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蝶宜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即生活。”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教育和生活是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兩者是不能分割的。品德課程根植于生活,“生活”是品德課的基礎,“回歸生活”是品德教育的靈魂,是新課程的生成點,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因此,從“生活”這條主線出發(fā),讓品德課堂回歸生活,構建生活化課堂,讓學生在深刻的生活體驗中激起真正的思考,這就成為提高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品德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策略
品德是個人發(fā)展的基礎,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作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的主陣地,品德課堂既沒有語文的字詞牽絆,也沒有數(shù)學定理公式的約束,它的目的在于通過有效的課堂促使兒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那么,兒童品德來自于哪里,又該回歸于何處呢?新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痹凇盎貧w生活,關注兒童現(xiàn)實生活”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構建生活化的課堂也就成為提高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品德課堂教學應源于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
品德課乃是一門眷顧生命成長的課程,應該涌動生命的靈性,帶給學生真實、豐富的體驗??墒?,我們以往的品德教學往往只局限于書本,學生被教師領著行,教師被書本牽著走,品德課堂根本沒有與鮮活、豐富的生活相聯(lián)系,導致失去了生活實踐的情境,顯得蒼白無力。
如:在上一年級《好玩的冬天》這一課前,筆者設計了精彩的課堂,制作了精美的課件,以為肯定能上出一節(jié)精彩的課。可是,事與愿違。課堂上老師講得激情澎湃,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完全感受不到冬天下雪的快樂。為什么課堂的設想與實施會如此大相徑庭呢?課后,筆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們這里是南方地區(qū),班上有一半學生是完全在南方長大的,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下雪,雖然有部分學生來自外省,但也并非所有北方孩子都經(jīng)歷過下雪,而更為關鍵的是,班上所有孩子此刻正被南方地區(qū)的冬天所包圍著,這里的冬天才是他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筆者一味地按照課本去引導學生感悟下雪的冬天是多美妙,可是學生沒經(jīng)歷過又如何去體驗呢?經(jīng)過再三思考,筆者決定將課本、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課堂三者融合起來,對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然后在另一個班進行二次教學。這次筆者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讓學生說說自己經(jīng)歷過怎樣的冬天,怎樣的冬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再引導學生體會無論是下雪的冬天還是溫暖的冬天,都有各自的特點,都能給大家?guī)砜鞓?!這一次,學生都能圍繞自己的經(jīng)歷暢所欲言,道出了自己的真實體會,激發(fā)了熱愛冬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也能達成,真正起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要依據(jù)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從而確定教育的主題。鐵一般的事實也告訴我們,那些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真實可靠的事例,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探討的欲望,從而達到期望的教學目標。因此,品德課堂教學只有源于兒童的生活,才能煥發(fā)出無限的生命力,才能使有效課堂成為可能。
二、品德課堂教學應貼近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币虼耍返陆虒W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促進兒童的發(fā)展。教學上應該更關注學生,讓他們通過一個個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主題活動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在活動中,學生們親身實踐與體會、獨立觀察與思考、合作探究與再實踐,發(fā)展了各種能力,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和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和研究社會。
例如:在《友愛殘疾人》教學活動中,筆者把殘疾人日常生活里的一些活動引進課堂,通過創(chuàng)設“盲人走路”“單手穿衣”等模擬活動,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親身體會殘疾人生活的艱苦,引起學生的獨立思考,并且讓學生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諸多不便,一些對我們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殘疾人卻要付出很多努力、克服許多困難才能夠做到,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殘疾人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喚起了學生對殘疾人的關注與敬佩之情。
模擬實踐活動是實施有效品德課堂的重要手段,它強化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兩者的關系,使得課堂更加貼近生活。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動力,同時使得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了社會,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實踐、理解和感悟中獲取經(jīng)驗,接受洗禮,逐步提高自身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參與社會的能力。
三、品德課堂教學應回歸到兒童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币还?jié)課的結束并不是教學的結束,而只是一個短暫的停頓,是學生走向新征程的起點。品德課堂只是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的一塊翹板,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更為重要。如果對兒童的教育僅僅局限于課堂,教育隨著課堂的結束而結束的話,那么,不管品德課上得有多精彩,教學的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的。我們應當讓品德課走出校園,走進家庭,走進社會,去觀察、聆聽、體會周圍的一切。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讓學生積極地將在品德課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學生對社會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認識之后,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有針對性,才能促進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
交通安全事故是威脅中小學生人身安全的一大殺手,如何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讓學生正確認識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知法守法,這是筆者在執(zhí)教《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這一主題課時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為了通過這節(jié)品德課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課前筆者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要求學生與家長一起到街道上觀察與體驗。課堂上,通過觀看安全教育視頻,讓學生體驗到怎樣才算安全過馬路;通過模擬當“小交警”活動,讓學生識別紅綠燈的作用,過馬路時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過”……如果這節(jié)課就只按書本內容進行說教,那么坐在教室里的學生又怎能真切地感受到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呢?如果對學生進行了40分鐘的教育后就簡單畫上句號,那這節(jié)課的意義又何在呢?所以筆者通過讓學生“識別交通標志”、“學做小交警”、課后實踐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生活”這一大熔爐中獲得了深刻體驗,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落實了行為,讓學生以自己的行為去影響身邊的人。這節(jié)課以學生生活為切入點,同時延伸到學生生活中去,對學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樣的課堂呈現(xiàn)的教學效果是有效的,而且是長效的。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chuàng)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钡拇_,40分鐘的教學內容畢竟是有限的,要實現(xiàn)有效課堂,必須把課堂拓寬到社會層面上去。我們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社會,在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那樣學生對生活、對社會才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才會有更準確的把握和行動,那樣才能真正散發(fā)出課堂有效教育的魅力。
沒有高效的課堂,就沒有生命的活力!“品德課是一門基于情境、基于生活的課程”,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在教學上,要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主線,以兒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教學內容,以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多種活動為載體,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只有真正做到讓品德課堂從兒童的生活中來,又回到兒童的生活中去,才能讓兒童在真實具體的生活中明白道理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內化為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品德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持久,那樣品德課堂才能散發(fā)出迷人的馨香。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