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供職江蘇省武進(jìn)高級中學(xué)。作品散見于《雨花》《小說選刊》《雜文選刊》《天池》等,著有散文集《行走的麥子》。
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
——《壇經(jīng)》
一
朋友說,為了經(jīng)濟我們奔向城市,幾年后發(fā)現(xiàn)城市并非宜居。城里套路深,不如回農(nóng)村。可返回農(nóng)村,工作機會少,干事要“拼爹”,什么也做不了。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回到故鄉(xiāng)仍為異客。“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薄叭漳亨l(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奔以谀睦锬??
2016書院文化高層論壇在江蘇常州舉行。常州東坡書院舊址位于天寧區(qū)前后北岸,蘇東坡終老地遺址——藤花舊館東側(cè),坐北朝南,一進(jìn)二層,七開間,硬山造磚木結(jié)構(gòu)。東坡公園內(nèi)也有一處紀(jì)念性遺址,粉墻黛瓦,掩映在綠蔭之中。蘇東坡20歲離開四川老家,一生漂泊,13次到常州。這個與常州結(jié)下不解之緣的仙人才子,重病之時,對兒子說快回常州,而不是快回四川老家。顯然,蘇軾是把常州當(dāng)作了自己的家,并且是永遠(yuǎn)的家。我時常對蘇軾的選擇充滿疑惑,但如今看來,蘇軾的選擇也許能給當(dāng)今的我們指出一條回家的路。
二
窗外月光朦朧,天邊一顆星星熱切地閃爍,在我們無家可歸時,我仿佛看到了蘇東坡,那睿智深情的目光,脫俗曠達(dá)的一笑:“此心安處,即是吾家?!辈僦鴿庵氐拿忌娇谝?,蘇軾還是那樣不急不緩地訴說。是呀,心安,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為,是一種經(jīng)過鳳凰涅槃后的天地澄明,是如來佛主的拈花一笑。有如此心境,何處不安,何處不是家的感覺?難怪你晚年在由海南島放還渡海北上時會寫道:“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天上的烏云散了,一彎明月掛在天空,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點綴的嗎?其實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顏色,本來就是澄澈清白的,何需外力的洗刷?月光皎潔,水天相融,渾然純凈。一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因此雖被貶到邊遠(yuǎn)的荒島上九死一生,你也并不悔恨,反而覺得是平生所不曾有過的奇絕。這也許就是心安后所抵達(dá)的處處是“家”的境界吧。因此在到達(dá)藤州后你又寫道:“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徑寸珠,墮此白玉盤。我心本如此,月滿江不湍?!泵鞔_地把自己的心比如一輪滿月,經(jīng)過水洗后墜入江中的一個白玉盤。眼前始終顯現(xiàn)的是“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澄明清亮的世界,這也許就是歸家后的境界。
然而,蘇軾是怎樣修煉成心安如月的呢?他的修煉過程能否以之借鑒呢?
三
1080年,黃州,定慧禪院外,殘月從黑暗中醒來?!爸ㄑ健币宦?,一扇漆黑的院門被打開,一束紅黃的燈光脫兔似地射向荒野。院中一個人幽靈般走來,拖著沉重的步伐,在月下徘徊再徘徊。露水打濕青衫,他竟渾然不覺,卻低頭吟詠:“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寂靜的夜晚,一個幽人獨自往來,仿佛天邊般縹緲的孤雁。黑夜中它突然受到驚嚇,驟然飛起,又頻頻回頭,卻總是無人理解它內(nèi)心的無限憂傷。它不斷地在寒冷的樹枝間逡巡,然而卻不肯棲息于任何一棵樹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這個人就是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的蘇軾,這首詩就是他當(dāng)時的心境。
怎能相信,一年前他還是湖州知州、文壇領(lǐng)袖,到湖州才剛剛?cè)齻€月,那天正當(dāng)他和幕僚商量惠民方略,朝廷派的官員卻當(dāng)庭把他逮捕,并且不準(zhǔn)與家人告別。莫名的橫禍飛來,他心里沒底,更覺得對不起家人,途徑太湖時兩次自殺,由于看管較嚴(yán)未遂,而后雖經(jīng)烏臺詩案大難不死,但如今已是 “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逼缴H友怕受連累,沒有一個人寫信慰問,給他們寫信也無一人回信;與砍柴打魚的混在一處,又常常被醉漢推倒辱罵,這是怎樣的寂寞和悲哀?因此只能白天睡覺,晚上一個人出來溜達(dá),漫漫長夜,何枝可棲?想到在《湖州謝上表》中還“以時事不便民者,以詩托諷,庶幾有補于國”,如今竟落得這種境地,真是 “我本有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只剩得這殘月、孤鴻、沙洲冷。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fēng)。元豐三年六月,由于家眷抵達(dá)黃州,20多口人難以安身,真是上無片瓦遮身體,下無寸土立足基,眼下住宿成了大問題。身為貶官俸祿斷絕,家中積蓄又不多,何以生活?
幸有太守的特殊照顧,全家得以暫居城外臨皋亭——這個古舊的驛館。如何度日?蘇軾與妻子王閏之商定,每月初一,將積蓄拿出4500錢,分為30串,掛在屋梁上,平日里一早用叉子挑下一串,作為當(dāng)日之需。然后把叉子藏起來,強制消費。就這樣苦苦撐了兩年,直到元豐五年,在友人馬夢德的幫助下,向官府求得了一塊荒地,讓其無償耕種,才緩解了眼前生活的困境。節(jié)儉度日難,忍辱躬耕勤。
“枕上夢驚魂,曉檐疏雨零。”物質(zhì)的困頓、精神的苦悶、沒有希望的希望、無盡等待的等待、無邊孤獨的孤獨,這時的蘇軾幾乎和歷朝歷代所有被貶謫的文人一樣,抑郁而平庸。但蘇軾畢竟是蘇軾,否則蘇軾就不會成為坡仙,成為千古風(fēng)流人物。那么蘇軾又是怎樣突圍的呢?
四
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蘇軾)在黃州經(jīng)過自我反省,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才真正地成熟了。于是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余先生只說道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骨換臺,但語焉不詳,并且只是把他看作是藝術(shù)的突圍和成熟,而我覺得余先生還是把蘇軾看輕了,看淺了。我以為正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終成佛陀;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終成心學(xué)大師一樣,黃州的赤鼻磯,就是蘇軾悟道的菩提樹、頓悟的龍場。經(jīng)過多次的反復(fù)沖突激蕩,才脫骨換胎,羽化登仙。
五
元豐三年六月初一,蘇轍陪同蘇軾游覽赤壁,并作《赤壁懷古》寄懷;“新破荊州得水軍,鼓行夏口氣如云。千艘已共長江崄,百勝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強要一斗,君臣已定勢三分。古來伐國須觀釁,意突成功所未聞?!薄搬叀?,縫隙,這里指機會。蘇轍為了營救兄長,不辭勞苦,上下奔波,為此甘愿削職降為筠州鹽監(jiān)。這次是他護送兄長家人,不遠(yuǎn)千里來此團聚。他實在希望蘇軾能夠改變性情,平安無事。因此借游覽赤壁之機,托詩諷喻,委婉勸說蘇軾不要再因不識時務(wù),自不量力反對新法,要吸取教訓(xùn)。蘇軾手足情深,蘇轍一生之詩,蘇軾大都奉和,對蘇轍的勸說,蘇軾是理解的,但違背性情、初心他恐難做到,因此唯獨這首沒有唱和,而這首詩也成為他的一個心結(jié)。難道我蘇軾真的錯了嗎?真的是只有滿肚子的不合時宜嗎?蘇軾這樣一個聰慧的人,不能不回答,這不僅是給弟弟的一個交代,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就這樣蘇軾注定要與赤壁結(jié)緣了,他必須尋找到一個答案。人生路上,自己認(rèn)準(zhǔn)的事就死磕,要么就毀滅,要么就鑄就輝煌。從此,以赤壁為原點,蘇軾開始了全面的突圍,尋找精神的家園。
六
由于時間跨度之大,對蘇軾隱秘靈魂的探究之難,我不得不先進(jìn)行一下梳理。
元豐三年八月初六傍晚,“秋潦方漲,水面千里,月出房、心間,風(fēng)露浩然。所居去江無十步,獨與兒子邁棹小舟至赤壁,西望武昌,山谷喬木蒼然,云濤際天?!保ā肚靥擃}名記跋尾)》當(dāng)時,蘇邁21歲,要進(jìn)京參加進(jìn)士考試,年齡與蘇軾當(dāng)年參加進(jìn)士考試相同,這天傍晚蘇軾帶他夜游 “云濤際天”的赤壁,真不知他會有多少感慨?他又能對長子蘇邁說些什么,也許只有兩行熱淚吧。
元豐五年,正月初二,蘇軾在東坡一側(cè)建了茅草屋5間,落成之日適逢大雪,于是自題“東坡雪堂”四字為門額。三月七日,蘇軾與朋友結(jié)伴為養(yǎng)老計去看一處欲出買的田產(chǎn),途中遇雨而后放晴,于是即興口占《定風(fēng)波》一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七月十六日,蘇軾再次夜游赤壁,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寫下《前赤壁賦》。此后不久,在一個明月當(dāng)空的夜晚,蘇軾又與幾位客人一起登上了赤鼻磯頭,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十月十五日晚上,與楊世昌、潘大臨等乘月夜再次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期間攀登赤鼻磯,俯視江山,寫下《后赤壁賦》。十二月十九日,是蘇軾47歲生日,蘇軾置酒于赤鼻磯之下慶生,有個叫李委的秀才還作新曲《鶴南飛》吹笛前來獻(xiàn)壽,賓客無不歡飲。蘇軾作《赤鼻磯下答李委吹笛并引》答謝。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正準(zhǔn)備脫衣睡覺的蘇軾被窗外的月光所打動,于是欣然起行,獨自在門前欣賞了許久,覺得這么好的月夜無人共享實在可惜,于是信步走到承天寺,幸好被貶寓居于此的張懷民還在青燈夜讀,于是兩人閑步寺內(nèi)中庭。只見庭下就像澄澈明亮的積水一樣,水中似乎還有藻荇交橫,細(xì)看卻是竹柏之影。兩人興奮不已,蘇軾開懷大笑,歸來作《承天寺夜游記》。
根據(jù)資料記載,蘇軾先后六次游覽赤鼻磯,有夜晚,有白天;有泛舟,有攀登;有仰視,有俯視;有正解赤鼻磯,有曲解赤鼻磯;把它當(dāng)作了三國赤壁;先后歷時兩年,可以說對赤鼻磯進(jìn)行了持續(xù)性的、多方位的觀察,寫下的文字有書札,也有詩詞歌賦,文體多樣,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蘇軾從一次次的觀察思考中,又悟出了哪些“道”,有著怎樣的心理歷程呢?最終使蘇軾由學(xué)士成為坡仙,赤鼻磯成為“東坡赤壁”或“文赤壁”?
七
一輪明月,一杯濁酒,赤鼻磯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蕩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蕩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況且這個赤鼻磯還被人誤解為三國之戰(zhàn)的赤壁呢?于是就有了更多的視覺空間及其變異和倒錯,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
在前《赤壁賦》中,蘇軾表面寫到曹操,實則是對自己的一個反思與追問。赤壁之戰(zhàn)對曹操來說,是一個統(tǒng)一天下,實現(xiàn)其理想的最好時機,然而他失敗了。不知曹操是否有過反悔,認(rèn)為不自量力,不合時機?因此聯(lián)想到自己反對王安石改革中的問題不也是為了大宋江山,為了黎民百姓嗎?也真的是不自量力、不合時宜嗎?然而誰又能一切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呢?況且即使知道可能會身敗名裂,仍抱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信念去做,難道不是一個英雄,而只是一個滿肚子不合時宜的人嗎?如今蘇軾向往的建功立業(yè)的英雄夢想,不也像曹操的英雄夢想一樣灰飛煙滅了嗎?
在智者眼目中,人類終究逃不脫生命的大限。生命苦短,然而曹操把這個在《短歌行》中提出的母題提升到了政治、道德“天下歸心”的高度,由于人生苦短,所以要抓住時間建功立業(yè),而不只是及時行樂。但如果功業(yè)不成呢?因此這個母題在蘇東坡這里,有了新的角度——變與不變相對論的角度。宇宙可以是一瞬的事,生命也可以是無窮的,其轉(zhuǎn)化條件,就是思辨方法的轉(zhuǎn)換。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生命是短暫的,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生命與物質(zhì)世界皆是不朽的,從絕對矛盾中看到其間的轉(zhuǎn)化和統(tǒng)一。如果再從佛家的角度看,七情六欲是隨緣生色“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币娦猿煞穑瑑墒忠晃?,即為永恒。宇宙空間和時間的無限,就變成生命的無限,是非成敗是云煙,也是永恒,人生是須臾也是無窮。經(jīng)過這樣的思辨,于是蘇軾的內(nèi)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于是“洗盞更酌,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蘇軾走出了糾結(jié),走出了陰影,變得通脫豁達(dá)、隨緣自適。
可以說,正是這種對人生世事的豁達(dá)淡定、放浪形骸的姿態(tài),才有了“過酒家,飲酒醉,乘月到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保ā段鹘隆纷孕颍┎庞辛恕耙凰驘熡耆纹缴保艜俺醣痪埔孕懈栀?,忽放杖而醉偃?!保S泥坂詞),才會“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保ā杜R江仙》)不難看出《前赤壁賦》中“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正是他坦然脫俗的心境。在這種心境的感性境界中,溶入了形而上的哲思之美,成了蘇軾的心靈圖景。這也是他修煉的第一步、第一重境界。
八
然而,可悲的是,就是按照佛家六根隨緣生滅說,江上的明月、山間的清風(fēng)雖然是無窮的,但仍然要有耳和目去“得”它。而耳和目卻不是永恒的,如果耳和目不存在了,這個“無窮”不就變成有限了嗎?怎么辦?
被問題逼著的蘇軾不得不再次來到赤鼻磯,因此前《赤壁賦》中主角英雄人物曹操不見了,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換成了風(fēng)流人物周瑜。在成敗生滅的矛盾中,周瑜成了歌頌的最強音。既然英雄夢想破滅,就做個風(fēng)流人物吧。像周瑜一樣“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倍鴮嶋H上蘇軾以前也是以周瑜作為自我期許的。何為風(fēng)流人物?風(fēng)流,是古代中國精英知識分子特有的理想精神范疇。西方美學(xué)的崇高與優(yōu)美兩個方面都可以納入其中,但又不同,那就是把深邃和從容、艱巨和輕松、高雅和放任結(jié)合在一起。他們或才智超凡、品格卓爾不群(魏晉風(fēng)流),或高雅正派、風(fēng)格溫文(風(fēng)流儒雅,風(fēng)流蘊藉),或與瀟灑對稱(風(fēng)流謝安石,瀟灑陶淵明),或者互文見義,合二而一。
然而大江東去,浪花淘盡了千古風(fēng)流人物。如今自己連個風(fēng)流人物的夢想也做不成了,只能自我嘲笑,自作多情?!岸嗲閼?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醉還酹江月?!比碎g就是一場夢,身不由己。那就“一醉還酹江月”,享受眼前的美景吧,把深邃和從容,艱巨和輕松,高雅和放任結(jié)合在一起,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吧。這就是蘇軾修煉的第二步、第二重境界。走向大自然,放棄一切英雄人物、風(fēng)流人物的夢想,不拘禮法,率性自然。不能做謝安石、周瑜那樣的風(fēng)流人物,就做個像陶淵明那樣的風(fēng)流人物吧。于是我們看到《臨江仙.夜歸臨皋亭》中那個“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蘇軾的形象,看到了蘇軾留下的124首和陶淵明的詩,看到了蘇軾的“和陶情結(jié)”。
正如馬克思所說,事物的發(fā)展是曲折的,是螺旋式前進(jìn)的。不難看出蘇軾的突圍也是經(jīng)過反復(fù)沖淡的。這次夜游赤壁雖說得到了進(jìn)一步的解脫與超然,但是并沒有根本解決《前赤壁賦》中留下的耳目有限,生命有盡,進(jìn)而如何保久生命的問題。這就必然使他繼續(xù)思考、繼續(xù)追問,必然有著再一次的夜游赤壁。我們看他將怎樣做最后突破?
九
盡管生命短暫,人間如夢,但有夢還是美好的。于是幾個月以后的《后赤壁賦》中出現(xiàn)了對美夢的正面描寫:“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簦∴嫖?!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對比兩賦,不難發(fā)現(xiàn)《前赤壁賦》是關(guān)于“羽化而登仙”的思辨,《后赤壁賦》則表現(xiàn)了“羽化而登仙”的心境。這里是出世的境界、詩的境界、審美的境界、是神秘的境界,是孤鶴、道士的世界。究竟是孤鶴化為道士,還是道士化為孤鶴,這個連莊子都不曾細(xì)究的問題,誰又能說得清楚呢?就不要管它了。不管如何,同樣美妙。這就是蘇軾修煉的第三步、第三重境界、“莊生曉夢迷蝴蝶”的境界。只有遵從生命的本性,道法自然,保有生命的長久,才能把握人生,享有人生,才能隨遇而安,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才可能成為風(fēng)流瀟灑的名士,才有超越現(xiàn)實的自由,才能享受著這似真似幻的美夢,才可能機緣轉(zhuǎn)變時實現(xiàn)英雄夢。因此,我們也明白了蘇軾為什么會留下那么多的關(guān)于養(yǎng)生醫(yī)藥的資料,也明白了在赤鼻磯的生日宴會上,蘇軾滿面紅光的微笑,爽朗的笑聲,理解了他依據(jù)李委的笛聲創(chuàng)作的詩歌,為什么作的必然是《鶴南飛》而不是雁南飛。“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復(fù)犯龜茲”。蘇軾顯然已經(jīng)以仙鶴自許了。
十
從孤鴻殘月沙洲冷到“月出于東山之上,水光接天,浩浩乎如憑虛欲風(fēng)“,從“一尊還酹江月”到“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我們看到一個從驚魂不定、郁郁寡歡的貶謫文人蛻變成一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騎鶴南飛的仙人過程。天容海色,祥云環(huán)繞,“七弦高掛渾無用,明月當(dāng)天一點圓?!边@就是蘇軾修煉后達(dá)到的境界,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
“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壇經(jīng)》第二十節(jié))?!比松腥鼐辰纾@三重境界用禪家的話來說,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以出世的心態(tài)入世,以入世的心態(tài)出世,才能超然物外,不拘于物,隨緣自適,何往而不幸福?以出世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眼前的茍且,以入世的心態(tài)去面對詩和遠(yuǎn)方,又哪里不是我的故鄉(xiāng)?心安是一種境界,心安更是一種修煉。
十一
仕途坎坷,人一旦離開了家,就如失根的蘭花、漂泊的浮萍,何以心安,何以家為?蘇軾修煉“此心安處是吾家”的過程,似乎可以提供如下的幾點借鑒:一是懂得養(yǎng)生,保久生命;二是要有超然物外,不役于物的出世境界;三是享受生命,但不是低級的及時行樂,要把深邃和從容、艱巨和輕松、高雅和放任結(jié)合在一起的瀟灑風(fēng)流;四是要有美夢,不論是什么夢,能不能實現(xiàn),不要去追究,因為夢本身就是美的;五是人是自然之子,不能失去與大自然的鏈接,大自然是我們生命的原點,我們要走進(jìn)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的美妙和智慧。六是如果有可能還要進(jìn)行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在詩歌辭賦、棋琴書畫中提升美的體驗。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青燈黃卷,四下無聲。蘇軾已悄然隱退到那遙遠(yuǎn)的天際之中,但是我已經(jīng)淚流滿面。人生的追求有成功也有失敗,但以前受到的所有的教育都是讓人成功,卻沒有誰教我如何直面失敗,保久生命,享受生命,如何安居樂命?修復(fù)那顆被現(xiàn)實擊碎的冰心?蘇軾,在我們無家可歸時給我們指出了一條路來。常州至今修復(fù)保存的藤花舊館、東坡書院也許就是我們要尋找的精神家園。迷茫時、痛苦時、失敗時,去東坡書院走一走,我們也許能找到心安之所,找到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