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蘭
摘 要:追問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當然它更是一種課堂的藝術,它是教師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和反思。對教學內容的有效追問,是課前精心預設與課堂教學動態(tài)生成的巧妙結合。在小學語文中,有效組織課堂追問,能夠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能設計出巧妙的追問問題,抓住追問的時機,并采取恰當?shù)淖穯柌呗裕屪穯柍蔀閹熒行Щ拥钠脚_,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進而演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精彩。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追問;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08B-0087-0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看似不經意的課堂追問,其實蘊含著很重要的教學細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效實施追問的策略,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講,直接決定了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教師有效的追問,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內容,強化學生的思維,點撥學生的心智,進而使得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趣而精彩。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追問呢?
一、于導入處追問,激發(fā)興趣
導入環(huán)節(jié)是開展課堂教學的關鍵部分。提問式導入,是學生在學習新的課本知識之前,教師通過問答的形式和學生展開交流,其主要作用是尋找到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結合點,并且自然地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導入課堂。在提問式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有針對、有選擇地進行追問,往往能使導入新知的過程更加地自然,同時也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這篇文章時,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可以這樣設計。師:同學們,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國北宋時期有一位歷史學家,他就是司馬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講述的就是司馬光小時候的事。哪個同學對司馬光有了解呢?請你說一說。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xiàn)司馬光的照片,并隨機抽取學生進行分享。之后,教師對學生分享的內容進行點評,并引入課文,告知學生今天要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救人的故事。教師接著追問:他是怎么救人的,為什么要救呢?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內容。
又如,在教學《珍珠鳥》這篇文章時,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先帶著學生背誦一些關于“鳥”的詩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找好新舊知識之間的結合點,奠定好文章的感情基調。接著,將學生的目光引到文章主題上,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現(xiàn)代散文名家馮驥才先生寫鳥的文章《珍珠鳥》,看看他與珍珠鳥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出示珍珠鳥的簡介,讓學生說說他們收獲了哪些信息。在學生說出一些自己了解的珍珠鳥的信息之后,繼續(xù)追問:別人都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但文章中的珍珠鳥為什么會和“我”這么親近呢?以此激發(fā)學生對珍珠鳥的好奇,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追問中展開對文章的探索,進而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讓課堂效益最大化。
二、于銜接處追問,促進理解
銜接追問,就是根據課堂實際的教學情況,將文本之間的內容、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發(fā)揮其融入的橋梁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充分地融入課堂教學,讓課堂達到教師、學生以及文本相互融合的效果,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升華,并有效地收獲一些閱讀體驗。和學生相比較,教師對文本就更為熟悉,對文本分析得也更加透徹,并且能通過追問來喚醒學生的認知以及經驗,開啟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銜接中能夠有效地進行思考,加深對于文本的理解,提升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掌聲》這篇文章時,教師要遵循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層次性,讓學生能夠在層層銜接中展開思考,提升能力。在《掌聲》這篇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及追問來幫助學生感悟掌聲的力量。在讀完第二自然段之后,教師可以問學生:英子的自卑使她在全班都看著她的時候,低下了頭。如果是你們,你們會怎么做?在自由選擇一些學生回答完這個問題之后,教師再進行有效的銜接追問:雖然是萬般不情愿,但是英子還是站了起來,這個時候她該是下了多大的決心呀!誰能說說她為什么猶豫呢?假如你是英子,你會在心里想什么?這樣,教師通過銜接的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體會英子的內心活動,感受她的自卑和傷心,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情感的理解。
三、于空白處追問,延展思維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的是生成性的教學理念,呼喚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而課前預設以及課堂生成并不是兩個不相關的概念,它們是可以相互交融、和諧共生的。課堂生成離不開科學的預設,而預設則是為了保證課堂教學中更好地生成。而對小學語文課堂,其動態(tài)生成是可以誘發(fā)的。教師要能夠依據課堂形式把握契機,在文本的空白處,恰當?shù)剡M行追問,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內涵進行挖掘,并延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篇文章的時候,這篇文章主要講了聰明的小烏鴉能夠靈活地運用周圍的材料喝到水的故事。在學習完本篇文章之后,教師可以就文章的空白處給學生提一個問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烏鴉?并在此基礎上追問,如果旁邊沒有小石子,小烏鴉該怎么辦呢?讓學生能夠在思考并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延展思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又如,在教學《三袋麥子》這篇文章時,小牛、小豬、小猴三個小動物,對于自己的麥子都有自己的處理方法,而在文章的結尾處,教師就其空白提問:假設某一天,小豬和小牛相約到小猴家做客,他們在發(fā)現(xiàn)小猴收獲的那些麥子時表現(xiàn)得十分驚訝,小牛和小豬迫不及待地問小猴這其中是什么原因,小豬會怎么樣問呢?小牛又會怎樣?小猴又會怎樣回答呢?并在學生思考回答之后,對學生進行追問:過年的時候,小朋友們也會收到了一份份節(jié)日禮物,那就是壓歲錢,那你會怎樣處理這些錢呢?讓學生展開想象積極地進行思考,強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并延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四、 于偏差處追問,走出誤區(qū)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文本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同,當他們對教學文本進行自己個性化理解的時候,難免會存在片面、籠統(tǒng)的現(xiàn)象。這時教師要是直接對學生的理解予以否定,必定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挫敗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將對學生答案的否定巧妙地隱藏在追問之中,讓學生走出文本理解上的誤區(qū)。
例如,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文章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普羅米修斯忍受著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為人類而受苦?!苯處熆梢宰寣W生說說這句話體現(xiàn)了普羅米修斯身上都有哪些品質。當學生回答出“勇敢”時,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肯定,并問學生:“還有沒有?”之后,又有學生回答出:堅毅、奉獻、智慧、自我犧牲等。其中有位學生還補充了:精力充沛。其實,從這句話來看,是沒有辦法體現(xiàn)出精力充沛的,而且用精力充沛來形容此時此刻的他顯然不妥,在這里學生的理解就產生了偏差。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在偏差之處追問學生:你是如何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精力充沛的呢?學生無法找出相應的文中內容,就無法證實自己的看法,存在偏差的答案也就不攻自破了。在此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運用了追問的方法拉回了學生具有偏差的思路,幫助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qū),讓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為演繹精彩的語文課堂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要能夠形成課堂追問的基本意識。追問是需要教師立足學生主體,充分發(fā)揮自身課堂調控能力的平臺,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同時,追問也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內容,深入文本思考,并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教師在導入處、銜接處、空白處以及偏差處進行追問,能夠有效地捕捉到教學生成信息,增強教學效果,使語文課堂演繹出更多的精彩。
參考文獻:
[1]方盛東.追問,演繹語文課堂的精彩[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4).
[2]劉娟.追問,小學生語文思維的助推器[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3]祝瑞松.追問:小學語文課堂生成的精彩[J].教學與管理,2010,(26).
[4]徐娜.構建有效課堂,師生共創(chuàng)精彩[J].學周刊,2015,(33).endprint
內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