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認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處境,也是人最普遍的需要。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家認同成了每個國家都要面對的棘手問題。它既需要國家進行制度化建設以喚起公民的國家認同,又需要公民個體的自覺以塑造自己的國家認同。在國家認同的形成上,語言、文化和價值觀是最為基本的要素。公民教育因其對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的強調與國家認同有著內在聯(lián)系。在全球化時代塑造國家認同,就要加強公民教育。一方面要通過制度化的方式讓語言、文化和價值觀融入公民教育;另一方面要通過公民個體的自覺,使語言、文化和價值觀體現(xiàn)在公民的生活方式中。
關鍵詞:國家認同;公民教育;語言;文化;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3-0020-06
“人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種政治動物。”亞里士多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只有成為一種政治的存在者才配得上人這一稱呼。易言之,在寬泛的意義上,政治乃是人的存在論處境,在政治之外,并沒有人的存在,以至于他認為那些“脫離城邦的人,非神即獸” [1 ]。很顯然,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歸屬于某個共同體是人生在世的基本處境,可以說是人性的本質因素。這個共同體在古希臘是城邦,在古中國是王朝,在現(xiàn)代則是民族國家。正因為此,無論是亞里士多德還是他的老師柏拉圖,在論及教育時,都把自己所處或所設想的城邦作為根本的關切,即城邦既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所指向的歸屬,而且始終貫穿于教育活動中。由此我們不難理解,柏拉圖盡管讓逃出洞穴的囚徒看到了太陽(哲學家),卻仍要迫使其回到洞穴(哲學王)。而亞里士多德更是明言,“城邦應常常教導公民們使其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系(及其生活方式)” [1 ],因為教育的始終關切乃是政治、城邦,而人性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也只能通過政治在城邦中實現(xiàn)。就此而言,教育與城邦的認同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而且“由于公民在德性上的資質參差不齊,城邦公民需要受到教育” [2 ]。教育就是為了讓公民在城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進城邦整體的善。
進入現(xiàn)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人與城邦相互成全的教育逐漸式微,前現(xiàn)代這種眷注于人與城邦的教育逐步讓位于技能習得和知識創(chuàng)獲的教育,最后在資本的支配下由“力”而“利”,變成所謂的“專業(yè)教育”或“成才教育”,由此完全背離了教育本然的成人旨趣。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背離了成人旨趣的專業(yè)教育并不關心人的歸屬感,即國家認同。相應的,國家認同則成了公民教育的主要關切,甚至可以說“公民教育首先是國家認同的教育,而且本質上就是國家認同教育” [3 ]。這并非偶然,與資本主義發(fā)展并行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國家對公民教育的壟斷。這里所謂的壟斷是說,國家往往通過制度性安排強化公民教育,培養(yǎng)受教育者對國家的認同。因此,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公民教育課程,而公民教育作為一種非“專業(yè)教育”,其根本目標“就是培養(yǎng)認同國家制度及價值觀的國民” [4 ]。簡而言之,美國的公民教育引導受教育者認同美國,中國的公民教育引導受教育者認同中國,法國的公民教育引導受教育者認同法國。而且,盡管各國因其文化和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不同,公民教育涉及的具體內容各有不同,但是所有國家的公民教育都重視語言、文化和價值觀,因而在公民教育中都強調語言、文化和價值觀教育。原因在于,雖然國家認同涉及諸多因素,但語言、文化和價值觀是其中最為基本、最為可塑的決定性因素。下面,筆者就從語言、文化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來論述公民教育與國家認同的內在關系,以及它們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可能的應對方式,最后進一步強調公民的個體自覺在國家認同塑造上的關鍵作用。
一、語言與國家認同
一般來說,語言無疑是國家認同的基本條件之一。古希臘人把不能講希臘語的外邦人稱為“野蠻人”(barbarian),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要求“書同文”,可以說都是在標識或要求一種認同。在通常的情形下,一個人鄙夷某種語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把某種語言置于其他語言之下,他(她)就很難去認同以這種語言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更具體地說,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中把中文放在較低的位置甚至鄙夷中文,那他(她)就很難認同中國。反過來講,如果我們中國政府在教育領域沒有強調中文的首要性甚至有意無意地貶低中文,則無疑會削弱受教育者對于中國的國家認同 [5 ]。比如,由于中國過往的特殊歷史,如今內地與香港、大陸與臺灣之間在涉及國家認同的紛爭上,就有所謂的語言因素。在香港有普通話與粵語的隔閡,在臺灣有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差異。實際上,普通話與粵語、簡體字與繁體字之間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差異,但它們仍被別有用心的人用來離間港臺同胞對于中國的歸屬感和認同,這從反面也確證了語言在國家認同上的關鍵地位。因為正如海德格爾所言:“語言是存在的家,人居住在語言的寓所中?!?[6 ]我們都知道,都德的《最后一課》是“法語課”。這篇小說之所以動人,就在于他的認同感。在小說中他把“法語”與“法國人”、“法蘭西”直接地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語言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聯(lián)。同樣,正因為語言在國家認同上的關鍵位置,在對不斷涌進來的移民進行美國化時,美國政府首先就是讓他們學會英語,由此把他們帶入美國這個世界 [7 ]。近幾年來,由于移民的不斷涌入,在歐洲各國造成了種種問題。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德國總理默克爾也都先后直接要求外來移民必須學習和講說英語、德語,以融入他們的社會。因為他們認識并看到了,語言的隔閡常常會撕裂社會,最終有損于對國家的認同。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言:“我的語言的界限就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8 ]如果不斷涌入的移民不能逐漸講說同一種語言,久而久之,必然會在一國之內造成分裂。
中國雖然沒有歐美那種因移民帶來的語言差異所造成的問題,但在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也存在著因語言學習而可能造成的國家認同問題。第一,眾所周知,在全球化時代,經濟活動的跨國性使得人員流動變得非常容易,因此許多人因長期在國外工作而使得自己使用中文的機會日益減少,而他們的孩子往往從小就在中文之外的語言環(huán)境中成長、接受教育。第二,中國留學的人數(shù)不僅每年保持兩位數(shù)的百分比增長,而且低齡化趨勢明顯。根據(jù)有關統(tǒng)計報道,2004年至2015年間,中國赴美留學生中,高中層次的留學生增加了近百倍 [9 ]。第三,這種對留學的熱衷反過來也促進了國內外語教育尤其是英語教育的低齡化趨勢,各種英語學習機構比比皆是,而且?guī)缀醵荚O置了3~6歲的幼兒課程,這無疑會擠壓孩子的“母語教育”,甚至使他們喪失對于“母語”的親近感。這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不能不特別加以重視。因為一個人不僅“一輩子的道路,決定于語文” [10 ],而且對于國家認同而言,公民能夠親近母語、準確使用母語,非常有助于國家認同感的提升,是國家認同的主要標志之一。
教育資源的國際化無疑有助于受教育者的視野擴展和能力發(fā)展,而這里強調母語對于國家認同的重要性也不是要借此拒斥對于外語的學習,這不可能也不必要。首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封閉的做法都不再能夠適應時代的潮流,最終都難免被淘汰的命運。其次,經由對外語的學習,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視野,從而更好地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反過來審視自己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從而改善和提升我們國家在世界的地位。最后,有了外語作為工具,我們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觀念和價值表達給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從而參與世界,進而影響全球化進程。然而,從國家認同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在學習外語變得必要的全球化時代,我們的公民教育更應該重視母語教育,我們的教育部門更應該在制度上強化公民的母語意識。正如金庸小說里所說到的少林武功一樣,每一種武功都應有一套相應的佛法匹配。我們對外語學習得越多,就需要越強的母語意識。易言之,我們要學習外語,但為此更要掌握母語。
二、文化與國家認同
在公民教育中強調母語,是因為語言并不只是一種單純的符號、交流的工具,它凝結并承載著民族的文化。而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象征、國家的靈魂品格,是土地和血緣之外最為關鍵的國家認同因素。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是唯一其文化未曾中斷的民族,而這里的關鍵就在于漢語的連續(xù)性。反觀西方,古希臘語和拉丁語早已成了死語言,卻仍是諸多文理學院的課程,原因就在于被西方人尊之為“精神故鄉(xiāng)”的那些文化就居于古希臘語和拉丁語之中。同時,對這些文化的傳承和再生產也一直是其塑造國家認同感的主要方式,始終貫穿在它們的公民教育之中。我們中國的教育幾千年來也強調文化在國家認同塑造上的重要地位,并且在進行公民教育或人文教育時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再生產,通過對共同經典的介紹和研讀,養(yǎng)成受教育者的認同感,使得受教育者不僅形成自我認同,也經由文化認同而達致國家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七一講話”中于“三個自信”之后增加“文化自信”,并且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11 ],可以說一方面深刻認識到了文化在支撐一個民族的夢想、塑造一個國家的認同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是針對當前全球化時代呈現(xiàn)的文化多元現(xiàn)象的一個充滿自信的回應。
當今世界所處的是一個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教育資源的超時空性使得受教育者雖然只能身處于世界的某個角落,但就觀念而言,實際上卻身處一個沒有圍墻的世界。各種信息、觀念、生活方式、文化都可以經由互聯(lián)網來到眼前,仿佛超級市場中擺在貨架上的商品一樣任由挑選,而且無論你選擇什么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推崇何種文化,都能經由互聯(lián)網找到自己的同好,虛擬地形成一個大家所認同的共同體。因此,在這個目前仍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我們中國的文化傳承和再生產遭遇了特別的挑戰(zhàn)。一方面,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數(shù)千年文化積淀的超穩(wěn)定結構,它所呈現(xiàn)的觀念、生活方式和文化在當下這個快節(jié)奏的消費社會中,似乎顯得不合時宜,在很多年輕人那里缺乏吸引力,從而容易被這個時代“好奇騖新”的風潮所忽視;另一方面,當前西方仍在網絡和話語權上處于優(yōu)勢地位,他們通過操控資本來設置話題,使得我們的年輕人不知不覺中淡忘了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節(jié)日或禮儀,而不假思索地接受西方的文化觀念,在話語使用和節(jié)日慶祝上更多地傾向于西方文化所提供的選項。更有甚者,我們有些教師在講述人類的美好品質時,中國往往是反面的材料庫,而西方常常是正面的案例來源 [12 ]。如此種種,毫無疑問有礙于受教育者的國家認同。
有鑒于此,面對全球化進程所帶來的文化競爭和文化沖突對國家認同的影響,我們的公民教育應該加強文化教育。第一,在學校教育中設置核心課程,闡釋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經典、馬克思主義經典,使之融合為當代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第二,面對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和當代思潮,要變“西學東漸”的被動處境為“西學中取”的主動姿態(tài),積極地展現(xiàn)自身的文化自信,吸取人類文化的優(yōu)秀因素,激發(fā)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蓬勃生機;第三,在傳承文化的方式上,要因應時代的變化,擺脫舊有的說教、灌輸方式,學會敘事和修辭,使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逐漸滲入到公民的觀念之中??偠灾?,文化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它在塑造一國公民的國家認同上至為關鍵,我們的公民教育要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文化傳統(tǒng)上有所作為。
三、價值觀與國家認同
文化作為軟實力,是國家認同的柔軟內核。不過,在這一內核中卻還有著不可撼動的堅硬核心,那就是價值觀。每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在這些文化傳統(tǒng)中有很多修飾性的東西,它們即使不在文化競爭或文化沖突中消失,也會在自身文化傳統(tǒng)的演進中改變。但是,任何一種文化傳統(tǒng)都有其不可移易或難以移易的硬核,那就是價值觀。正如尼采所言,每一個民族的頭上都懸著一塊標牌,上面寫著它的價值觀 [13 ]。如果說文化是國家認同的基礎,那么價值觀則是國家認同的脊柱,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根本差別就在于價值觀的不同。比如,法國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美國強調“自由、平等、競爭、實效”;新加坡遵從“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xié)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的共同價值觀。因此,公民教育中對文化的強調,歸根結底在于對蘊含其中的價值觀的培育和養(yǎng)成。
中國也有自己的價值觀,過去有先秦以來的以儒家為核心的價值觀,如今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的三個層次十二個價值,既是對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繼承轉化,也是在全球化時代對人類優(yōu)秀成果的吸收融合。有人說,這十二個價值太多,不夠核心,也背不下來。在筆者看來,中國共產黨倡導的這些價值是基于社會考量的最大公約數(shù),可以把社會中不同公民所追求的價值納入到中國這個共同體中,從而使每一個公民能夠在其中找到認同感,可以追尋自己的價值。因此,從本質上來看,這十二個價值是不需要我們背誦的,而是讓我們每一個有著自己的價值追求的人能夠在其中有家園之感。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可能彼此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卻依然有一種從“家族相似性”而來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有人認為,這十二個價值其實很多都是西方國家推崇的價值,甚至是絕大多數(shù)國家所認同的價值,怎么能用來凸顯社會主義中國的特點?筆者認為,人類發(fā)展至今,尤其是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來,經過反復的文化沖突和價值競爭,基本上已經確立了一些為全人類所共享的價值。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負責任的發(fā)展中國家,當然也認同這些基本的價值,借此才有可能參與到對全球化進程的推動之中,并引導世界朝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絕大多數(shù)國家推崇的價值相似恰恰表明社會主義中國的世界性和時代性。當然,社會主義中國的獨特性和優(yōu)越性則在于對這些價值的更好理解,即價值觀。也就是說,盡管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推崇自由、民主、公正等價值,但中國可以有而且應該有自己更周全的理解以及更切實的踐行,并且以這種理解和踐行引領世界的發(fā)展,標示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和未來性。
因此,在這個價值共享和價值觀并存的全球化時代,我們的公民教育應該要更切實地培育和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更具感召力和競爭力,不僅凸顯社會主義中國的特征,而且要展現(xiàn)其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未來性,由此才可以更有力地塑造公民的國家認同。第一,我們首先要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在培育和凝練之中,它們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需要通過討論和研究,歷史地、理論地加以澄清。因此,我們的公民教育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要突出對這些價值的理解和辯論,以深化和豐富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并且經由這種辯論養(yǎng)成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方式。第二,我們的公民教育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要有古今中外的視野,要強調公民的主體意識在于自覺地思考和認同,而非簡單地接受和依附。既歷史性地搞清楚各種價值的歷史起源,又以一種“西學中取”、“古為今用”的主動姿態(tài)去擴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由此更好地吸引公民對國家的認同。第三,我們的公民教育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公民在這些價值中突出主導性的價值,以便形成一種整體性、包容性的視野,由此即使出現(xiàn)價值沖突也不會超出主導的價值框架。當然,這并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事情,它需要人們通過公民教育經由理性辯論而逐漸形成,從而更有利于公民形成對國家的認同。
四、公民自覺與國家認同
國家在制定公民教育計劃時,以各種合適的方式把語言、文化和價值觀融入其中,從而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慢慢把語言、文化和價值觀培養(yǎng)成為習慣甚至常識,由此建立國家認同,這當然是最好的途徑。譬如教育部最近頒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它所涉及的三個方面、六大素養(yǎng)和十八個基本點,不僅融入了語言、文化和價值觀,而且明確把國家認同作為社會參與方面的責任擔當?shù)膬热荨V皇?,這種制度化的努力還需要結合另一個維度,而且這個維度在全球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即公民個體的理性自覺。因為,一方面公民并不是一個完全被動的客體,而是具有高度自覺性的主體,他(她)“要求具備某種抽象而深謀遠慮的邏輯思維能力” [14 ],這也是公民之所以不同于封建君主的臣民或領主的農奴的地方;另一方面,國家認同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完成狀態(tài),而是始終需要有理性自覺的公民去維護的生成過程,這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尤其如此?,F(xiàn)實地來看,對于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而言,“也不可能只是依靠學校老師的努力,就能實現(xiàn)從孩子的家庭身份到一個成年人的公民身份的過渡” [14 ],它還需要理性的成年公民的自覺引導,形成一種氛圍,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公民教育。換句話說,在通過愛護語言、傳承文化、踐行價值觀以形塑國家認同這個問題上,公民個體需要展現(xiàn)其作為公民的自覺,承擔其社會責任。不僅通過自我教育保持自己對于國家的認同,還要遵循公民教育的精神,在學校之外進行引導和辯護,使孩子們順利地向成熟的公民過渡,即公民有責任“教育未來的公民” [15 ]。
首先,公民個體要有愛護母語的自覺。語言不僅讓公民個體歸屬于一個國家,而且使他(她)與其他個體公民聯(lián)系在一起。余光中先生曾在一篇演講中說:“中華文化像一個很大的圓形,圓心無所不在,圓周無處可尋,而這個圓的半徑就是中文了?!?[16 ]意思是說,中文這一語言是我們認同中華文化,進而認同中國的主要依托。實際上,我們中文有著世界上其他語言所沒有的“音聲”和“形式”之美。比如詩詞富有韻律,成語簡潔鏗鏘,而書法則更是獨特的形式藝術,蘊含無窮的變化。如果我們的公民從小接觸古典詩詞和書法藝術,就能很好地在幼小的心靈中塑造一種認同感。比如20世紀朱翎新編著的《幼稚讀本》,不僅充滿童趣、生意盎然,還有中文獨特的韻律,而且這些課本上的文字本身都是書法,這無疑能潛移默化地使孩子從小就能親近這個有著音聲、形式之美的國度。今天,我們已經身處一個全球化的技術時代,電腦、手機的鍵盤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我們手中的紙筆。但是,即使不論這種挾資本而來的技術造成的扁平化后果,我們也需要認真對待母語,通過捍衛(wèi)中文以塑造認同感。因此,公民個體一方面應呼吁社會重視古典詩詞、成語、書法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地愛護我們的母語。比如抵制廣告中對詩詞、成語的篡改濫用,每天留出點時間拿出紙筆寫上幾個字,這絕不是迂腐之舉,而是細微處點滴積累而成的家國情懷。
其次,公民個體要有傳承文化的自覺。正如前述,語言背后有文化,而中文更是承載著數(shù)千年連綿不絕的中華文化。正是中華文化使得南來北往甚至遍及世界各地的我們自稱也被稱為中國人。當然,我們身處的是一個文化多元的時代,世界各地的文化尤其是處于主導地位的西方文化隨著資本的全球化日益擠占了我們的頭腦,使我們不知不覺有時甚至是不得不變化我們的習俗、生活方式,以維持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生存。但是,作為有著理性自覺的個體公民,我們應該在因應時代趨勢之際,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我們應既不固守中華文化以至于故步自封,也不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陷入西方文化之中而迷失自我。我們要相信“中國文化終將歷西洋文化之一番激蕩而為再一度之發(fā)揚”。因為歷經磨難的中國文化既然能夠在困苦中突圍而出,也就一定能夠在主動應變中不斷生長。更何況,我們中國文化有著包容、融合其他文化的豐富經驗。為此,公民個體一方面應當去了解一些基礎性的典籍,包括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經典文本,借此把握中國文化的當代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去了解當代盛行的種種文化思潮,以主體的姿態(tài)“擇善而取”,借此呈現(xiàn)中國文化的世界表述。這樣一來,當代中國的國家認同感就能以更適應當代社會的方式在中國人那里形成,在世界舞臺上呈現(xiàn)。
最后,公民個體要有凝練和踐行價值觀的自覺。與語言和文化相比,價值觀是國家認同在全球化時代最為關鍵的因素,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因素。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中國的關鍵標識。如今,人們往往因為價值觀的認同而認同某個國家。相應地,如果一個人在價值觀上與國家所推崇的價值觀存在差異甚至分歧,那他(她)通常就難以對身處其中的國家形成認同感。尤其是在今天,西方甚至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以民主、自由等價值為名,不斷地在各種媒體上發(fā)聲,消解中國公民對于中國的認同感,離間港臺同胞對于中國的歸屬感。對此,我們作為有著理性自覺的公民要有能力進行回應和駁斥,而決不能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迎合西方價值觀所謂的“政治正確”。第一,公民個體要知道民主、自由等價值并非西方國家的專利,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認可并追尋的價值。針對西方以及中國的少數(shù)知識分子的言論進行駁斥,不是要拒斥民主、自由等價值,而是表明,民主、自由等價值并非只有一個版本,我們中國人也有自己對于民主、自由等價值的理解,而且會是更好的理解。第二,為了更好地理解民主、自由等價值,公民個體至少是那些秉承士大夫精神的知識分子應該進行“古今中西的探索”,為民主、自由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求更合理、更正當?shù)幕A,即要始終去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公民個體作為有著高度自覺的理性主體,不僅應在理論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歷史的澄清和闡明,給出周全合理的解釋,而且要在行動上作出示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示為一種生活方式,即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結 語
歸屬于某個共同體即國家認同,是每一個人最為基本而且普遍的需要。然而,在民族國家仍是思考框架的全球化時代,每一個國家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國家認同問題。它既面臨著超國家的區(qū)域性認同甚至世界認同,又面臨著次國家的地方性認同或民族認同,還面臨著不同國家的認同競爭。換言之,國家認同不再是一種與生俱來或不得不具有的天然情感。它一方面需要國家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以喚起公民的認同,另一方面也需要公民個體去參與國家的建設以塑造自己的認同。由此可見,國家認同是國家和公民個體雙方努力的結果。而在塑造國家認同的要素上,語言、文化和價值觀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正因為此,公民教育因其對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的強調而與國家認同有著天然的內在關聯(lián)。這就要求我們進行公民教育時,一方面要有制度化的建設,在公民教育中加強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的融入,另一方面要有公民個體自覺,在理論上能夠澄清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的人性本質,在實踐上能夠身體力行地把語言、文化和價值觀展示為值得效仿的生活方式??偠灾?,在全球化時代促進公民對于國家的認同,讓公民確立起國家認同的自覺,必須突出公民教育,加強公民教育。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406.
[2]劉小楓.普羅塔戈拉論公民教育[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4):5-12.
[3]韓 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1.
[4]韓 震.重構國家認同教育——教育如何促進國家認同?[J].人民教育,2015(20):12-15.
[5]陳高華.大學教師與國家認同”[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94-98.
[6]海德格爾.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66.
[7]Hannah Arendt. The Crisis in Education,in Between Past and Future:Eight Exercises in Political Thought[M].Penguin Books,2006:171-172.
[8]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9.
[9]中國赴美留學低齡化,經濟、文化適應問題凸顯[EB/OL].[2016-06-2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6/20/ c_129075879.htm?W=cfsr4.
[10]陳平原.一輩子的道路,決定于語文[J].上海采風,2015(4):92-94.
[1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
[12]韓 震.現(xiàn)時代的教育變革與國家認同[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2):20-25.
[13]尼 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5-58.
[14]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學與教育學中的公民理想[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4.
[15]艾米·古特曼.民主教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1.
[16]余光中.愛護我們的母語[J].新湘評論,2010(7):38.
The Civic Education an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Identity
CHEN Gaohua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24,China)
Abstract:National identity is the basic condition and fundamental needs of human in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however,national identity is not natural emotion any more,but thorny problems that every country must confront. National identity requires both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ystem in order to arouse it among citizens an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to form themselves. The civic education has internal connections with national identity because it focuses on language,culture and the view of values which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elements for the mak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Accordingly,to shap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we should strengthen civil education. For one hand,language,culture and the view of values must be brought into civic education by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the other hand,they must be displayed as the style of civil life by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s.
Key words:national identity;civic education;language;culture;the view of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