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輝
摘 要:隨著網絡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教育課程的不斷改革,將兩者相結合已經成為今后教育的總體趨勢。在目前很多學校,班級都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教師應當有效運用多媒體設備,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豐富語文課堂的內容,最終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地接受知識,提高課堂效率。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提出幾點建議,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運用方法
語文這門課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等各項技能,還應當讓學生從語文教學中學會欣賞美,樹立良好的品德,學會熱愛祖國。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去接受這些內容。而多媒體的出現(xiàn),大大豐富了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觀看各種各樣的語文資源,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輕松有趣。
一、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喜歡動態(tài)的事物,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僅僅是讓小學生坐著聽老師講課是不現(xiàn)實的,即使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活動,也只是暫時地調節(jié)氣氛。在語文課堂上,如果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就可以將課本中固態(tài)的文字轉化成圖片、音樂、視頻等形象化的事物,從而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與語文課文中的內容互動,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
2.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靠形象思維來認識事物。然而在語文課中,很多內容都是抽象化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吃力。教師要花費很大的工夫去教授學生。但是有了多媒體的存在,教師就可以將抽象的語文概念形象化,減少解釋的時間。
3.檢測課堂教學成果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因為上課時間有限,再加上板書的設計和學生對內容的筆記,這都占用了大量的上課時間。在課堂中,教師僅僅講完部分內容就下課了,使得很多隨堂練習沒有完成。而用多媒體進行語文課教學,就可以提前設計板書,并且提前設計好練習題。這樣,教師就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將剩下的時間進行課后練習,檢測學生本節(jié)課學習的情況。
二、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塑造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熱情
多媒體具備快捷的使用方式和多樣的影音資源,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體的這一特點,結合課文內容,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中去感悟語文的魅力,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學習《荷花》這節(jié)課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首先,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下荷花的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荷花的美麗。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著音樂,教師朗誦一段描述荷花的優(yōu)美句子,讓學生從聽覺上感受語文的魅力。最后,通過課文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大概意思。教師再給學生放一段關于荷花盛開時節(jié)的錄像,讓學生從錄像中感受荷花的魅力,從而體會到作者筆下荷花的真實景象,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2.擴充學生知識,開拓學生視野
多媒體技術運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僅可以運用它的一些功能,最重要的是它具備強大的網絡資源庫。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的教學中,可以隨時搜索想要知道的內容,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課時,必然會介紹魯迅先生的生平著作以及寫作背景。對于這些資料的查詢,教師可以提前從網絡中搜尋資料,從而得知《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是從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xiāng)》里節(jié)選來的,也知道了課文是小說中的一段插敘,題目“少年閏土”是編入課本時加的。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輕松地了解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并將這些內容傳授給學生。
3.借助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學生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多媒體的功能不僅僅局限在圖片、音樂和視頻等,還有很多其他可以開發(fā)的功能。比如說動圖的制作,通過動圖的演示,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坐井觀天》這課時,教師就可以制作一個小動圖,將青蛙放井里,小鳥放在井的上面,然后進行對話。當青蛙認為天很小的時候,教師可以把畫面從青蛙的視角轉換到井的外面,從而看到廣闊的藍天。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吸引學生,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靈活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爭取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最大價值。除此之外,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也不能缺少,在很多情況下,教師還要多與學生溝通,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以便更好地教學。
參考文獻:
[1]丁玲.試析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運用[J].赤子(上中旬),2016(22):218.
[2]丁繼文.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 科技信息,2011(3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