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光華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小學語文課文《苦糖》為例,深入淺出的闡述了“點面結合”教學法以及該教學法在課堂中的應用,讓學生點面結合,走進課文,享受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 “點面結合”教學法
【分類號】G623.2
新課程標準在閱讀學習中提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引導學生鉆研文本,主動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是新課程標準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點面結合”教學法。
要運用“點面結合”教學法,還應對“點”和“面有辯證的認識。所謂“面”,即是文章對人物、事件、場面的一般性記敘描寫、粗線條的勾勒,是全篇的背景材料,它體現了事物與人物性格的廣度。對“面”層次的掌握,是學生對文章內容整體的體會,是感性認識。所謂“點”,即是文章中對人物、事件、場面的重點部分的刻畫、細線條的描繪,它能顯示事件與人物性格的本質特征和典型性,反映出生活的深度,是表現主題的典型材料。對“點”層次的掌握,是學生通過細節(jié)對文章主題的領悟,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一、通過了解文章背景和充分的朗讀來把握“面”
所謂的“面”,就是文章的背景和記敘描寫。以長春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版塊《苦糖》為例。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課文的時代背景,即計劃經濟下人民貧苦的生活。這個背景就是一個“面”,有必要讓學生明確。接下來能否把握“面”,能否抓住文章的記敘描寫,有感情的朗讀是關鍵。在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自主閱讀,充分接觸課文文本,然后圍繞自主閱讀中感興趣的話題和不懂的問題,展開班級或小組學習討論,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或討論問題的良好情境,教師要按照本課文探究的作者、成書經過、時代背景、主要內容、主要人物、結構特點、藝術特色等重點問題,善于在學生討論中啟發(fā)和引導。
翻開小學語文教材,無論是低年段還是中、高年段,所有的課文設計意圖都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筆者認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去感悟作者的記敘描寫,實現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同時朗讀后要設計:“讀了課文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這種感受就是整體地把握課文的“面”。例如《苦糖》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自讀后說出讀文感受。當然,學生理解能力不同,感受有深有淺,這時教師適當引導歸納并點撥“編者很孝順,每次回家包里總帶些白糖給母親,但自己從那以后卻很少再吃白糖,因為甜甜的白糖里有他一生無法彌補的自責和愧疚”。這樣通過面的掌握,學生朗讀并把握了這篇文章的大意并且有了自己初步的讀后感受,實現了感性認識。同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學生閱讀中難點,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喚起他們的生活記憶儲備,幫助學生提煉生活經驗來解讀課文,變“無意識”的生活積累為“有意識”的生活經驗積累,從而將課文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使得學生在認知了課文所描述的時代背景及主要人物特點等后更好的理解課文。
二、在品讀細節(jié)中尋找“點”,實現情感升華。
所謂的“點”,就是文章中對人物、事件等重點部分的刻畫,能否抓住重點,品讀細節(jié)是關鍵。閱讀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更多的應該關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課文中有些內容只是給文章起一個過渡作用,內容淺顯易懂,不需要多做講解。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分清主次,抓住文章的重點,讓學生說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又如《苦糖》中一細節(jié)“父親說這么好的東西過端午節(jié)再吃。母親就把糖裝進一個黑罐子里,用一根粗麻繩拴著掛在屋梁上”。此細節(jié)正與教師的背景介紹相契合,體現出當時能吃到白糖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為后文寫作者每次回家總帶白糖和自己再不吃白糖做了鋪墊。另一細節(jié)“端午節(jié)到了,罐子被母親從屋梁上拿了下來,我等著挨頓飽打??赡赣H只是抱著空罐子發(fā)呆,連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前一句寫我做了錯事那種提心吊膽的害怕,后一句寫出了母親的慈祥、無奈、傷心,更多的是自責,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孩子,或者是母親想到孩子去屋梁上取糖吃時危險的舉動感到后怕……此時對作品的情感升華達到高潮。對“我發(fā)誓和再也不吃白糖”老師適時點撥:“從這里我們發(fā)現作者是一位孝順又懂得感恩的人”。讀出了這些便完成了編者寫文的目的,帶給所有讀者無限的正能量,回到了文本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所以,通過對“點”的品讀,實現了情感的升華,從而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與文章、編者達到共鳴。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點面結合”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學生走進教材,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自覺地由“面”的認識到“點”的理解,達到點面結合,使學生在以后的讀書學習中,自覺地去體會、感悟、享受,真正做到文本與人文的統(tǒng)一,達到從總體認識到局部認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從而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友開.點面結合抓住細節(jié)[J].快樂作文(高年級版), 2015年第1期:24-24
[2] 龔福敏.談語文教學中“點”與“面”的關系[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S2期:211-213
[3] 葉蓮紅.閱讀教學中的“點面結合”[J]. 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5年第6期:20-20
[4] 鮑亞民.點面結合,和諧自然[J]. 閱讀與作文:高中版,2014年第9期: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