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每當黃昏,特別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隨著田野上冷峭的風,從我們村許多家的門口,響起呼喚兒孫回家吃飯的聲音。男人的聲音極少,總是母親和祖母的聲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體病弱,在許多呼喚聲中,她的聲音最細最弱,但不論在河邊,在樹林里,還是在村里哪個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幾十個聲調(diào)不同的呼喚聲中分辨出來。她的聲音發(fā)顫,發(fā)抖,但并不沙啞,聽起來很清晰。
有時候,我在很遠很遠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們逮田鼠,追兔子,用鍬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聲,只憑感覺,我就能聽見,立刻回一聲:“奶奶,我聽見了?!蓖谔鸶?,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還要填起來,否則大人要追查,因為甜根苗多半長在地邊上。時間耽誤一會,祖母又喊了起來:“狼下山了,狼過河了,成漢,快回來!”偶然有幾次,聽到母親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來,不準進門!”祖母的聲音拉得很長,充滿韌性,就像她搟的雜面條那么細那么有彈力。有時全村的呼喚聲都停息了,只我還沒回去,祖母焦急地一聲接一聲喊我,聲音格外高,像擴大了幾十倍,小河、樹林、小草都幫著她喊。
(節(jié)選自牛漢《祖母的呼喚》,題目為編者加)
寫法點撥
作者兩次詳細描寫祖母的喊聲,第一次和別人的喊聲比,雖然弱,但是“我”無論在哪兒都能聽到;第二次如果“我”一直不回家,祖母的喊聲就會很有韌性,聲音格外高,和她虛弱的身體形成鮮明的對比,總之無論祖母的喊聲是弱還是強,都體現(xiàn)了對“我”無限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