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芳
摘 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不可替代??谡Z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要從娃娃抓起,特別是要從初中階段的語文抓起??谡Z交際能力體現(xiàn)了初中學生的整體面貌,不僅包括表達能力,也包括了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貫徹落實口語交際這一內容的教學對于實施課程改革意義重大。文章從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教學改革的必然性、教學改革的成效等方面進行闡述,總結經(jīng)驗,吸取教訓,以求得教學效果、教學成績最佳。
關鍵詞 口語表達 交際能力 教改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5-0060-02
新的《初中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這一內容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第十二條規(guī)定:“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谡Z交際是聽與說雙方互動的過程,教學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第七條:“語文教學要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提高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凸顯口語交際在語文課程中重要地位,突出了口語交際的內容特點,強調其實踐性和綜合性。并對教師如何教,教到哪種程度,學生如何學,學到哪種程度提出具體目標和要求。所以,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更新觀念,改革教學勢在必行。
基于以上分析,我花了將近十年三屆學生進行了教學探索、改革,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熟控教材, 成竹于胸是關鍵
常言說得好,給人一碗水,你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要處理好教材,熟控教材是關鍵。就是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挖掘出教材內容本質的內在的聯(lián)系,找到它的規(guī)律性,再整合、運用到教學實際中,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蘇教版初中語文共六冊,在一至四冊中安排了十二次口語交際活動,分量不輕。七年級六次,分別是:與人交流注意對象、場合;用語文明得體;說話要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別人;婉轉拒絕;做一回小記者;勸告;話須形象才動人。八年級六次,分別是:清楚連貫地表達思想觀點;聽出討論的焦點、有針對性地發(fā)表意見;師生自行設計。這十二次口語交際無不體現(xiàn)出該內容的特點:一是“口語”突出強調的是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二是“交際”,強調了對學生的“聽”和“說”兩種能力的綜合訓練,與他人交往能力的訓練。內容的安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和培養(yǎng),以達到提高的目的,讓學生成為擁有社會交往能力的人。口語交際內容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密不可分,逐步推進。因此,對口語交際教法改革的前提是要系統(tǒng)的、全面的、連續(xù)不斷的。不能單獨隔離開,用那么幾個小時來完成。而是要讓這個內容貫穿整個語文學習的課堂中,讓每堂課都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成為現(xiàn)實。
二、規(guī)范語言表達,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是保障
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學生基本都是本地人,都用方言交流。里面充斥著俗語、粗話,甚至是臟話。學生們非但不感覺別扭,還會覺得順口、親切。一到課堂上讀課文或是回答問題,“悶葫蘆”一個接一個地出現(xiàn),偶爾蹦出一兩句,老師也是聽得一頭霧水,哭笑不得,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由此,我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在課堂上,一定要使用普通話。在表達的過程中,老師對同學們的俗語、粗話、普通話的發(fā)音進行及時糾正、指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有一定的收獲,在班上培養(yǎng)了一些開朗、大方、活潑、上進的孩子,鼓勵他們在平時也要用普通話交流,從而帶動全部的同學學會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環(huán)境。
三、綜觀全局,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途徑
一部戲要演好,關鍵看導演。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導演這個角色就是語文教師。我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了“課前演講”這一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十二次口語交際內容編排的特點,再結合單元內容,把枯燥的口語交際變成充滿笑聲、充滿趣味的活動。比如,七年級新同學剛入學,就把這一環(huán)節(jié)設置成“語文老師讀故事”,找一些成語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在課堂上讀,以達到示范的作用。這一形式只要堅持一個月就可以了。七年級新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都是陌生的,根據(jù)這一情況,我把第一次口語交際的內容設定為“我的家庭”,同學們每個人都把這個題目以作文的形式寫下了,每節(jié)課由一名學生讀自己的作文,老師和其他學生認真聽,然后進行評講。把“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別人”和“婉轉拒絕”綜合,設計了“ ,我想對你說”的演講題目。七年級下冊源于課本上單元人物風采、動物世界,把演講題目設定為“猜猜他或者她是誰”和“猜猜它是誰”,一篇刻畫人物外形特征,一篇訓練學生抓住小動物的特征進行說明,以學導說,以說帶寫。猜到的同學有獎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參與度被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出來,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收獲了知識。
四、搭建平臺,建立有序合理的評價機制是保障
要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方式方法很多,要把這兩種能力交織在一起培養(yǎng),就要舍得花時間、精力。把時間交給學生,老師起“導”的作用,讓人驚喜的是:從初一到初三,學生對“課堂口語交際”非常感興趣,他們會積極主動去準備,上課怕老師忘記,總會齊喊“演講,演講”,這無疑無形中大大鼓勵了我,激發(fā)了我把這個教學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為了完善這一改革,我把原先老師“把著講評”丟掉,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評講,沒曾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課堂上舉手發(fā)言的同學如雨后春筍般的多了起來。
既然同學們樂于踴躍地去評講,就該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去評去講。于是,對講評的方法進行了指導,提供思路。比如,第一,是否使用普通話;第二,儀態(tài)是否端正;第三,聲音是否洪亮,口齒是否清楚;第四,說話是否有禮貌;第五,作文語言是否通順流暢;第六,中心是否明確、詳略是否恰當?shù)鹊?,這些講評的方法,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班上語文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話說,找到講評的切入口,增加了同學們開口說話的自信心,找到了鍛煉的平臺和機會。上臺演講的學生得到鍛煉、提升,臺下的同學聽、講的能力亦得到提升,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的交流無形中提升了學生的交際能力,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