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爽
摘 要:語文課程當中蘊含著眾多關于文化和歷史的內(nèi)容,在語文課程當中合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于拓展學生眼界、發(fā)散學生思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需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結合各學段特點展開教學,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綜合實踐活動應以“趣味性”為方案設計重點,在此基礎上,重在實踐開拓,方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活動效果。
關鍵詞:小學低段;綜合實踐;趣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8B-0084-02
眾所周知,語文課程作為“百科之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學習語文課程的目的除了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之外,更蘊含著廣義的文化認知和社會反觀功能,可以說,語文課程的學習是人的一生中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一個重要輔助工具,因此,語文教學也應相應地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在這里最重要的便是努力使語文課程“接地氣”,從教室的講臺走向臺下的學生,從教師的傳道走向?qū)W生的探索,從單一的課堂式教學走向綜合實踐式自助學習。
新課標中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全新的教學內(nèi)容,課標中建議,“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旨在發(fā)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新課標的這一教學建議,為語文教學開啟了另一扇窗,使語文教學煥然一新,立足于學生,歸屬于學生,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突出了語文學習的主體地位。
但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要依托于學生的能力,所以對小學低段學生而言,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處于相對比較低的狀態(tài),這無疑成為一項艱巨的挑戰(zhàn),所以在小學低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就要立足學生特點,從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考量,在活動的具體方式上也需著眼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fā),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在趣味的引領下,將學習內(nèi)容落實到“實踐”上來。
在二年級上學期,從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觀念的角度出發(fā),結合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特點,我組織開展了以“走進美麗的中國神話”為題的綜合實踐活動,經(jīng)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活動過程進行的非常順利,孩子們不僅了解了很多中國神話,更加深了對勞動人民偉大智慧的認識,總結起來,此次活動的成功開展主要得益于“趣味”二字。
一、 綜合實踐活動課題選取的趣味性
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材作為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重要載體,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綜合實踐課題的選取上,還是應該重視教材文本的啟迪作用,從教材出發(fā),向外延更為廣泛的領域擴展。以此為基準,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尤其是小學低段學生,可以說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在學習上基本以自己的興趣為重,對于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掌握。
在二年級上冊的教學過程中,在《識字8》一課中出現(xiàn)了一些中國神話故事,通過神話故事和科技進步成果的對比揭示出當代科技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這些神話故事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教師的講解,甚至有很多學生已經(jīng)深深陶醉在中國神話故事精彩的情節(jié)和聞所未聞的情景之中。從學生們向往的神情中,我知道這就是我所尋找的興趣點。果不其然,當我提出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搜集整理中國神話故事時,孩子們的臉上都顯示出喜悅的神態(tài)。
一個差強人意的選題會使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舉步維艱,而一個迎合大眾的主題會使整個活動不僅順利進行,而且還會產(chǎn)生超乎預期的效果。立足于教材文本,在教學中挖掘?qū)W生的興趣所在,讓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先導,“趣味”領航,從選題開始。
二、 綜合實踐活動資料整理的趣味性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選題已然使綜合實踐活動有了可供栽培利用的優(yōu)良土壤,但僅有土壤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搜集更多的、更豐富的種子進行播種,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便體現(xiàn)在資料的整理上。
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上網(wǎng)查找資料、圖書館閱讀書籍等都是搜集活動素材的途徑,但對低年級學生而言,這樣的方法未免顯得枯燥和艱澀了。有限的識字量使學生很難在文字的海洋中暢游,如果非要利用這個方法進行資料的整理,還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
經(jīng)過一番思考,我認為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最好的資料整理方法便是“在玩中學”,通過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鼓勵他們積極踴躍地開展資料搜集。在具體開展過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兩種方式:
(一)小記者采訪活動
首先對學生進行身份定位,“小記者”顧名思義,即以“問詢”的方式向身邊的人了解中國的神話故事,這就在學生有限的識字量上進行了方法的突圍,變被動為主動,以“記者”的身份主動拿起知識的話筒,趣味性的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在采訪活動結束后,在全班組織進行一次“新聞發(fā)布會”,讓學生將了解到的神話故事通過口語交際的形式進行交流,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做到了全班學習資源的流動。
(二)小畫家繪畫活動
依托于小記者采訪活動,結合低年級學生“愛動手”的特點,布置給學生將最喜歡的神話故事繪制成圖畫這樣的作業(yè),通過手與腦的結合,使資料整理環(huán)節(jié)充滿了童真的趣味。在繪畫活動結束后,挑選優(yōu)秀作品進行一次題為《七彩的神話》的繪畫展示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顯示出很高的積極性,這也為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做了良好的鋪墊。
將枯燥的文字閱讀式的資料整理過程,轉變?yōu)閷W生喜歡做、樂于學的趣味活動,在資料互通有無的基礎上做到了全班學習資源的大循環(huán)?!叭の丁鳖I航,貫穿于資料整理。
三、 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方式的趣味性
一個可以引發(fā)學生探究興趣的課題和一個推動學生主動搜集相關學習資料的方法,對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來說,還遠遠不夠。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能否取得我們所預期的效果,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活動的具體過程中來,這就體現(xiàn)在活動開展的方式方法的設計與選取上。endprint
內(nèi)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