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云南民族博物館 胡梅英
麗江寶山石頭城
——承載納西族古老文化的村落
□ 文·圖/云南民族博物館 胡梅英
2016年國慶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江山多嬌》欄目推出了一段介紹麗江寶山石頭城的精彩片段,節(jié)目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反復滾動播出后,引起強烈反響,寶山石頭城在國內(nèi)外知名度逐步擴大,大批研究者、參觀者蜂擁而至。不久前,筆者一行也慕名探訪了這座古老美麗的村落。
寶山石頭城,位于玉龍雪山東北面的金沙江峽谷之中,距麗江古城約110公里 ,因其修建在一座獨立的蘑菇狀巨石之上而得名。面積約0.5平方公里,聚居著220余戶人家,800多位納西族村民。石頭城南西北三面皆是懸崖絕壁,東面陡坡直插金沙江,僅有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
據(jù)相關(guān)資料記載,寶山石頭城建于元朝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也叫“寶山白石寨”。納西族先民大約在五六世紀的南北朝時期遷徙到這里,那時寶山州內(nèi)山脈縱橫,溝壑深切,荊棘密布,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元初設(shè)寶山州時,納西族首領(lǐng)和狀魁面對長年戰(zhàn)亂的現(xiàn)狀,利用這塊巨石的險要地勢,下令依山就勢在險峻天成的巨石上造門筑墻防御外來侵略,經(jīng)過幾百年滄桑便形成今天石頭城。
大約在隋末唐初,曾有一支摩梭人從寧蒗永寧遷居至此,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用勤勞的雙手沿著陡坡修筑石階、圍造梯田,從峽谷深處層層修筑,直達距河谷兩三千米的高坡。這些梯田使寶山石頭城周圍長滿荊棘的荒地,變成了村民們糧食能自給自足的良田,為世代繁衍生息在這里的人們提供著豐富的物質(zhì)基礎(chǔ)。寶山石頭城于1993年被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筆者一行沿金沙江乘船至石頭城岸邊,在當?shù)卮迕竦膸ьI(lǐng)下,從城東面沿著陡峭的崎嶇小道,艱難攀爬近一個小時,終于到達石頭城北門。從城北門進入后,看到城內(nèi)巷道縱橫,宅院相鄰,房屋井然,街巷雖狹窄,道路也有些坑洼,但徒步無礙通行。為了維護石頭城的整體面貌,當?shù)卣畬Τ莾?nèi)到城外周邊一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如政府投資的新公路正在修建,對其他基礎(chǔ)設(shè)施的保護性開發(fā)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石城內(nèi)部建筑及道路皆順勢就地而建,民居群落全部隨巖就勢,道路地面用天然石頭鋪鑿而成。
筆者跟隨當?shù)卮迕襁M入一戶比較有代表性的院落參觀,該院落仍然保留著用石頭就地加工的生產(chǎn)、生活用具和設(shè)施。尤其是桌子、凳子、床、爐灶、水缸等較大物件均用天然巖石就地鑿刻而成,不可移動;石磨、石臼、石壺等小件生活用具,選用稍小的石頭雕鑿而成,可隨意搬動。先民們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交融的水平到了極致,讓參觀者無不對他們的聰明智慧嘆為觀止。
城里民居建筑錯落有致,承載著民間建筑師世代相傳的手藝,建筑風格融入其他民族的先進工藝并有所改進,墻體使用水泥磚塊等現(xiàn)代建筑材料等,也融入了白族三坊一照壁的建筑風格。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習俗。在村里,許多屋脊瓦檐下面都掛有魚形雕刻飾物,據(jù)村里老者所述,此物為辟邪之用。老祖宗認為房子都是木頭造的,最怕火,魚主水,水克火,所以在屋脊下飾魚,以避免宅院失火。其實,古時候官員建造官邸時在屋脊博風板下飾一條木刻的魚,是為了標榜自己清正廉潔,這一行為流傳到納西村寨民間則成了水克火的象征。
村民們生活悠閑祥和,對外來者熱情友好,攀談自如。通過進一步了解,發(fā)現(xiàn)村民們在節(jié)日慶典、服裝服飾、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等方面均保存著特色鮮明的古老傳統(tǒng)文化。
寶山石頭城的納西人還保留著一些豐富多彩的祭祀、節(jié)慶等傳統(tǒng)活動。除了祭天、祭大自然神“署”、 祭祖等納西族傳統(tǒng)的祭祀活動外,還有“敬?!?“喊谷魂”等節(jié)日。祭“署”儀式,傳遞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可過度從大自然中索取,以免造成資源枯竭的生態(tài)理念。祭祖一般一年舉行兩次,一次在農(nóng)歷六月,稱為“塔補”;一次在農(nóng)歷七月半,稱為“波敬”。每年農(nóng)歷五月種完稻谷后,凡是飼養(yǎng)耕牛的人家,男主人需洗牛角,即把自家耕牛的全身尤其是牛角洗干凈,喂其上好糧草,并在牛角上掛上鮮紅的綢或布帶,意思是給牛披紅掛彩,對辛勤耕耘的牛表示慰藉和獎賞。“喊谷魂”的節(jié)日,在收割完谷子后舉行。村中納西男女在打谷時齊聲呼喊“哦雷魯!哦雷魯!”繼而詠唱祈吉納祥、期盼豐收的歌。
婦女大都著納西民族傳統(tǒng)服裝,用一塊長條形黑布繞裹包頭,在左后側(cè)打結(jié)后將剩余布條自然垂下。這種傳統(tǒng)的包頭方法在周圍的村莊現(xiàn)已罕見,而在石頭城卻仍然被完好地保留下來。婦女身后總會披上一塊披肩,披肩不但可以保暖,還可以作為其背東西時的鋪墊,其圖案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上面圖案納西語叫“巴閣圖”,是納西東巴文化里的青蛙神。納西族先輩認為本民族人口稀少,希望女人們能像青蛙那樣有旺盛的生殖繁衍能力,具有祈求本民族人丁興旺不斷壯大發(fā)展的美好寓意。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但老人們卻依然在古老的石頭城里延續(xù)著傳統(tǒng)生活方式,維系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石頭城人家中,用石磨磨糧,用石臼舂米,用線紡紗,用梭織布的生活場景隨處可見。石頭城內(nèi)的日常運輸尤其是糧食和肥料的運輸,仍采用人背馬馱的方式,馬幫文化仍然在這里延續(xù),巷道里常年飄著烤酒的芳香。村里人家的紅白喜事都是互助幫忙,在宴席餐飲上也延續(xù)著一些古老傳統(tǒng)習俗。當?shù)嘏e辦紅事時,所用的食物都不能為白色,如豆腐、雞肉、洋芋等,若使用被視為不吉利。待客用的食物大多為酥肉、粉蒸肉、大肉、排骨等。
寶山石頭城是一座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納西族千年古堡,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tài)與古老傳統(tǒng)文化共融的村落,一切都還保存著千百年來固有的原始風貌。村里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也沒有太多游客的驚擾,只有悠閑的老牛和歡愉的馬兒。在村里待上幾天,偶爾遇到三五個零星游客,拍照觀看;小學校里孩子們朗朗書聲,在石頭城中不斷地回響。
這是一處真正的天險之城,也是一座鮮活的民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