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華 陳立潔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要引領學生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理解和表達素養(yǎng),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必須要從傳統(tǒng)教學中僅僅關注文本內容的層面,逐步向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和寫作的策略轉變,讓閱讀教學走出體悟感知的局限,而走向更為廣闊的語用天空。
一、強化文本解讀,開掘語用資源
入選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兼?zhèn)涞牡浞吨鳎鼈儾粌H擁有豐富的情愫和鮮明深刻的主題,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語用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就應該從自身教學的角度和學生學習的雙重角度出發(fā),準確把握學生認知的特點,并緊扣教材文本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開掘出適合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探尋出學生語用訓練的資源。
在一些課文中,作者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親身的感受,并抒發(fā)了自己在整個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情,運用大量的語氣詞語,將自己內心的體驗描繪得淋漓盡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語氣詞的運用上,引領學生在多重誦讀的基礎上明確語氣以及這種語氣所形成的表達效果。而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則引領學生回憶自己的現實生活,梳理自己曾經在相關活動過程以及內心的真實體驗,并嘗試著模仿課文的寫法,運用大量的語氣詞語將活動的參與過程和內心的活動體驗有效而生動地描述出來。
通過一些案例的教學,教師通過文本的解讀就會發(fā)現這些課文與其他文本所擁有的獨特之處,將教學的關注點放置在對語氣詞使用的表達效果的體悟上,并通過真實的資源為學生搭建語用實踐訓練的平臺,從而真正促進了學生語用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二、強化形式關注,搭建語用平臺
著名詩人歌德曾經說過:文本的內容人人看得見,內涵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秘密。因此,在進入中高年級之后閱讀教學就不能把教學的重點設置在對文本內容的關注上。而應該超越文本內容,把握文本的言語形式,揣摩作者蘊藏在文本中的寫作策略,并嘗試引領學生從表達的視角,嘗試解構文本,從而真正洞察作者寫作方法的精妙,促進學生表達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在學習人與人之間對話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在感知對話內容的基礎上,將思維的注意力放置在兩人對話的言語形式上,學生在深入細讀之后不難發(fā)現這一段人物的對話,有著獨到之處。當學生形成這樣的認知體驗之后,教師則引領學生理性結合文本的語境進行深入思考,為什么作者會以這樣的形式來表達人物之間的對話呢?學生在深入思考之后不難發(fā)現簡潔有力的對話與當時發(fā)生的情況有著巨大的聯系,有效凸顯出人物對話受當時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真正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情和感觸。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以文本的內容和情感為基礎,但不要僅僅局限在這一層面中,而是透過文本的內容直抵文本的言語的形式,從而將閱讀教學語用訓練推向了全新的層次。
三、關注想象拓展,提升語用質態(tài)
眾多文本的創(chuàng)作,作者并不會將自己的情感和意象鮮明呈現在語言文字之中,而需要教師和讀者進行解讀,從文本的內容出發(fā)揣摩并提煉出作者的相關意向。鑒于這一特點,教師在設置語用訓練平臺的時候,就應該充分把握教材文本的具體內容,引領學生從課文中所形成的認知空白進行訓練,引領學生通過拓展性的聯想豐富文本的內容,并借助聯想的過程,促進學生語用的扎實推進。
教師在講解某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引領學生緊扣課文中的一些重要詞語展開系統(tǒng)而深入的想象,感受人物在這個過程中具體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使得學生們充分了解和體會這些詞語在文中的意義所在。在組織學生對這些細節(jié)進行深入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就應該引領學生嘗試運用文字將這些過程充分地表達出來,從而為學生的語用實踐提供一個扎實有效的平臺。
在這些案例教學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思維僅僅局限在教材文本的內容中,而是善于從課文最為核心的詞語當中提煉出相應的語用訓練資源,引領學生結合具體問題的語境以及人物的內在特點,為學生拓展想象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總而言之,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必須要加強對教材文本內容的解讀,從學生學習的視角開掘出適合學生語用訓練的教學資源。語用訓練是閱讀教學重要的理念之一,教師就應該在引領學生深入感知文本內容、題目文本表達核心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為學生開設與能夠促進學生內在認知能力發(fā)展的有效資源,從而為學生提升學生的語用實踐能力提供扎實有效的平臺。
[作者單位:榆樹市培英小學;環(huán)城鄉(xiāng)中心小學校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