去思考、質疑、查閱、創(chuàng)造,而決不停留在抄寫教參、教案集上已設計好的內容,做“傳聲筒”。如讀了《散步》,“我”的尊老愛幼會令人深深感動,“我”的行為又促使我們每個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的現代人反思;讀了童話《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內心深處的是: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溫情脈脈的細節(jié),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用我們自身的行為去愛身邊需要關愛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師要用自己與文本的心靈對話形成獨特的教學視野,以獨到的閱讀見解帶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更好地預測學生閱讀的立體性、生成性和創(chuàng)造性,易于互動的進行。
2. 師生平等介入與文本的對話
師生平等對話,是對傳統語文教育反思的結果,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進步。這種“平等對話”,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你問我答,它更意味著師生共同參與、傾聽、表達、探討、溝通、評價、欣賞,強調的是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圍繞文本進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對話的收獲。
教師要學會傾聽,以欣賞的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每一位學生的表達,以極大的熱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內涵,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不吝惜激勵性的評價語言。
沒有師生的互動溝通,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教學不單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或說教,而是擁有教學理論素養(yǎng)的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師生互動,情感共鳴,思維共振,這不僅是知識創(chuàng)生的過程,更是精神生產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可以讓師生共享動態(tài)和諧的美,保證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fā)展。
三、喚醒生命情感,共享人性之美
《語文課程標準》把“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列為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并指出通過閱讀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人的認知過程是從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從聽覺、視覺等方面出發(fā),有助于他們全身心地投入閱讀,喚醒學生內在的情感,從而豐富和陶冶學生的情操。
就語文教學而言,《語文課程標準》是目前最具有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性文件。走進新課程,必須學習、研究、內化其中的理念和思想,更必須有教學實踐和教學反思。這將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帶給我們很多的困惑和痛感。但我們必須堅定而熱情地走下去。
(作者單位:浙江省平陽縣風臥鎮(zhèn)中學 3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