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凌云
摘 要: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與分析能力,教師一味地指導學生,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分析閱讀,既無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分析潛力。為此,筆者基于自身教學經(jīng)驗,認識到在開展現(xiàn)代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運用“非指導性”閱讀教學方法。本文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例,詳細分析了“非指導性”閱讀教學方法在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關鍵詞:“非指導性”閱讀方法;現(xiàn)代語文教學;應用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解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課標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美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當前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是教師重知識傳授,把一篇篇文章肢解割裂,沒有整體閱讀感受。即使有的教師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交給學生自學、討論,也不過是教師設計好的路子,牽著學生往這個方向走,最后對作品的理解也只是教師的理解,學生沒有個性體驗。長期運用這種教學模式的結(jié)果是學生只會解題不會閱讀,根本無法感受和欣賞語文的魅力,語文學習興趣下降。
我校語文課題組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在實施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嘗試著不具體指導,但也不放任自由,對閱讀的目標和閱讀方法進行提示,然后放手交給學生進行閱讀,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為了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閱讀的能力,每講授一篇新的課文時,筆者建議教師不要先做指導,而是讓學生通過進行自我閱讀、自我分析,找出新的文章中自己的不理解之處,就文章相關內(nèi)容提出若干問題(要求每位學生至少要提出兩個問題)。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自我學習對自身閱讀水平提高產(chǎn)生的影響,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相關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后期閱讀的獨立性與自主性。但是在要求學生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提問時,教師需要為學生進行適當?shù)慕忉?,保證學生在初讀文章后能夠盡可能地提出與文章內(nèi)容關系緊密的問題。如在學習《背影》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寫出課文中有疑問的問題以及自己認為該掌握的內(nèi)容。很多學生都可以寫出或簡單或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簌”怎么讀?“躊躇”是什么意思?“我”流了幾次眼淚?哪一次背影最感動你?文中的“父親”跟我們的父親相同嗎?也是這樣愛我們的嗎?“父親”爬月臺往返都很艱難,回來后為什么心里很輕松似的?
二、根據(jù)設計的閱讀目標,整合問題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通常是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回答,因此學生在初讀文章并自主提問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設計的問題千奇百怪。雖然在前期設計問題時,教師已經(jīng)為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但仍然存在著與文章內(nèi)容聯(lián)系不緊密的問題,且不同小組也有重復的問題。為了更有效地達到閱讀教學目標,教師就要整合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將學生設計好的問題板書到黑板上,然后根據(jù)閱讀目標討論、篩選、整合。由于每位學生最少提出兩個問題,因此問題較多,在篩選問題時,首先擦掉板書上內(nèi)容一致或類似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閱讀目標篩除與本篇課文教學目標無關的問題。篩選好后把問題分成易、中、難三個等級(如易的有:生字詞的讀音及解釋,能理解運用;中的有:在文章中能找出答案的或稍動腦筋就能解答的,如《背影》中“我”流了幾次眼淚;難的有:深度理解文章內(nèi)容,品析語句,總結(jié)歸納文章的主題等,如《孔乙己》一文中“隱含的敘述線索是什么”“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并抄寫在筆記本上。
三、自主閱讀,解決一般問題
根據(jù)學生初讀課文時產(chǎn)生的質(zhì)疑,教師要將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中解決疑問。教師也會根據(jù)問題的深淺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答題要求,對于差生要求自主完成容易的問題,并在幫扶對象的幫助下完成一到兩個中等難度的問題;中等生完成易、中難度的兩部分題目,并嘗試解決一兩個難度大的問題;優(yōu)等生完成全部題目。
四、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學生只有深入分析難度高的問題,才能夠在主動分析的基礎上,學習到閱讀分析技巧與方法,因此,教師應該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讓小組討論探究一些高難度、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如學習《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時,“‘國學生往往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高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這是否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對于這類題,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在小組中說出自己的見解,也可以針對小組成員的見解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討論探究中求同存異。這樣不僅有助于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小組的約束與帶領下動腦思考,深入分析文章,同時也都能夠?qū)W習到小組其他學生的分析方法,進而使學生構(gòu)建出更加完善的思考體系,保證其在后期閱讀分析時,可以利用收獲的分析方法與技巧,提升自我分析的有效性。最后,各小組派代表分享討論成果以及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在對每位學生的閱讀體驗予以肯定的同時,對偏離核心價值的理解予以引導,并重點幫助學生解決分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文章。
五、精讀課文,分享收獲、心得
學生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發(fā)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對文章的語句品析交流學習心得及收獲。在該階段,教師需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學習本篇課文的全過程;其次,學生要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概括與總結(jié);最后,學生需要表達自己的收獲。這樣有助于學生總結(jié)出學習成果,從而收獲學習成就感。同時,教師還需要做好學生分析過程的記錄工作,只有全面記錄學生對文章的分析,才能夠為后期的非指導性閱讀教學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如在教學《石縫間的生命》一課時,一個學生談道:“當我讀到‘頑強地從石縫間生長出來,扭曲地、旋轉(zhuǎn)地,每一寸樹衣上都結(jié)著傷疤一句中‘扭曲地‘旋轉(zhuǎn)地‘每一寸樹衣上都結(jié)著傷疤的語言時,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每一次的困難、磨難都有爸爸媽媽在身邊陪伴著我、鼓勵著我,讓我學會堅強,勇敢地面對困難;也讓我感受到父母對我們的愛;更讓我懂得了感恩?!绷硪晃煌瑢W又說道:“‘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艱難這一句話連用三個‘向上,動態(tài)地寫出了松柏頑強生長的狀態(tài),并且告訴我們要向松柏一樣再艱難也要向上生長,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還有一位同學說:“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懂得了當陷入困境時,要勇敢地面對,像石縫間的生命一樣,頑強、堅韌、拼搏…… ”聽著學生的分享,筆者認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欣賞已經(jīng)足夠到位,教師無需再進行指導。
在精讀、品析、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理解、談自己學習后的感悟、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疑惑等。漸漸地,學生在精讀中理解了課文,掌握了閱讀分析技巧,在品析中感悟了道理,并在閱讀與生活有效結(jié)合的基礎上將其應用于生活中,在分享中收獲了知識,提高了自身閱讀水平與能力。這樣,小組成員在集思廣益中更加全面地領悟文章內(nèi)容,在互助合作學習中養(yǎng)成了良好習慣,為自身語文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六、小結(jié)
在“非指導性”閱讀教學中,筆者打破了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每位學生都做到動口、動手、動腦,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從心底里愛上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