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薈萃
最近,美國社交媒體臉書公司創(chuàng)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與特斯拉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埃隆·馬斯克激辯人工智能。后者稱人工智能為人類文明的威脅。不過,在臉書開發(fā)的聊天機器人自創(chuàng)出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后,或許扎克伯格也得同意馬斯克的觀點了。
據(jù)報道,近日臉書不得不關閉其人工智能系統(tǒng),原因是聊天機器人開始用自創(chuàng)語言對話,全然無視程序員下達的指令。 “由于情況失控”,研究人員只得終止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全部活動。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機器人其實是在用一種更復雜的方式來處理手頭任務。
臉書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認為,就像有時人們會 “抄近道”用行話對話、以便快速解決問題一樣,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會自創(chuàng)語言,做類似的事。人工智能可自創(chuàng)語言構成新威脅,因為這將使研發(fā)人員在創(chuàng)造構建人工神經網絡時遭遇更大困難。目前尚不清楚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否推翻操作人員的指令。 (見新華社8.2,文/海洋)
談到房子,人們常常一聲嘆息。我特別討厭那種 “什么都拿一套房子去比較”的思維,把房子作為度量其他價值的標準,這就是心理房奴。所謂科學家奮斗一輩子買不起一套房,是科學家出了問題嗎?奮斗出了問題嗎?當然不是,可那種將一切用 “買不買得起一套
房子”去衡量的心理房奴思維消解著科學和奮斗的意義。心理房奴思維消解著很多意義,是反智的——知識有什么用,學歷有什么用,讀書有什么用,還買不起一套房;是反奮斗的——奮斗有什么用,還不如早早買一套房;是反藝術、反文學、反詩和遠方的,因為無法兌換成房子,在房子面前缺乏價值兌換力。
前段時間跟我的學生們在課堂上討論房子問題,很多學生都說,他們身在大學,并不理解社會中人在房子面前那么瘋狂,并沒有覺得房子有那么重要。我聽了感到很欣慰,原來還是有一塊免于被房子話題干擾的凈土的,讓他們可以安心讀詩,平靜做學問,研究科學與藝術。但我知道,當他們畢業(yè)走向社會的時候,也許立刻會成為 “心理房奴”,失去這份淡定和自信,只關心房市的漲跌,每月每天把自己的收入在心理上兌換成多少平方米房子,為房喜、為房悲、為房憂、為房焦慮。(見金羊網,文/曹林)
今年21歲,來自唐山的湖北大學環(huán)境與藝術設計專業(yè)大四學生楊海北,因想念家鄉(xiāng)菜,創(chuàng)辦了全國首個高校 “共享廚房”。運行模式是,學生提前預約,帶上自己的食材,交10塊錢使用費,就能在學校提供的共享廚房親自烹飪菜肴。 (見 《新京報》)
“共享經濟”雨后春筍般發(fā)展壯大起來,然而實際效果卻不一而足, “共享雨傘” “共享衣櫥”“共享睡眠艙”等更是舉步維艱,備受質疑。究其原因,無外乎脫離實際、利益至上、管理艱難、安全衛(wèi)生易失控等。
而湖北大學學生楊海北創(chuàng)辦的“共享廚房”,雖然同樣顯得 “另類”,卻有其充分的可行性和深遠的存在意義,因而我要贊一個,支持其辦下去。
首先,市場有需求。和楊海北一樣,太多的大學生想吃家鄉(xiāng)菜或心儀的特色菜了,然而在校園食堂難以得到滿足, “共享廚房”的出現(xiàn),不正彌補了遺憾嗎?而這樣的情況,各個高校都存在,因此 “共享廚房”很有可能在更多的地方被復制。
其次,措施有保障。和“共享雨傘”“共享衣櫥”“共享睡眠艙”等面向社會不同,“共享廚房”立足于高校校園,不但得到了學校在手續(xù)、場所等方面的支持,而且在食品衛(wèi)生和安全等問題上,學校也安排后勤部門負責監(jiān)督把關,共用的油、調料等是統(tǒng)一招標采購,包括學生自己帶的菜,也會幫忙查看,以確保萬無一失。這樣的 “共享廚房”對創(chuàng)辦者及租用者來說均無后顧之憂,豈有辦不好之理?
此外,學生有鍛煉。 “共享廚房”對創(chuàng)辦者來說是帶有創(chuàng)業(yè)性質的鍛煉,對租用者來說同樣是一種鍛煉。尤其是作為租用者的大學生,如果能通過經常出入 “共享廚房”而掌握做飯的本領,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陶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