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蕊
(宿州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詩歌翻譯的“真”與“美”
——試比較歌德〈游子夜歌〉的中譯本
趙燕蕊
(宿州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 安徽 宿州 234000)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xué)體裁,詩歌欣賞是對一種語言和一種文化最本質(zhì)、最深刻的理解。而詩歌翻譯則是各類文體翻譯中最難的,不僅要兼顧詩歌的形式、韻律還要兼顧詩歌的意境,更要注意詩歌特有的語言結(jié)構(gòu)、感情色彩和新穎的想象。這些都是詩歌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面臨的藩籬。本文從歌德〈游子夜歌〉的六個中譯本淺議詩歌翻譯中“求真”與“求美”的原則。
游子夜歌;詩歌翻譯;“求美”;“求真”
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xué)體裁,詩歌不僅具有優(yōu)美的形式還具有深刻、豐富的語言,詩歌欣賞是對一種語言和一種文化最本質(zhì)、最深刻的理解。而詩歌翻譯則是各類文體翻譯中最難的,不僅要兼顧詩歌的形式、韻律還要兼顧詩歌的意境,更要注意詩歌特有的語言結(jié)構(gòu)、強(qiáng)烈的感情色彩和獨(dú)創(chuàng)新穎的想象。這些都是詩歌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面臨的藩籬。
縱覽中外翻譯史,對翻譯標(biāo)準(zhǔn)的探求和確立真可謂是 “百家爭鳴”,老子曾經(jīng)說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一論斷可以拿來類比詩歌翻譯的原則,翻譯原則中內(nèi)容與形式是對立的。被梁啟超稱作是“譯界第一流宗匠”的東晉翻譯佛經(jīng)的大師鳩摩羅什就主張:“對于原本,或增或削,務(wù)在達(dá)旨”這可以說是最早論述翻譯中“求美”的原則。當(dāng)代著名的翻譯家許淵沖說過:“求真?zhèn)€低標(biāo)準(zhǔn),求美是高標(biāo)準(zhǔn):真是必要條件,美是充分條件;……如果真與美能統(tǒng)一,那自然是再好沒有;如果美與真有矛盾,那不是為了真而犧牲美,就是為了美而失真。如譯的詩遠(yuǎn)不如原詩美,那犧牲美就是得不償失:如果譯得“失真”卻可以和原詩比美,那倒可以說是以得補(bǔ)失;如果所得大于所失,那就是譯詩勝過了原詩。”許淵沖教授在這里論述的就是詩歌翻譯的“求真”與“求美”的原則。下面就德國著名文學(xué)家、詩人歌德的一首小詩〈游子夜歌〉的幾個漢譯版本,淺談德語詩歌翻譯的“求美”與“求真”兩個原則。
詩歌翻譯的“求美”原則主要表現(xiàn)在再現(xiàn)原文之美、切換原文之美和超越原文之美。歌德的小詩〈游子夜歌〉被譽(yù)為最純的詩,它用近乎白描的語言,完美的形式表現(xiàn)出了寧靜而和諧的意境,把山林中靜謐的夜色描繪的令人如癡如醉。
這首詩在中國也流傳很廣,曾出現(xiàn)了很多的中譯本,比如錢春綺,郭沫若,馮至,綠原等都翻譯過它,這些譯文各有特色,各有韻味。先來看原詩:
Wandrers Nachtlied
J.W Von Goethe
über allen Gipfeln A
Ist Ruh, B
In allen Wipfeln A
Spürest du B
Kaum einen Hauch; C
Die V?glein schweigen im Walde, D
Warte nur,balde D
Ruhest du auch. C
這首詩首先從無生命的山峰,樹梢開始寫起,后又寫到有生命的小鳥和人,以山峰和樹梢之靜,來形容整個大自然的境界,最后一句話寫詩人被整個氣氛所感染,也陶醉其中,到達(dá)心靈的安寧與平靜,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這首詩最奇特的是它的內(nèi)在和外在都很統(tǒng)一,詩的音節(jié),韻律,意象都為表現(xiàn)詩的意境做了支撐。原詩的韻腳工整,前四句是abab的交替韻,后四句是cddc的韻。特別是前四句節(jié)奏鮮明,在重音的部分用了i這個音節(jié)在音色上是亮音,到了第五句有使用了個雙元音au來中和過渡,最后一句用了兩個u這個音節(jié),由此音節(jié)上由亮到暗,由高到低,從而使詩的節(jié)奏和詩的內(nèi)容達(dá)到和諧。
要翻譯這首詩,字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甚至是大白話,但是要用漢語把原詩原汁原味的感覺和意境表現(xiàn)出來卻不是這么簡單。
這首詩的中文譯本很多。
現(xiàn)在就以著名翻譯家和作家綠原及郭沫若先生的兩個譯本為例來分析一下。先來看看綠原先生的譯本:
游子夜歌 (綠原)
群峰之巔 A
一片靜穆, B
眾梢之間 A
你覺不出 B
一絲風(fēng)意; C
小鳥歇于林。 D
且稍帶,俄頃 D
君亦將安息。 C
每個譯文都有不同的特色,綠原先生的譯本主要是側(cè)重形式工整對仗以及詩的韻腳,比如第一和第三句的巔和間,第二和第四句的穆和出,都押了尾韻。他的詩主要是逐字逐句的直譯,形式和句意上和原詩幾乎沒有出入。譯詩歌能做到這個程度實在是不容易,然而可能過于重視形式,是這首詩的前五句少了點音樂性,讀起來感覺有點死板。
再來看看郭沫若先生的譯本:
浪游人夜歌(郭沫若)
一切的山之頂
沉靜,
一切的樹梢
全不見
些而風(fēng)影;
小鳥兒在林中無聲
少時頃,你快,
快也安靜。
郭沫若先生的譯法很具有詩人譯詩的氣質(zhì)。包括題目都與眾不同,翻譯成〈浪游人夜歌〉似乎有點浪漫主義的色彩。特別是對原文四五兩句的意思上的改動,意思與原詩也有出入。把原文的spürest感覺譯成漢語變?yōu)榭匆姡÷粤酥髡Zdu,這樣看起來似乎更符合漢語的表達(dá)習(xí)慣,很有新詩的意味,形式上也有對照,可讀性變強(qiáng)了。但是后兩句很有爭議,Warte nur,balde Ruhest du auch中Ruhest究竟譯成什么,郭沫若把它翻譯成安靜,雖然讀起來感覺更明快。但意境與原詩比較也不合適。綠原把它譯成安息,這里可以認(rèn)為是詩人的愿望,厭倦了世間的紛擾和繁瑣,希望得到心靈的安寧與平靜。
“真”指的是對于詩歌的原文而說的,建立詩歌原文“真”基礎(chǔ)上的美才能說是真美。說詩歌難以翻譯,就難在在“求真”基礎(chǔ)上還要“求美”,而且要美得傳神,美得自然。不然再好的翻譯也有“斧鑿之痕”也“言之無文”、“味同嚼蠟”。早在一百多年前,我國著名翻譯家嚴(yán)復(fù)就提過翻譯標(biāo)準(zhǔn)的“信、達(dá)、雅?!边@里面的“信”說的就是翻譯標(biāo)準(zhǔn)的“求真”原則。因為翻譯原則里的“求真”問題,我們可以說是“忠實”或“信”的問題。
“求真”不僅是“信”和“忠實”還包含著對“求美”原則的不滿與糾正。文學(xué)家、翻譯家魯迅就非常推崇翻譯的“求真”原則。魯迅對林紓用古文翻譯小說非常反感,他說過:“當(dāng)時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譯的外文小說,文章確實很好,但誤譯很多。我們對此感到不滿,想加以糾正,才干起來的”。瞿秋白也對魯迅的翻譯文本大加贊賞,說過:“你的譯文的確是非常忠實的,絕不欺騙讀者。”
對比〈游子夜歌〉的這六個版本的翻譯,最貼合“求真”原則的當(dāng)屬馮至和歐凡的翻譯,而對詩歌的“真”改造最大的是錢鐘書翻譯的〈漫游者的夜歌〉和梁宗岱的譯版了。先來看馮至的翻譯:游子夜歌(馮至)
群峰之巔
一片靜穆,
連樹梢上
也聽不到
一聲嘆息。
林中鳥無語
且等待,很快
你也將休息。
馮至在翻譯這首詩的時候幾乎緊貼德語原義,沒做任何改動,也沒做任何引申。比如詩歌的最后一句德語原文是:Warte nur,balde Ruhest du auch.馮至版本的翻譯是最貼合原文的。在Warte nur和balde之間德文原版中是有一個逗號的,馮至在這里把逗號加上了。上述所列六個版本的譯文中,只有郭沫若,馮至和梁宗岱三人加了標(biāo)點符號,其余三個都進(jìn)行了合并,改變了原文的格式。而最后一句你也將休息也翻譯的與原文一致,沒有改變。馮至在處理詩歌的韻律上也很有經(jīng)驗,第一句、第三句和第七句全部押an的韻,第二句和第六句押u的韻,在韻律的選擇上頗有講究。
下面則是著名文學(xué)家、作家錢鐘書翻譯的版本:
漫游者的夜歌(錢鐘書)
微風(fēng)收木末,
群動息山頭。
鳥眠靜不燥,
我亦欲歸休。
如果按照“求真”的標(biāo)準(zhǔn)進(jìn)行評價,這一版本可以說是和原版距離最大的然而又是最具特色的版本,錢鐘書的版本可以說是把自由詩翻譯成了五言絕句的韻詩。德語的詩歌很重視形式。按照形式的劃分德語詩歌包含:十四行詩、敘事詩、哀歌、頌歌和格言詩等,根據(jù)詩節(jié)可以劃分為:頌歌詩節(jié)、雙行詩節(jié)、三行詩節(jié)等。
錢鐘書的翻譯可以說是達(dá)到了化境的地步,有“神來之筆”的意蘊(yùn),錢鐘書版的翻譯重視詩歌講究意境的特點,把歌德〈游子夜歌〉這首小詩的意境完全表達(dá)了出來,但是形式上和德語詩歌差距太大,雖然漢語的五言絕句也注意了詩歌的韻律,但是和德語版詩歌的差距還是很大的。然而原詩中有代表性的意象全部在錢譯中得到再現(xiàn),如“微風(fēng)”“山頭”還有“鳥”,錢譯中對德語原詩意象改變最大的當(dāng)屬歌德原詩中的“你”的意象錢譯中變成“我”的意象。錢譯的版本之所以這么處理,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詩歌語言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差異。中國古代詩歌抒發(fā)感情的時候大都借用第一人稱“我”的形式,比如“我欲乘風(fēng)歸去”而不用“你欲乘風(fēng)歸去”等等。錢鐘書根據(jù)古代詩歌字?jǐn)?shù)和韻律的要求對原詩進(jìn)行了簡化,“木”指代所有的樹尖,“山頭”指代山峰之上,然而這里討論德語詩歌翻譯的“求真”原則并不是說只重視形式上的“求真”更有意境和意象上的“求真”,因此從這一個角度來說錢鐘書這一版本的翻譯也是成功的。這里注重的不僅是形似更是神似。
總的來說這幾個版本譯詩都很有特色,因為詩歌的翻譯本身就是極其艱難的事情。以這首小詩的翻譯為鑒,我們也學(xué)到了很多東西,那就是不但要重視細(xì)節(jié),還要重視整體。不但要重視形似更要重視神似。詩歌翻譯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不僅是“求美”還要“求真”,更是形式,內(nèi)容,韻律和意境的和諧統(tǒng)一。
[1]錢春綺譯.歌德詩集(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2]許鈞主編.翻譯思考錄[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王佐良.論詩的翻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4]謝瑩瑩.一首小詩的魅力[J].德語學(xué)習(xí),1993.
[5]咸立強(qiáng).郭沫若與歌德的《流浪者夜歌》[J].中國比較文學(xué),2009.
[6]申連云.翻譯研究的“真”“善”“美”[J].中國翻譯,2011.
[7]周領(lǐng)順.散文翻譯的“美”與“真”[J].中國翻譯,2015.
[8]譚克新.德語詩歌文體特征及其翻譯策略[J].寧波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2014.
G115
A
2095-7327(2017)-08-0177-02
趙燕蕊(1985—),女,安徽宿州人,碩士,宿州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德國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