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英,60后,生活于常州武進,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曾發(fā)表若干作品。
每年臘月廿五,是媽媽做團子的日子。其實也沒有誰規(guī)定一定要在廿五這天,前一天、后一天都可以,但連續(xù)多年,媽媽總把做團子安排在了這日,也就約定俗成般成了習慣。
做團子這天,我是有些緊張的。倒不是有什么要緊的事,而是這天必須起早。爸媽在做團子這天,一般5點就起來了。爸媽還是沿襲以前公公、婆婆(媽媽的養(yǎng)父母)在世的習慣。公公、婆婆在做團子這日,一般夜里3點就會起床,等左鄰右舍清早開門時,公公、婆婆做團子已接近了尾聲。也曾問過媽媽,為什么做團子要這么早起,媽媽說做團子有講究,有些生肖不對的人,到了做團子的主家,會讓團子蒸不熟,團子蒸不熟,既浪費食物更是不好的兆頭。公公、婆婆忌諱發(fā)生這樣的事情,所以喜歡早早起床,沒人干擾,就不會人多嘴雜,出現(xiàn)不應出現(xiàn)的狀況。村人稱這種現(xiàn)象叫“厭灶”,沒有科學根據(jù),但確實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這使做團子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氣息,科學也不是能解釋萬事的。也因此,一般做團子時,小孩子也不敢瞎說亂動,怕觸了什么忌諱。
現(xiàn)在做團子這天,雖說爸媽沒有公公、婆婆在時起得早,但也不晚。我雖說不用那么早起來,但也不能起得太晚,太晚了幫不上忙,也難為情。大家都在忙,我還睡著懶覺,這有點說不過去。盡管我?guī)筒簧咸筇嗟拿Γ珮幼涌傄鲎?、腔調(diào)總要裝裝。
爸媽起來,第一件事是在灶頭上燒水。灶頭上已收拾利落,大鍋、小鍋昨天媽媽都已刮了鍋底灰,今天燒起來,熱會傳得更快。只要火力旺,鍋里的水很快會沸開。這天柴火的主力軍,是很早就備好的、已曬晾得干干的大樹柴——粗樹干用斧子劈開的一截截的樹段子。這樣的樹柴,經(jīng)燒、力旺。以前每戶人家為了做團子這日的樹柴,都是平時就帶著尋覓的,若是發(fā)現(xiàn)哪里有枯死、主家不要的大樹,拿回家斧子劈、鋸子鋸好之后,堆在那里,平時都是不用的,專等著做團子這日派大用場。
大鍋水開后蒸團子;小鍋水開后,用來潑米粉。大鍋水遲小鍋一步燒,要等團子做一會再燒。
潑米粉用的是面店里揉面粉的那種缸,放在一條長凳上,正好夠爸爸俯身揉捏米粉的高度。水開后,倒適量米粉在攤缸里。如雪般的米粉,霎時讓眼迷迷蒙蒙。一粒稻谷,發(fā)芽、成苗、抽穗、收割、晾曬、碾……千顆萬粒的希望,由這白色的精靈細膩地鋪排在一起,就變得綿軟妥帖。胸腔的喜悅,已到沸點。舀起一勺熱氣騰騰的水,往攤缸里潑去,潑到水的米粉,立即黏滯帶沾,成粒成顆,有了一種玉的質(zhì)感。幾勺水潑下去,米粉都潑到水后,爸爸就要開始揉了。開水潑過的米粉,有了黏度,粘在爸爸的手上,爸爸的手都粘燙得紅紅的,有時不得不放嘴邊吹一吹涼快下。做團子潑米粉事,是爸爸的專項,每年都是爸爸經(jīng)手。做什么團子,潑怎樣軟硬合適的米粉,爸爸已胸中有數(shù),軟了加點米粉,硬了再加點熱水。如種菜老農(nóng),知曉哪個季節(jié),合適種哪種菜蔬。
如足球般大小的米粉團潑好后,即拿到前屋做團子的竹匾里。匾里早已放著幾天前就已經(jīng)準備好的蘿卜絲餡。媽媽的蘿卜絲餡,總是肉比蘿卜絲多。竹匾旁坐著媽媽、小姨、舅媽、姐姐等人,她們都是媽媽請來幫做團子的幫手;匾旁還有用闊葉箬竹葉墊底的竹蒸籠。
做團子前,還要對米粉團進行再加工。爸爸只是粗略把米粉們?nèi)嘣谝黄穑撬煽宓拿追蹐F,到了竹匾里,必須進一步揉捏,使米粉團變得筋道、韌勁、光滑,這樣才可以做團子。這揉米粉團也是力氣活,邊揉邊滾動,還帶有技巧,一般是小姨或姐姐做這事。全部達到要求后,做團子真正開動了。
不知道其他人家做團子是不是有要求,我家做團子是有要求的。開始做的四籠團子,是用來祭拜的,所以,必須是“干凈”的人來做。若是哪個女人來了例假,是不可以做這四籠團子的。來了例假的女人,被稱之“不干凈”。這個風俗不知道是針對什么、怎么來的?但若單純說經(jīng)血,也不能說臟。這是上代傳下世的偏見,一直存在和執(zhí)行著,也就沒人敢違拗了。涉及祖宗的祭拜,總飄逸著絲絲縷縷的神秘氣息,大家都很自覺地遵守著這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請來做團子的女人,但凡來了例假,都很自覺地不做前面四籠團子。
四籠團子,分別是扁擔糕、大團子、小團子圍龍、有餡團子。
扁擔糕是把適量米粉團揉搓成長長的圓柱體,再把圓柱體壓扁到八九厘米寬、一二厘米厚、長度與蒸籠適中的長方體,最后或用竹針或用筷子等,斜左上、斜右上沿整條糕分別壓出平行線凹痕,這些凹痕互相交錯,糕面上就出現(xiàn)了菱形格,這樣一條扁擔糕就全部完工,可放入蒸籠里了。扁擔糕一般先做中間最長的一條,然后漸次遞變,由中間向兩邊對稱,可做5條,也可做7條,甚至更多,沒有硬性數(shù)量規(guī)定。
大團子就是把米粉團揉搓成光滑的圓球形。大小每個人家做的不一樣,有的人家喜歡大些,可能會像菠蘿般體積;有的人家喜歡小些,就像大蘋果般的體積。公公、婆婆在時,大團子就像菠蘿,大寓意豐足、吉祥?,F(xiàn)在做的大團子,也就比普通的園外園團子稍大些,豐與吉祥已不用團子來象征了。每個大團子會包入一粒棗,寓意甜甜蜜蜜。一蒸籠大團子,做得大,只能放七八個;做得小,能放十幾個。
小團子,就如我們平時吃的元宵一般。小團子這一籠,重頭戲在于蒸籠中間要放兩條“龍”,“龍”也是用米粉做的。我們家的“龍”,都是媽媽做的。把米粉團搓揉,由圓的慢慢搓成長圓柱體,一般是直徑一二厘米、長六七十厘米的圓柱體,當然直徑與長度沒有確切規(guī)定,看做龍之人的習慣。圓柱體米粉條再揉搓成一頭大一頭小的形狀。長條搓好后,把粗的一頭放好,繞著這粗頭,把長條盤上去,幾圈下來,就似“龍”身盤旋。在大頭橫截面上用食指往里用力一按,一個凹口出現(xiàn)了,這是“龍”的嘴巴。再摘指甲大小的米粉團,做個小元寶,往“龍嘴”上一粘,用一小截牙簽戳進去,固定好,一條“龍”就全部完成了。一格蒸籠放兩條“龍”,另一條“龍”做法一樣,但盤旋的方向與第一條“龍”相反。兩條“龍”完成后,把它們相對而放,就像它們彼此相望。滄海桑田前,是不是有這樣兩條龍,脈脈而望?兩條龍做好擺好,再搓小團子,散落在龍的四周,圍住兩條龍,放滿一格蒸籠,就全部完成了。
有餡團子,是包青菜或者蘿卜絲等各式餡的團子,也是放滿一格蒸籠。
扁擔糕、大團子先做,做好即兩格蒸籠相套,放到灶上大鍋子上蒸。稻草做的蒸腰放大鍋上墊底,再放上蒸籠,這樣熱氣不易漏出;蒸籠上面還要蓋上圓錐形的蒸籠頭;蒸籠頭上倒扣法碗;法碗底上放把菜刀,上面灑點鹽。這是蒸團子的規(guī)矩,這樣的規(guī)矩,無形中,又加上了一些神秘氣息。加上前面“厭灶”這一說法,讓蒸團子這一普通家務事,帶上了不尋常的神圣、神秘感。這種感覺在灶間煙霧彌漫、熱氣蒸騰中,更加有了虛無縹緲的不確實。小孩子一般是不在蒸團子的灶間滯留的。
扁擔糕、大團子因是第一蒸,冷鍋冷灶開始,加上都是實心的大東西,上蒸時間一般要20到22分鐘。這上蒸的時間很重要,時間短了,團子不熟;時間長了,糕和團子會塌下去,沒了形狀。時間一到,拿下兩格蒸籠,放到水泥場上晾涼。一脫蒸放場上的扁擔糕、大團子,需“點紅”。紅粉稀釋的紅水早就放長臺上了,拿根筷子,筷子細頭蘸點紅,往冒著熱氣的糕與團子上一點,一滴紅就粘在糕或團子上了。一條扁擔糕上要點幾滴,一個團子上就點一滴。全部點上紅后,蒸籠里就有紅有白,就溢出喜氣來。綠色闊葉箬竹墊底,白白的團子坐中間,點著紅,外圈是原色或褐色的蒸籠幫,這些顏色交錯在一起,清爽、喜氣、漂亮。
這邊分配人點紅,那里小團子和有餡團子兩格蒸籠又上了灶臺。一環(huán)一環(huán),緊緊相扣,不浪費時間。這一蒸因是熱鍋熱灶,又是小團子和有餡團子,上蒸時間就縮短了,一般只要18分鐘。同樣,下蒸后也要點紅。點紅只需4籠祭拜的團子,其他就不要點紅了,以防吃時有紅顏色,不衛(wèi)生、不安全。
祭拜的4籠團子蒸好后,是不能吃的。待等四籠祭拜團子后面的團子蒸好后,即可開吃了。剛下蒸的團子,晾一晾,團子表面結(jié)面了,又光潔、又亮堂,這時開吃,筷子都不用,直接用手拿,吃完后手上都不粘一點團子屑,全糯米的米粉團子粘糯軟香。要說吃團子,就是這剛脫蒸、剛結(jié)面的團子最好吃,若是等放涼后再水煮或蒸著吃,都不及這剛脫蒸的團子好吃。每年媽媽家做團子,若沒有脫不開身的事情,我是必回媽媽家的,一可幫著做些零活,二就是為了吃一次這剛脫蒸的團子。這大鍋燒、蒸籠蒸的團子,味就是與眾不同,平時是吃不到的。所以,每年的做團子,是件大事,蒸籠也就過年蒸團子時用一回,平時是用不到它的。
十幾籠團子做好,晾涼,再放回家里。
祭拜的4籠團子,下午要派用場。半下午時光,前屋廳堂的桌上,媽媽放好扁擔糕,旁邊加一小碗白糖,面朝北面墻,作三下揖,燒一串福錠(紙錢的一種),此稱為“札佛”。福錠燒完,祭拜結(jié)束,換上大團子放到桌上,北邊靠墻長桌案上東邊放整雞、西邊放鯉魚、中間放豬頭,仍作揖燒福錠,這是過年祭拜菩薩。結(jié)束后,到后屋廳堂西北角的地上,擺上小團子和龍,加一塊豆腐,作揖燒福錠,這是祭拜土家。所有這些祭拜,都是感謝菩薩對家人、家事一年來的照應,也是希望菩薩以后繼續(xù)照應、保佑一家人健康、平安。最后還有一籠有餡團子,與裝上雞、魚、豬頭的大竹籃,湊成一擔,由爸爸或隔壁的舅舅,挑著一起去家東面約一里路的龍王溝河邊的陵觀廟祭拜。陵觀廟已毀,祭拜的東西就放在廟的大概位置上。作揖、燒福錠,祈望這里的蛇、兔等生靈都安好,來年風調(diào)雨順。
至此,做團子的事情,才算全部結(jié)束。
做團子、祭拜,這樣的風俗,媽媽他們?nèi)岳^承著、傳承著,讓我們敬畏糧食,也敬畏冥冥中的一切,敬畏滋生了對生命的虔誠。有時會想,等到了我們這一代,還會如此虔誠地來完成這些儀式嗎?答案是不確定的。這不確定里,就流失了一些東西,譬如傳統(tǒng),譬如風俗,譬如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