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磊+陳瑞平
【摘 要】在課文解讀過程中,換位思考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方式。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良好的情感價值取向、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教師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造,這也是新課改的要求。
【關鍵詞】他者;換位思考;課文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8-0026-03
一、他者與換位思考
他者與我們平常所說的他人不同,這是一個哲學概念,“‘他者是相對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與事物”。少了他者的承認,我們不可能意識到自身,因為自我意識需要他者來確立。簡單地說,如果后者表示主體的主導地位,那么,前者就是自我以外的其他東西??梢哉f,為了認識“自我”,需要有“他者”的存在。當然,他者是處于從屬地位的,在他者的理論里,經常與民族、性別、階級等相聯(lián)系。在此過程中,涉及諸多問題,這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對于課文解讀來說,主要內容之外的東西,就像是他者的存在,教師不怎么重視,學生也不怎么注意,就顯得不重要了,或者被忽視而不加以講解。然而,這些所謂的不重要的人物或內容,卻是課文主要內容解讀之所以存在的很重要的內容,沒有對比,所謂的主要內容也就凸顯不出了。同時,理解了次要的內容,就會加深對主要內容的理解,甚至衍生出新的見解,達到新的高度,生成新的主要內容。比如,在課文的解讀中,我們常常只注意主要人物,忽略了次要人物?;蛘哒f,在解讀課文中只注意到主要人物,分析主要人物。就像他者理論說的,為了認識“自我”,所以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一樣。課文的解讀也不能只解讀主要內容、主要人物。這就需要我們換位思考,把自己帶入文中角色,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更多的收獲。
二、換位思考在作品解讀里的運用
1. 換位思考在解讀課文過程中很有意思,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
主體要達到對客體及其與主體的關系的客觀、全面的認識,就必須一方面力求突破既定認識條件所具有的社會歷史局限性;另一方面還要跳出自身立場的閾限,從客體或主客體之外的旁觀者的立場和角度來客觀地審視自身及其與客體的關系。所以,換位思考在解讀課文過程中很有意思,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
比如,在《孔雀東南飛》里,焦仲卿妻的悲劇和她的“父兄”,也就是他的兄長有很大的關系,她說:“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蘭芝是很優(yōu)秀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在古代一個女子能量體裁衣,優(yōu)雅彈奏,更能識文斷字,很難得。于是,蘭芝被趕回娘家后,先有縣令家來提親,可有意思的是縣令家來的時候,蘭芝的“父兄”沒有出現(xiàn),沒有說話,也沒有表明態(tài)度。按道理來說,被趕回家之后,娘家都是丟臉的,不光彩的,否則阿姆也不會“大悲催”了。在郡守家派人來求親的時候,“父兄”說話了。對此,“人教版”教師用書對課文的解讀說是蘭芝家“親父兄”貪戀權勢,可是細細想來也有不然之處。
第一點,蘭芝先嫁的焦仲卿只是一介小吏,在小序里交代得很清楚,“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可以說他是一個沒有什么權勢的底層公務員。如果蘭芝的“父兄”真是貪戀權勢、愛慕虛榮的人,“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的他就不會很隨便地讓蘭芝嫁給焦仲卿。
第二點,如果說蘭芝的“父兄”很貪戀權勢,那么在縣令之子來求親的時候,不任蘭芝之意的他多少也應該有個態(tài)度,不管話怎么說,劉蘭芝作為一個被拋棄了的小吏婦,被趕回娘家后,就有縣令家來求親,能由小吏婦嫁到在地方上有不小權勢的縣令家也不錯了。然而,他沒有說話,文章里沒有表現(xiàn)這個時候“父兄”態(tài)度的一句話。后面郡守家的媒人來說媒的時候,蘭芝還是不想嫁人,這時候文章里出現(xiàn)了蘭芝“父兄”“性行暴如雷”的一面,發(fā)火說:“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性格堅強的蘭芝沒有一句辯駁之詞,答應了,“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貌似證明了“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不過說他貪戀權勢,還不大妥當。
文學來源于生活,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里,自從有了自我意識,有了文明以后,雖然古今不同、環(huán)境不同,但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和人性還是相通的。首先,我們把這個情境還原一下。“父兄”聽說蘭芝還不嫁,一下子爆發(fā)了,說當初嫁焦仲卿,“我”沒有說什么,只要能好好過日子就行,可是現(xiàn)在人家把“你”趕回家了,家里也跟著丟了臉。不過,話又說回來,被趕回來也沒什么,重新嫁一家也就是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人總是要嫁人的??伞澳恪钡购茫@家也不想嫁,那家也不想嫁,縣令家就不說了,郡守家比焦仲卿家好不知多少倍,“你”卻還是不想嫁。難不成“你”要一輩子待在家里,給人家說閑話?有道是可一,可二,不可再三,作為家里的一員,作為家里的頂梁柱,父親不在,長兄如父,也是家里能做主的人,事情到了這個地步,蘭芝的“父兄”能這么說,也應該這么說。所以,這樣看來,他也只是希望蘭芝嫁出去,此乃人之常情,放之于后世乃至于今天,都沒有什么錯。蘭芝也說:“理實如兄言”,所以說蘭芝的悲劇是因為“父兄”愛慕權勢而且性情暴躁,也就不是那么恰當了。只是簡單地把罪責完全歸結到劉蘭芝的“父兄”是不行的。
因此,我們說蘭芝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或命運悲劇,可能更好一些。生活在那個時代,一次在當今看來不怎么出奇的“被休”的事件,焦母不喜媳婦,就把她趕回家了,兒子反抗不得,“父兄”現(xiàn)在看來也很正常的話,但在蘭芝看來是很蠻橫的話,支配蘭芝的話。誰賦予了他們這樣的能力,讓焦仲卿和蘭芝反抗不得,也不想直接反抗,以至于選擇了那么慘烈的一種方式來反抗?背后的根由就是封建家長制,這種制度讓家庭里少了太多的溫情脈脈,不管對也好,錯也罷,總讓人感覺有一種反抗不得的蠻橫在里面,由此引發(fā)的悲劇也就更多了,就像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一旦身居高位,舉手投足間會有莫大威能,一聲令下人頭滾滾。此外,社會的組織方式、制度法規(guī)和意識形態(tài),對每一個人的影響都是方方面面的。身處于那樣的時代,那么多無奈也就在所難免。愛情的美好讓人心醉,可是最后總逃不了社會世俗的枷鎖,于是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為最美好的祝福,一首《孔雀東南飛》才傳唱千古,讓后人心折不已。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魯迅的《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個飽受迫害的人,一生悲劇重重,最后凄慘地死去??墒羌毤氁幌?,也不是每個人都對她都有著深深的惡意,一味地、單純地迫害她,如柳媽,給她講死后在地獄可能會被鋸成兩半給她有過的兩個男人,或許是看她可憐,不想她死后也受罪,所以很熱心地給她講;也可能是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態(tài),帶著一絲絲的嘲笑跟祥林嫂說這件事情。例如,魯四老爺把祥林嫂趕走,表面上看好像是絕對的惡人,因為他趕走了祥林嫂??墒?,哪怕在今天的社會,不給老板好好打工,同樣也會被“炒魷魚”,從這個方面來說魯四老爺沒做錯什么。但是,在那樣的社會里,愚昧迷信橫行,沒有了柳媽,還有張媽、李媽,等等。在舊社會,魯四老爺這樣的鄉(xiāng)紳在當?shù)赜绣X有勢有聲望,能量極大,他趕出來的人基本上沒有人敢接收,就是怕得罪了魯四老爺,吃罪不起。哪怕他是心存善意,也會被人誤會成惡意的,更不要說干活常常出錯的下人祥林嫂了。所以,魯四老爺發(fā)話了以后,祥林嫂就變成了一個乞丐,離絕路不遠了。所以,祥林嫂的悲劇同樣是社會的悲劇,一個想反抗而不知道向誰反抗的悲劇。
2. 換位思考能加深對一些概念的理解,讓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可感
比如說,《竇娥冤》里的竇娥,她的一生是一個悲劇,造成人生悲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社會。如何給學生講什么叫社會造成的悲?。空f社會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怪物”,或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靈”操縱了竇娥的命運,顯然不能這樣說。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就是社會造成竇娥的悲劇,那么所謂的社會是什么?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讓人似懂非懂。學生不明白那時的社會和現(xiàn)在相比,除了時間和先進程度不同之外,還有什么不同。這樣一來,也就削弱了課文的教育意義,弱化了作品揭示社會黑暗現(xiàn)實的戰(zhàn)斗性。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大談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是蒼白無力的,是抽象的,不具體的,沒有說服力的,是脫離課堂與課文的。學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學完了也沒有太深的印象。怎么辦呢?其實,課文文本本身就給出了答案,一部作品就是一個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不同的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提煉,再加上作者的綜合與升華,我們需要從文本出發(fā),關注諸如蔡婆婆、竇天章這些次要的人物,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世界,才能得出我們想要的答案。
我們說《竇娥冤》是竇天章、蔡婆婆、張驢兒父子,還有那個昏官造成的。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悲劇的制造者,如果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停止了自己的行動,那么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悲劇的終結者。我們也可以說《竇娥冤》是一個社會悲劇。為什么呢?因為無論什么時候,社會都是由個體組成的,所以要了解一個社會,可以從生活在那個社會里的一個個人來了解。
首先,我們來分析竇天章,他是一個讀書人,多年苦讀無非求一個前程,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如果不去上京趕考,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也就白費了。再說,他一個謀生乏計的讀書人也只能去趕考,搏一搏前程。這么一個小人物,在那時的社會里,我們可以理解為,他為了給竇娥更好的生活而去奮斗。把竇娥托付給喜歡小竇娥的蔡婆婆,也不算薄情寡義,在臨別前的叮囑里,滿滿的都是難舍之情??梢钥闯?,竇天章把竇娥賣給蔡婆婆并非自愿,實乃不得已。他也是那個社會里苦苦掙扎的一個小人物,把他放在那個不重視讀書人,讀書人科舉之路渺茫的元代社會,這種小人物掙扎的悲情色彩就更濃了。
其次,再來看蔡婆婆,蔡婆婆沒有丈夫,所幸丈夫留下一些家產。蔡婆婆一個婦道人家,也沒有什么本事去投資,但也不能坐吃山空。于是,她去放高利貸,簡單易行,回報不錯。為何一個寡婦都能放高利貸?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大家都在放高利貸,元代高利貸盛行,都成一種風氣了,蔡婆婆這么做也就不出奇了,也是一個普通人在社會生活里的一個正常的選擇。至于后面的張驢兒父子和昏官各個朝代都有,差別只是多與少的問題。
于是,這樣看來,貌似所有人都很正常,那么竇娥的社會悲劇性從何而來?其實,就是這些看似正常的人和事的背后隱藏著更大的悲劇性。生活在那個社會,竇娥的命運暗含著一種無法反抗的命運式的悲劇。這種命運式的悲劇就是社會造成的,又由劇里面的各個人物體現(xiàn)出來。設想,竇天章沒有賣竇娥,手無縛雞之力的一個讀書人只會更加潦倒,去趕考,但前路茫茫。在不重視讀書人的社會,就算考上了也未必是幸福生活的開始。被賣之后,蔡婆婆不去放高利貸,坐吃山空,可是放高利貸,又遲早會碰到貪財索命之事。在竇娥結婚不到3年丈夫就死了,變成了一個寡婦,假如蔡婆婆不去放高利貸,而是2個寡婦選擇拋頭露面做其他生意,在那個統(tǒng)治簡單粗暴、社會秩序混亂的社會里,只不過又是另外一個悲劇而已,張驢兒父子與昏官的出現(xiàn)就證明了這一點,在缺乏秩序與監(jiān)管的社會里,張驢兒父子與昏官這類人只會更多,不會更少。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當時的社會,所以我們說《竇娥冤》是一部社會悲劇,只要竇娥活著就是一部悲劇,差別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三、換位思考的意義
1. 換位思考是一種很重要的思維方式
從作品本身來講,在解讀主要人物的同時關注次要人物,往往會發(fā)現(xiàn)一些被忽略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可能是解讀主要人物的另一把鑰匙,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作者不同的見解,不同時代對經典的闡釋,經典作品在不同時代的闡釋生成,也就是經典作品之所以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根由所在。因此,對課文的解讀只要合理有據(jù),就不應忽視,這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至關重要,對經典作品的批評也極其重要。有可能以后學生會因為讀書時代的一個想法而有不小的發(fā)現(xiàn)。
2. 換位思考有助于塑造學生良好的情感、價值取向
關注文章中的次要人物,或者說是反面角色,引導學生站在這些不被大多數(shù)人喜愛的人物的角度來看問題,來想他們?yōu)楹螘绱俗?、如此想。也就是換位思考,把自己帶入文中角色,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一來,潛移默化之下,就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把自己帶入人物角色里去體味、品味人情世故,從而少一些自我中心主義,多一些體諒與悲憫,多一些人情練達,這樣會少很多紛爭,解決很多問題。雖然這么做不一定就能幫學生得到多高的分數(shù),但從育人的角度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能讓學生更好地成人、成才,否則培養(yǎng)出高智商、低情商的人,這樣的教育有什么意義呢?現(xiàn)在,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最后造成令人或震驚或惋惜的結果,如馬加爵事件等。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一方或雙方戾氣橫生,沒有什么體諒與悲憫之心,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另外,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蔽膶W說到底也就是人學,為人處世,世態(tài)人情,文學從生活中來,閱讀文學作品,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生活,從而好好生活。也就是說,學生真正能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有助于他們塑造良好的情感價值取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地理解教師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從而感悟生活、認真生活。
3. 換位思考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在當下資訊發(fā)達的時代,對課文正統(tǒng)的解讀鋪天蓋地,任何一篇課文的解讀都有無數(shù)個版本,不過萬變不離其宗,總是圍繞著主要人物進行解讀,所以現(xiàn)在的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他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掌握語文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其經典的、公認的解讀。也就是說,語文課對于現(xiàn)在的高年級學生來說并沒有太大的誘惑力。而且他們的智力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可能在他們看來語文學科看看資料都可以不用聽課了,反正教師講的內容和參考書說的大同小異,沒有什么新意。因此,如果教師只看教材上主要人物的解讀,在講課的時候也只是關注主要人物的解讀,那么課上起來就會很乏味、很直白,學生也沒有聽課的興趣。
這樣一來,教師能不能在當下這個信息時代,把語文課講出一些新意來吸引學生的目光,也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不過,運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解讀課文,可能會更有意思,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我們沒有關注的地方,或者很少關注的地方出發(fā),會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風景,得出課本上見不到的、合理的解釋,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是研究發(fā)現(xiàn)的一個途徑和一種思維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一種方式。這同樣是一種收獲,也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4. 換位思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站在入選課文作品中不同任務的角度去看問題,就像從不同角度看世界一樣,也會有我們沒見過的答案,這樣就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深化與升華課堂,也不用擔心學生沒有聽課,因為這些東西在資料上是很難看到的,學生對此更有新鮮感。同時,這樣的分析也是必需的,教師加工教材、提煉教材、解讀教材、創(chuàng)造教材,也是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梢?,在課文面前,獨立思考、加工教材的能力也就越來越重要了。“新課程要求教師由課程的‘忠實執(zhí)行者轉變?yōu)椤n程的創(chuàng)生者,教師要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對已有的教材進行加工,使課程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存在,同時也使課程能與本校學生的實際相吻合,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則實現(xiàn)了課程的‘個性化?!?/p>
參考文獻:
[1] 張劍.西方文論關鍵詞:他者[J].外國文學,2011,(1):118-127.
[2] 高立勝,毛世英.換位思考: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J].哲學研究,1994,(1):29-34.
[3] 王燁.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4):70-72.
[4] 趙春娟.論教師素養(yǎng)新內涵——來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J].教育探索,2006,(2):116-118.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