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沂
議論文的寫作對于高中生來說的確是一個揮之難去的夢魘,到了高一下學期,議論文的寫作將要登上一個新的臺階。在這一點上,粵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也按照模塊進行了課本的設定,在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的課本中選擇了大量的優(yōu)秀議論文來作為教學的內容。但是,教師往往忽略了本冊的文言文單元所選擇的篇目對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提高的積極意義。以《寡人之于國也》為例,教師就可以通過積極的引導和有意識地設置課后練習,讓學生在學習古代優(yōu)秀議論文的同時,對學生的議論文寫作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一般的教學設計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都是放在了字字落實、扎實訓練上,要求學生能熟讀、背誦甚至流暢地口頭翻譯。不可否認,這樣會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上有更為扎實的基礎知識的積累,但僅僅局限于此,就太過浪費那么優(yōu)秀的議論文范本了。
在粵教版必修四的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讀”中有這樣一段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先賢不僅以其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著他們關懷人生、關注社會的人生理想,而且以強烈的人文關懷寫下了精彩深刻的策論警語。本單元將通過學習與解讀古代優(yōu)秀的議論文,領悟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庇纱丝梢粤私獾剑嘶疚难晕闹R的夯實外,課本也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向先賢大家學習,學習他們的精神,學習如何講好道理。
《寡人之于國也》是一篇充分展現(xiàn)孟子駁論藝術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孟子巧妙地對對方的論點論據(jù)甚至是論證過程都進行了充分的批駁。而駁論文也是學生在初學議論文的寫作中,能夠比較好地掌握結構和論證方法的議論文文體。
《寡人之于國也》在駁論方面有過人之處:
梁惠王在文中提到的觀點是“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言下之意就是,“寡人之民應加多”。然后梁惠王運用了事實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歷數(shù)自己對于國家所做的工作,并且和鄰國國君進行了對比,也發(fā)出了自己的質疑——再怎么用心,對于民的增多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面對梁惠王的質疑,孟子首先避開了對方的質疑,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方法告訴梁惠王:第一,五十步和百步沒有實際上的區(qū)別,都是膽怯的體現(xiàn),正如梁惠王和鄰國之君,只是不能施行仁政的程度不一樣而已,其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第二,兩個逃跑的士兵正是梁惠王和鄰國之君的寫照,士兵作戰(zhàn)未用力,國君治國未用心,在不盡心的前提下,去討論百姓的增加是多么可笑。在巧妙地用比喻的方法批駁了梁惠王的觀點和論據(jù)后,孟子從正面闡述了自己對“王道”的理解,提出了“不違農時”、“數(shù)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樹之以?!薄ⅰ半u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等七條具體的措施,明確提出了王道之始,并且描繪了稱王天下的美好圖景。最后,再一次批駁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民不聊生只知道怪罪年成”這三種“不盡心”的行為,將自己的仁政思想作為最后的結論。
如此精彩的駁論交鋒,如果只是停留在單純的文本分析上,那真是太遺憾了。教師可以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設置引導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去深入探究孟子的駁論層次,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文本,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優(yōu)秀駁論文的基本結構形式。這篇課文在駁論過程上可以分成四個部分:首先,順勢而為,請君入甕;其次,直指錯誤,反客為主;第三,分點陳述,娓娓道來;第四,再次強調,振聾發(fā)聵。
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學習者主動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同化”和“順應”,才能使認知結構發(fā)生變化,直到“平衡”,成為自己所獨有的認知結構。教師的教學,就是要為這個“主動”提供積極的引導。那么要想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國也》的駁論特色,教師就應該在課后利用小練筆的機會,讓學生嘗試用孟子在這篇課文中使用的說理方式來對某個觀點進行批駁。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一篇以《吾之于學也》為題的小練筆,要求仿照本篇課文的特色進行遷移創(chuàng)作,最好是用文言文。在充分學習了本文駁論的特點后,學生的練筆會呈現(xiàn)出讓人驚訝的創(chuàng)造力。
議論文的寫作和文言文的學習都是高中生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如果教師在教學粵教版必修四的文言文時,能夠很好地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了解掌握議論文的基本寫法,并且能夠通過有創(chuàng)意的課后遷移訓練激發(fā)學生模仿和創(chuàng)新的熱情,從而達成能力的內化,那么,這對高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一定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