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精致的襯里”

2017-09-02 17:43王春陳蕓
北方文學·上旬 2017年23期
關鍵詞:孤獨成長恐懼

王春+陳蕓

摘要: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史上的信札名篇。通過對這本信札的解讀,可以更好地理解里爾克的精神世界,了解其對世界和自我的看法,挖掘恐懼、孤獨和愛在他生命中扮演的角色??謶质抢餇柨松凶钪匾捏w驗之一,長久地侵占他的內心,卻又成就了他的詩歌;孤獨是里爾克生活和創(chuàng)作所固有的情感狀態(tài),也是他以本然自我面對世界的重要前提;而愛在他看來則是需要人終其一生去學習的最為重大的工作,具有調和、轉化恐懼和孤獨的堅韌力量。

關鍵詞:《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恐懼;孤獨;愛;成長

自公開出版以來,《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①在國內外的寫作者和藝術家之間便產(chǎn)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也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盡管如此,它至今得到的解讀卻無法與此相匹。

里爾克的摯友、德國哲學家魯?shù)婪颉たㄋ乖G曾說,若是將里爾克的文字比作一件華麗的衣袍,那么書信就是襯里,因為太過精致而讓人忍不住想將其反過來穿。[1]8毋庸置疑的是,《信》是里爾克存世的信札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襯里”最引人注目之處。作為一個注重“內心世界”的詩人,其信中對自我情感體驗和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深切探求,無疑正是這十封信最為精彩的地方。[2]3

本文將以恐懼、孤獨和愛為主題對《信》進行簡要解讀,厘清里爾克對以上主題的主要觀點,探尋恐懼、孤獨、愛三者與里爾克的創(chuàng)作和生存狀態(tài)之間的聯(lián)系,以更好地理解里爾克的精神世界及其對后世青年詩人的影響。

一、“不隨童年結束而告終的災難”

在里爾克的生命中,恐懼和孤獨無疑是最重要的兩種體驗。魏育青認為,其一生都處于“恐懼”之中,被“恐懼”所包圍。[2]1幼年為實現(xiàn)父愿輾轉軍事學校的經(jīng)歷,仿如一場“并不隨童年結束而告終的災難”,帶給他無盡的恐懼感。[2]16-18這種感覺在之后的時間里日漸地發(fā)酵和膨脹,以致他的內心時常被恐懼所籠罩??謶指性诶餇柨松砩象w現(xiàn)得最顯著的另一個時候,是他身處巴黎之時:“正如以前一種巨大的驚恐曾攫住了我一樣,現(xiàn)在對著所有在不可名狀的迷惑中被稱為生命的東西的驚愕又向我進攻了?!盵2]115如果說此前他的恐懼還是由早先個人經(jīng)歷引發(fā)的,是有具體對象的,那么此時這種恐懼則更為廣闊,來自于萬事萬物而又無可名狀。

海德格爾認為,人生的真諦其一在于“畏”(der Angst)。相比于外界具體對象的威脅,“畏”則更傾向于人生存本身所帶來的恐懼,是“畏”而不知所畏,它浸透人的精神深處且永遠無法自解。對此,里爾克向意圖戰(zhàn)勝恐懼的人提出了一個要求:勇敢地承受生存。人的生存永遠面臨不可知事物的侵擾,一味的恐懼將永遠令人困于一隅之地,不如以絕對的勇氣和忍耐,最大限度地承受世間復雜而廣闊的生存。[3]53在準備好應對和承受人所面臨的生存之后,這種由生存本身帶來的恐懼也就不再難以接受了。

人的生存與廣闊的外部世界從根本上是一體的,對世間不可解事物的探索也有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體內的恐懼。并且,正是這種來源于生存的恐懼,通過一種“病態(tài)”的釋放使人從自身內產(chǎn)生新的變化。[3]55它既是無可告援的苦難,也為生存帶來新的意義,我們只需“像一個病人似地忍耐,又像一個康復者似地自信”,任其自然地發(fā)展。[3]55這一過程中,愛同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調和轉化了人與恐懼之間的關系,使人能最大程度地去承擔世間的生存,從而理解和接受自己體內的恐懼。

對里爾克而言,恐懼的承受并非輕而易舉之事,但無時不在的恐懼卻絕沒有擊敗他,反而成就了他的作品。正是對生存和恐懼的探索,令他將目光轉向了自然的物,促成了他“恐懼造物”的創(chuàng)作觀點。在此,物便成了里爾克寄放、轉移恐懼和欲望的載體。對于成長當中的青年,恐懼都曾或多或少地入侵生活,成為成長過程中短暫或長久抗衡的存在;另一方面,卻又是每一位詩人和向著詩人成長的青年人的伙伴,因為對物、對外界的恐懼,致使其去向著外物和內心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和窺探,具有生命力的詩歌也由此而產(chǎn)生。

二、喧囂塵世間的孤獨感

除了恐懼,孤獨對里爾克也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正如魏育青所言:“里爾克最本原、最重要的體驗是在喧囂塵世間的孤獨感”。誠然,對里爾克而言,孤獨不僅意味著獨處,更是生活和創(chuàng)作所固有的情感狀態(tài),是他作為獨立個體生存于世的重要前提。

里爾克認為,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并且無從選擇。“因為在根本處,也正是在那最深奧、最重要的事物上我們是無名地孤單。”[3]11-12李華秀曾指出,這種孤獨是源自對于“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焦慮,現(xiàn)實無論何時無法為個體提供堅實的生存給養(yǎng),故唯有最大限度地承擔自我的生存,方能獲得“本然的自我”。[4]32-33對內心的孤獨,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認識,繼而去接受和承擔,乃至愛慕它。

世間的人,大多視孤獨為陰翳,竭力尋求解脫。在里爾克看來,孤獨絕非壞事。寂寞地生存是如此艱難,唯其艱難,才更有理由付諸心力。[3]40基于此,里爾克給予了卡卜斯最懇切的建議:走向內心。對自我的存在和與世界的關系作最為深刻的思索,向過去和未來的自己作最誠懇的質詢,當能夠自洽其是地與自我為伍,我們也就能在孤獨中與世界為伍。而孤獨所帶來的艱難,則必要以充分的忍耐去承擔。“如果你平靜地、卓越地,像一件工具似的去運用它,它就會幫助你把你的寂寞擴展到廣遠的地方”。[3]40只有在孤獨的時刻,人才能更赤城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才能不受因襲習俗和外界偏見的侵擾,尋得一切想要的道路。

對一個詩人而言,孤獨感在里爾克的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的作用無疑是顯要的,甚至可以稱作是他孕育靈感的溫床和創(chuàng)作的動力,同時也是他詩歌探討的中心之一。在里爾克眼中,孤獨應是任何一位詩人無法規(guī)避的問題,“向自己、向寂寞的探索”則是尋得發(fā)展道路的必要條件。[3]8無論是為保持更為良好的創(chuàng)作和生存狀態(tài),從內心的孤獨處獲得素材與靈感,還是出于自省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承擔自我的生存,以本然的自我面對世界,對于每一位詩人,孤獨都是他們不可避免的一種需要,也是他們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動機。endprint

三、以人的方式去愛人

如同一切嚴肅的事物,愛同樣是十分艱難的。在里爾克看來,愛是人生命中最高的存在和最為重大的工作,需要窮盡一生去學習和探索。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必要長久地委身孤獨,以完整的自我投入愛里,這也正是愛的艱難與偉大之處——如里爾克所言:“以人去愛人:這也許是給與我們的最艱難、最重大的事?!盵3]40更為重要的是,愛的要義在于完成而非通常意義上的結合,這種完成是個人的,又是彼此雙向的,是一個人為了另一個人而完成自己的世界。

由于往往沒有足夠的忍耐和勇氣去承受孤獨,青年在學習愛的道路上便常會出現(xiàn)錯誤而任意地拋擲;成規(guī)舊俗與各方的目光更如破舊的車輪,成為青年人愛中尋得答案的阻滯。如此,意識到“以人去愛人”的重要性便尤為必要。即使愛對發(fā)展過程的要求是“無限地廣大”,學習之初的青年多難勝任,但倘以此為愛的恒長的準繩,堅持自己作為獨立的、完整的“個人”和孤獨者的存在,不輕易在愛中失去自我,青年人也必能從中習得愛的要義。

此外,“性”是談論愛時一個無法避免的主題,完整的不以性別而偏狹的“人性”則是愛的前提。里爾克認為,女性是相對男性而言更為純凈的存在,當女性從舊有的桎梏中脫離,“人性”從其身上重新誕育出來,女性這個詞便成為獨立的、因自己的存在而存在的“女性的人”。男女雙方從約束著他們的錯誤關系中解脫,以“人”的形式重新存在,共擔“性”的一切;兩性之愛在此將轉變?yōu)槿伺c人的愛,兩個孤獨的靈魂以彼此最自然且無芥蒂的形式獲得一種全新的愛:“它無限地謹慎而精細,良好而明晰地在結合與解脫中完成?!盵3]45

不得不提到的是,“以人去愛人”在里爾克本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婚姻從未打斷他內心的旅程。在致友人埃馬努埃爾·封·博德曼的信中,他說:“我感到結婚并不意味著拆除、推倒所有的界墻建立起一種匆忙的共同生活。在理想的婚姻中,夫妻都委托對方擔任自己孤獨感的衛(wèi)士,都向對方表達自己必須交于對方的最大信賴。”[2]79

如果說恐懼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孤獨則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動力和需要,那么愛無疑是將之調和、轉化的重要力量。倘若《信》中所談盡是恐懼、孤獨與忍耐,以上種種也就沒有那么偉大了,正因這其中有愛來調和和轉化——盡管這過程也是艱難的、亟需構建的,愛卻在這生命艱難的賡續(xù)中將逐漸將恐懼削弱磨平,變得易于承受,使孤獨融入生存之中,也令詩歌從此獲得了更為堅韌的力量。

四、結語

事實上,里爾克在1903年開始寫作這十封信時,尚且不到三十歲,無論生活還是創(chuàng)作,都未行至最精彩、最值得談論之處。然而,這十封信依舊以他最真誠的思索和懇切的告慰溫暖著后來的讀者。

恐懼、孤獨和愛可謂是里爾克一生最為重要的命題,三者分別在他的生命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錯綜交雜,又互為因果。信中對這三者的闡釋,無疑也蘊含著他對生命和存在最為深切的思考。作為后來人,我們只能從字里行間窺見一些痕跡,在漫長而廣闊的時空里,與這位青年詩人一起獲得面對恐懼和擁抱孤獨的勇氣,在愛里汲取新的力量。

馮至曾說:“如果在中國還有不伏櫪于因襲的傳統(tǒng)與習俗之下,而是向著一個整個的‘人努力的人,那么這十封信將會與之親近,像是飲食似的化做他的血肉?!盵6]110希望后來的讀者能循著這十封精致而又貼近心靈的“襯里”,如里爾克所說,尋得自己需要的一切的道路。

注釋:

①下文簡稱《信》。

參考文獻:

[1][奧]萊內·馬利亞·里爾克,林克袁洪敏譯.穆佐書簡——里爾克晚年書信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2][聯(lián)邦德國]漢斯·埃貢·霍爾特胡森,魏育青譯.里爾克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3][奧]萊內·馬利亞·里爾克,馮至譯.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李華秀.堅摯的生命體驗——論里爾克與中國現(xiàn)代詩歌[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5][奧]萊內·馬利亞·里爾克,林郁編.里爾克如是說[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

[6]陸耀東.馮至與里爾克[J].外國文學研究,2003(03).endprint

猜你喜歡
孤獨成長恐懼
與內心的恐懼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懼
被貧窮生活支配的恐懼
圈套里的個性化講述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長
煤企關注大學生員工心理成長的現(xiàn)實意義
班級管理問題與應對策略研究
優(yōu)化體育教學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研究
從《山河故人》看賈樟柯的變化與堅守
表達恐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