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語法化與語法專題課

2017-08-10 02:18嚴寶剛
現(xiàn)代語文 2017年7期
關鍵詞:習得語法化

摘 要:本文認為,目前對外漢語教材因為要考慮使用頻率和系統(tǒng)性而將某個語法項目的各語法小點分散開,會和語言習得規(guī)律以及語法化順序產生矛盾,比如“了”的教學不理想原因即在此。筆者認為解決的辦法是,在初級階段所有語法項目教授完畢后開設語法專題課;語法專題課各語法點的組織和教學應該按照語法化的順序。

關鍵詞:語法化 習得 語法專題課

一、引言

“語法化”通常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意義虛靈、表示語法功能的成分這樣一種過程和現(xiàn)象(沈家煊,2001)。比如“把”在唐朝以前都用作動詞。如:

(1)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九月藍田崔氏莊》)

(2)五祖把艫自搖(《六祖壇經(jīng)》)

后來虛化為介詞“把”,成為現(xiàn)代漢語中常見的“把”字句的標記。

語法化存在于歷時層面,也存在于共時層面。這往往是語法化的原詞與語法化后的詞并存的現(xiàn)象,可圖示為:

A>A/B>B

比如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在”,同時用作動詞和介詞。如:

(3)你在哪?

我在家。

(4)你在哪兒等我?

我在家等你。

Heine等人把語法化看作是幾個認知域之間的轉移過程,正好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人>物>事>空間>時間>性質

其實,人的認知順序本來就是由具體到抽象。小孩子開始認識自身所處的世界就是以身邊實實在在的人和物為出發(fā)點的,之后隨著年齡閱歷增長,才逐漸開始認識抽象的規(guī)律、性質一類的事物。

語言的習得也遵照這樣的認知順序:實詞的意義比虛詞的意義容易習得;具體的意義比抽象的意義容易習得;詞匯的意義比語法意義容易習得(高順全,2006)。顯然,人的認知順序、語言的語法化順序與語言的習得順序存在一致關系。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5期刊登了高順全的《從語法化的角度看語言點的安排》,文章以“了”為例對語法化與語言習得順序、教材語法項目排序做了積極的探索。本文提出四點不同的看法,以期使討論更加深入。

首先,高順全指出教材對語法項目的安排“使用頻率是教材編寫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語法的系統(tǒng)性也需考慮,比如可能補語“V得了/V不了”應該和其他可能補語一起教,安排在補語中是合理的。其次,造成“了”難學的原因正是習得規(guī)律與教材編排的系統(tǒng)性之間有了矛盾。第三,我們不主張改變現(xiàn)行初級階段漢語教材對語法項目的排序標準即按照使用頻率和系統(tǒng)性的原則,可行的辦法是在初級階段學完所有語法項目和語法點后,再針對某些語法項目開設語法專題課。語法專題課按照語法項目內部各語法點的語法化順序進行教授。第四,對“了”內部各語法點的語法化順序和教學順序提出另一種思路。

二、現(xiàn)行教材的排序標準與語言習得及語法化順序的矛盾

高順全認為,理想的教材對語法點的編排應該考慮語法化的順序,但是編寫教材需要考慮某個語法項目的使用頻率,即更為常用的應該先學。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高順全沒有提到,即語法系統(tǒng)的問題,比如從語法化的角度看,可能補語“V得了/V不了”語法化的程度比動態(tài)助詞“了1”要低,可能補語“V得了/V不了”保留了更多實詞“了(liǎo)”①的意義;從語法功能上看,補語比助詞的語法化程度也要低,補語本來是介于虛實之間的成分。因此,單純從語法化與習得順序出發(fā),應該先學可能補語“V得了/V不了”,后學動態(tài)助詞“了1”,可是實際上,我國的對外漢語教材一般都是先教“了1”,后教“V得了/V不了”。原因一方面是“了1”使用頻率遠高于“V得了/V不了”,另一方面,“V得了/V不了”不能游離于整個可能補語和補語系統(tǒng)而先教授。教材語法項目的安排都是先教助詞,后教補語。這樣做是合理的,因為教材要從整體上考慮語法項目的安排,不是單單只為教授“了”而編排的。這樣,習得規(guī)律與教材編排的系統(tǒng)性之間有了矛盾,“了”就成了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老大難,被認為是漢語學習“難點中的難點”。(呂必松,1995)

我們不主張改變現(xiàn)行初級階段教材編排語法項目順序按照語法系統(tǒng)和使用頻率這兩個標準。如果按照高先生設計的教授順序,有可能打亂教材整體上對語法項目的安排,比如高先生說,應先教可能式結果補語(V得/不了)再教動詞后完成體的用法,但實際上動詞后完成體的使用頻率高于可能補語,現(xiàn)在的教材一般都是先講動詞后完成體,再教可能補語,這與高先生主張的“在使用頻率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語法化順序”矛盾(著重號為筆者所加)。另外,如果先講“V得/不了”,等到后來學習可能補語時,是否還要講授該結構?如果再講,重復教學,對課時安排不經(jīng)濟;如果不講,學生也許只注意了“V得/不了”與“了”的聯(lián)系,卻忽略了該結構實質上是可能補語系統(tǒng)中的一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針對學完漢語基本語法項目的留學生,可以再開設某些語法項目,比如“了”的專題課。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妨礙初級階段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漢語的語法系統(tǒng);另一方面可以按照語法化順序、漢語習得順序安排語法項目內部各語法小點的教學順序;能展示各語法點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是溫故知新的過程。

三、“了”各語法點的語法化、習得與教學順序

(一)目前對外漢語教材中“了”各語法點的安排

現(xiàn)在“了”的教學沒有把“了”各種有聯(lián)系的用法放在一起教授,而是放在不同的語法項目中去教授。以我院使用的《漢語教程》(楊寄洲,2006)為例,“了”的教學分別安排在不同的三冊書中:

目錄 語法點

第一冊下二十六課 語氣助詞“了”(1)

第一冊下二十七課 動作的完成:動詞+了

第二冊上二課 話語標記“好了”

第二冊上三課 語氣助詞“了”(2)endprint

第二冊下十五課 可能補語“V得了/V不了”

各用法都不是連續(xù)教授的,而是穿插著補語、“把”字句、助詞的教學。這顯然沒法使留學生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了”的各個用法。

(二)高先生對“了”內部各語法點設計了如下教學順序:

可能式結果補語(V得了/V不了)>動詞后完成體>句末完成體(兼表語氣意義)>純語氣意義>減少類動詞后結果補語>持續(xù)體

高先生所用術語“可能式結果補語”容易引起留學生誤解,以為可能補語是結果補語中的一小類,與通行的漢語教材不符,一般把可能補語與結果補語歸為補語中兩個并列的小類。其次,既然可能式結果補語屬于結果補語,減少類動詞后結果補語也屬于結果補語,高先生也認為兩者語法化程度相仿,卻安排前者先教后者后教,似說不通。結果補語介于虛實之間,語法化程度要比助詞低,減少類動詞后結果補語應該比動詞后完成體之類的助詞先教授。從習得的難度講,減少類動詞后的結果補語也比動態(tài)助詞容易得多(可參看四(一)中我們在開設“了”的語法專題課之前所作調查,留學生對減少類結果補語的掌握比動態(tài)助詞要好得多)。至于表持續(xù)的“了”,語法化程度沒有動態(tài)助詞“了”高,用法比較簡單,應先于動態(tài)助詞講。我們按照語法化與習得難易程度重新給出“了”內部各語法點的教學順序:

可能補語(V得了/V不了)>結果補語(附著于減少類動詞)>了(=著)>了1(表實現(xiàn)或完成)>了1+2(兼表語氣與實現(xiàn))>了2(單純表示語氣)>話語標記(好了)

其中,話語標記(好了)雖然語法化程度最高,但是用法簡單,也可在助詞“了1”前教授。下面對這7個語法點作簡單描述。

1.可能補語(V得了/V不了)

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可能補語“V得了/V不了”中“了”的讀音為liǎo,保持著近代漢語“了”作完成動詞的讀音,可以證明它的語法化程度最低。如:吃得了/吃不了。

2.結果補語

在減少類動詞后的“了”,語音已讀為le,意義近于“掉”;語法功能也等同于結果補語(劉月華等,1996)。

這類動詞有:“吃、忘、丟、失、拉(閘)、喝、咽、吞、灑、潑、扔、放、涂、擦、抹、碰、摔、磕、撞、傷、花”等。

語法功能上可以在保留“了”的情況下用“差點兒沒”來否定②,與結果補語的語法功能相同,而助詞“了”則無此用法,試比較:

(5)這張白紙還有用啊,我差點沒扔了。

這張白紙還有用啊,我差點沒留下。

#這張白紙還有用啊,我差點沒留了。

在假設句中可以用“不”來否定,與結果補語相同,助詞“了”無此用法,試比較:

(6)你不脫了衣服,醫(yī)生沒法檢查。

你不穿上衣服會著涼的。

#你不穿了衣服會著涼的。

在“把”字句里可以只用“了”,與結果補語相同,助詞“了”無此用法,試比較:

(7)地震把樓毀了。

人們把樓建好了。

#人們把樓建了。

3.存現(xiàn)句中的持續(xù)態(tài)助詞“了”

在存現(xiàn)句中,“了”與“著”有時可以互換,意思基本一樣。如:

(8)桌子上放著/了一本書

(9)墻上掛著/了兩幅地圖

這種用法近似持續(xù)態(tài)助詞,但并沒有典型的持續(xù)態(tài)助詞“著”的其他用法。

與結果補語相比,沒有實在的詞匯意義,表示抽象的語法意義狀態(tài)的持續(xù);功能上屬于虛化的助詞,語法化程度較結果補語為高,比如用“沒”否定時“了”不能保留。如:

(10)墻上掛了一張地圖

墻上沒掛地圖

但是與動態(tài)助詞“了1”相比,這種“了”的使用限于特定的句式,使用頻率不高,語法化程度偏低。

4.動態(tài)助詞“了1”

本文討論的“了1”不僅指語法位置在動詞和賓語之間的“了”,也包括所有位置在動詞后,不在單句句尾,也不屬于上述三種及話語標記的“了”,如“V+了+動量補語”“A+了+方位時間詞”。例如:

(11)小明吃了飯就去玩了。

(12)他下午咳嗽了好多次。

(13)葉子黃了后很快會干枯脫落。

“了1”究竟表示完成還是實現(xiàn)歷來是漢語語法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我們參考Smith(1996)、Xiao(2004)的研究,認為如果所在的句子表示完結和達成情狀③,“了1”表示完成;所在的句子如果表示狀態(tài)和活動情狀,“了1”表示實現(xiàn)。例如:

(14)他們登上了山頂(達成情狀)

(15)小明吃了三個蘋果(完結情狀)

(16)她有了男朋友以后像變了一個人。(狀態(tài)情狀)

(17)老師反復講了不知多少遍(活動情狀)

在例(14)、(15)中,“了1”表示完成;在例(16)、(17)中,“了1”表示實現(xiàn)。

5.兼表動態(tài)與語氣的“了1+2”

當“了”處于句末一般會帶上語氣意義。語氣意義的情況非常復雜,我們這里指兩種:一種是提示新信息的作用;一種是結句作用?!傲恕北硎緦崿F(xiàn)或完成的語法意義也仍然保留。如:

(18)她倆吃了飯就去圖書館了。

句末的“了”表示“去圖書館”這個事件的實現(xiàn),同時,“去圖書館”也是新信息,“了”附其后起提示新信息的作用。

“了1”后如果是數(shù)量名結構、專有名詞,句子是可以成立的。如:

(19)小王寫了三篇日記

(20)他們參觀了兵馬俑

但如果是無定的名詞性成分,句子則需要后續(xù)成分,不能單獨成句。如:

(21)#我吃了飯。

我吃了飯就去看電影

如果后附“了”句子也可成立,如:我吃了飯了。這就是“了”的結句作用。endprint

6.語氣助詞“了2”

句末“了”單純表示語氣意義的情況并不多見,限于特定的場合和特定的格式。如“太……了”“是……了”。如:

(22)太好了

(23)這就是大雁塔了

7.話語標記“好/行/算了”

用法比較簡單。如:

(24)好了,我們走了,明天再見吧。

四、“了”的語法專題課

(一)開課前的調查

我們選擇九位留學生,并對他們掌握“了”的情況做了調查。這九位學生國籍都是哈薩克斯坦,都是零起點入我院學習的,目前在同一個班學習漢語,中級水平?;厩闆r如下表:

這九位學生年齡、漢語水平相近,母語相同(若除外),由于年齡、文化、母語、漢語水平造成的習得干擾相對較小,對于檢測語法專題課開設的效果比較理想。

調查于2015年5月進行。我們的調查采用書面練習形式。練習分兩部分:單句部分和語段部分。單句部分詳見附錄,樣題如下:

1.天熱得受不()

2.有()男朋友以后,她像變()一個人()。

3.喝()很多酒以后,他的臉變()紅()。

語段部分詳見附錄,樣題如下:

他讀著讀著,眼睛就模糊(),不知不覺就睡著()。剛睡()一會兒(),他就被一陣吵鬧聲驚醒()。他的身后發(fā)生()一件可怕的事情()?!?/p>

練習的要求是:在空白處如果感覺必要就填“了”,覺得填其他詞語更恰當,也可以填入。

開“了”的專題課以前,所做調查的結果如下:

語段部分總的正確率為45%。

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對“了”話語標記的用法最為陌生,原因應該是出現(xiàn)頻率低、口語色彩濃、教學訓練少(高順全,2006)?!傲恕弊铍y掌握的仍然是動態(tài)助詞和語氣助詞的用法。

(二)專題語法課后的調查

我們按照“了”語法化的順序把“了”的7個語法點組織起來,由實到虛,即按照三(二)中的內容和順序對“了”作了系統(tǒng)講練,拿同等難度、同樣題量的測試卷對7位留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語段部分總的正確率為66%。

五、結語

開設“了”的語法專題課效果是十分明顯的。我們認為,初級教材的編寫考慮語法體系、使用頻率是必要的,但是負面的影響是割裂了某些語法項目內部語法點間的聯(lián)系,使得學生對語法點的掌握不夠全面和系統(tǒng)。開設語法專題課可以彌補這個缺陷。同時,語法專題課的內容應該考慮按照語法化的順序組織和教授語法點,好處是符合由簡到難、由實到虛的語言習得規(guī)律。

目前遺留的問題是“了1”與“了1+2”究竟先教哪個。理論的推測與現(xiàn)有的幾項語言習得的調查存在矛盾。與“了1”相比,“了1+2”除了表實現(xiàn)或完成外還衍生了語氣意義,從理論上講,語法化程度應該是“了1+2”高于“了1”。歷時語料的調查支持這樣的推測?!傲恕北韺崿F(xiàn)或完成出現(xiàn)于唐末五代(蔣紹愚、曹廣順,2006),而表語氣的用法大約出現(xiàn)在宋朝(楊永龍,2001)。因此,先教“了1”后教“了1+2”是正確的,但是筆者接觸到的幾項語言習得調查似乎與此順序不符。周國光先生的研究表明漢族兒童習得“了1+2”是1.5歲,而習得“了1”則晚至2.5歲(周國光,2004)。孫德坤先生的研究顯示兩個母語為英語的留學生雖然對“了”的習得呈現(xiàn)復雜的情況,如受課堂教學的影響,但都是先習得“了1+2”,后習得“了1”(孫德坤,1993)。周先生沒有說明這項語言習得調查的調查對象的情況,是粵語區(qū)還是北方話區(qū)域的兒童,是否受到方言的影響以及被調查兒童的數(shù)量情況;孫先生的調查僅涉及兩個學生。

除了調查對象的限制,已有的調查僅僅限于“了1”“了1+2”兩種,對“了”其余的用法習得情況似乎還缺乏研究。

鑒于此,更大范圍的語言習得調查應該是下一步開展研究的方向。

附錄:

語法課前的測試題如下:

一、單句部分

以下練習的空白中,你是否覺得應該填“了”?如果應該,請?zhí)羁?;如果你覺得不應該或沒必要就不用填了。如果你覺得可以填入其他詞語,也可填入。

1.天熱得受不()。

2.這碗飯?zhí)啵ǎ?,吃不()?/p>

3.你能拿得()這么多東西()?

4.去年他翻譯()一本小說()。

5.他寫()三篇作文()。

6.昨天早上她本想()去()大雁塔,后來下雨(),她就去()圖書館()。

7.明天吃()飯,我們一起去()超市買()衣服()。

8.有()男朋友以后,她像變()一個人()。

9.快放假(),你打算()做()什么()?

10.今年暑假,我不打算()回()國(),就留()在西安()。

11.喝()很多酒以后,他的臉變()紅()。

12.春天來(),樹葉綠()。

13.最近她一直準備()HSK考試()。

14.我參觀()兵馬俑()。

15.小明登()上()山頂()。

16.他跑()出()教室()。

17.這個女孩把眼睛哭()紅()。

18.他的腿被()打()斷()。

19.我在這里?。ǎ┖荛L時間()。

20.老師反復講()不知多少遍,她還是()聽()不懂()。

21.爸爸下午游泳()。

22.你前年去()中國()旅游()嗎?

23.老師,你讓我看課文,我已經(jīng)看()三遍()。

24.他的女朋友回()哈薩克斯坦()。

25.你的媽媽來()看()你()。endprint

26.好(),我們走(),明天再見。

27.我忘()這個漢字(),你能不能幫幫我?

28.你不吃()這片藥,你的病就好不()。

29.這張紙還有用啊,我差點沒扔()它。

30.你知道嗎?他把房子賣()。

31.我把錢包丟()。

32.墻上掛()兩幅地圖(),一張是中國地圖,另一張是世界地圖。

33.紙上寫()幾個字(),這個老外都不認識。

34.地板上粘()一塊口香糖。

34.你不買()這本書就會后悔的。

35.我沒拿()你的錢包。

二、語段部分

他讀著讀著,眼睛就模糊(),不知不覺地就睡著()。剛睡()一會兒(),他就被一陣吵鬧聲驚醒()。他的身后發(fā)生()一件可怕的事情()。箱子的箱蓋不知為何被打開()。箱子的邊框上坐()一個拇指大小的人()。他悄悄從墻上取()下()捕蝴蝶用的網(wǎng)兜,猛地把那個小人罩()進()網(wǎng)里()。小人跑()不掉()。小人嚇()壞(),請求()他放()自己()。小人說:“你放()我吧(),我愿意送()給()你一把銀勺子?!?/p>

語法課后的測試題如下:

一、單句部分

以下練習的空白中,你是否覺得應該填“了”?如果應該,請?zhí)羁?;如果你覺得不應該或沒必要就不用填了。如果你覺得可以填入其他詞語,也可填入。

1.天冷得受不()。

2.這個蘋果太大(),吃不()。

3.你能看得()這么多書()?

4.去年他翻譯()一篇論文()。

5.他寫()三篇作文()。

6.昨天早上她本想()去()大雁塔,后來下雨(),她就去()超市()。

7.明天吃()飯,我們一起去()商店買()衣服()。

8.有()男朋友以后,她像變()一個人()。

9.快放假(),你打算()做()什么()?

10.今年暑假,我不打算()回()國(),就留()在西安()。

11.喝()很多酒以后,他的臉變()紅()。

12.秋天來(),樹葉黃()。

13.最近她一直準備()TOFEL考試()。

14.我參觀()鐘樓()。

15.小明走()下()山坡()。

16.他跑()出()教室()。

17.孩子死后,媽媽把眼睛哭()瞎()。

18.他的腿摔()斷()。

19.我在家里?。ǎ┖荛L時間()。

20.老師反復講()不知多少遍,她還是()聽()不懂()。

21.小王下午和女朋友逛街()。

22.你前年去()中國()旅游()嗎?

23.老師,你讓我看課文,我已經(jīng)看()三遍()。

24.阿里的女朋友回()哈薩克斯坦()。

25.你的媽媽來()看()你()。

26.好(),我們走(),明天再見。

27.我忘()這個漢字(),你能不能幫幫我?

28.你不吃()這片藥,你的病就好不()。

29.這張紙還有用啊,我差點沒扔()它。

30.你知道嗎?他把房子賣()。

31.我把錢包丟()。

32.墻上掛()兩幅地圖(),一張是中國地圖,另一張是世界地圖。

33.紙上寫()幾個字(),這個老外都不認識。

34.地板上粘()一塊口香糖。

34.你不買()這本書就會后悔的。

35.我沒拿()你的錢包。

二、語段部分

他讀著讀著,眼睛就模糊(),不知不覺地就睡著()。剛睡()一會兒(),他就被一陣吵鬧聲驚醒()。他的身后發(fā)生()一件可怕的事情()。箱子的箱蓋不知為何被打開()。箱子的邊框上坐()一個拇指大小的人()。他悄悄從墻上?。ǎ┫拢ǎ┎逗玫木W(wǎng)兜,猛地把那個小人罩()進()網(wǎng)里()。小人跑()不掉()。小人嚇()壞(),請求()他放()自己()。小人說:“你放()我吧(),我愿意送()給()你一把銀勺子?!?/p>

注釋:

①實詞“了”作謂語動詞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jīng)消亡。

在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方言中存在這種用法,近代漢語的用例如:……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后總不許見哭聲,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一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紅樓夢》第三回)

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紅樓夢》第三回)

連城客家話的用例(項夢冰,1996)如:

迎事了曾?(你的事完了嗎)

電影還唔了。(電影還沒完)

②劉月華等的原文是“在保留‘了的情況下用‘沒來否定”,

我們認為不恰當。原文所舉的例子是:“這張紙還真有用啊,剛才我差點兒沒撕了它!”其實是用“差點兒沒”來否定的。單獨用“沒”時,“了”也不能保留,如:“你把那張紙撕了嗎?”“我沒撕”不能說成“我沒撕了”。

③所謂情狀即動詞表示的現(xiàn)象。我們按照Smith的觀點把動詞的

情狀分為狀態(tài)(statives)、完結(accomplishments)、達成(achievements)、活動(activities),Smith還區(qū)分了單變(semelfactives),我們不討論。

④圖中所列百分比為正確率。

⑤該生有兩處填為“著”,也按正確計算。

參考文獻:

[1]高順全.從語法化的角度看語言點的安排[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5).

[2]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劉月華,潘文娛等.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J].世界漢語教學,1995,(1).

[5]孫德坤.外國學生現(xiàn)代漢語“了le”的習得過程初步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2).

[6]Paul J.Hopper&Elizabeth Closs Traugott.語法化學說[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7]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A].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8]項夢冰.連城(新泉)方言的體[A].張雙慶.動詞的體[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6.

[9]楊永龍.《朱子語類》完成體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10]楊寄洲.漢語教程(修訂本)[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6.

[11]周國光.漢語時間系統(tǒng)習得狀況的考察[J].語言文字應用,2004,(4).

[12]Smith,C.S.The Parameter of Aspect(Second Edition)[M].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VOL.43,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13]Bernard Xiao&Tony Mcenry.Aspect in Mandarin Chine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嚴寶剛 陜西西安 西安外國語大學中亞學院·漢學院 710061)endprint

猜你喜歡
習得語法化
介詞“依據(jù)”的詞匯化與語法化
讓學生在轉換中穿越語言的叢林
漢語方言“馱”字被動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機制
文化認知對日語習得的影響及策略研究
上古漢語“之”的詞性及用法
《漢語史論集》述評
尋找“言”“意”之間的慢思維
英語報刊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