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文
摘 要:蕭紅的《呼蘭河傳》扎根于富有生命力的日常生活,書寫著平凡的世俗世相,將最瑣碎的日常轉換成一幅生動鮮活的浮世繪。對呼蘭的書寫和描繪,包含著蕭紅的敘事野心,包含了她對鄉(xiāng)土大地的懷戀,更包含了她對邊地民生的理解和思考。呼蘭城里令人窒息嘆惋的生命之痛體現出的獨特生死觀,東北地域文化下的民俗儀式所承載的象征意義以及邊緣敘事下的意義指向構建出獨特的呼蘭世界。
關鍵詞:蕭紅 《呼蘭河傳》 民生思考 敘事指向
一、引言
《呼蘭河傳》中沒有緊湊跌宕的情節(jié)和激烈對立的矛盾沖突,蕭紅以一種悠然、冷靜的筆調,開始了她關于呼蘭故事的敘述。作品每個章節(jié)似乎都是獨立的,但是沒有散亂的感覺,這體現了散文化的特征。在這個由小故事層層嵌套的大故事里,蕭紅用一種幾乎抽離的身份和視角去回憶自己心靈的原鄉(xiāng),成為呼蘭城里的一個“看客”。面對僵化重復的生活本相,她吝惜于自己的筆墨去同情,而是直白地將圖景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引發(fā)對民族、民生的關懷和對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反思。
二、日常生活的升騰力量
呼蘭是蕭紅生命的原型,寫《呼蘭河傳》時的蕭紅已經經歷了生命中的各種困局,顛沛流離到香港,瀕臨生命的末端。在短暫卻璀璨的生命里,她曾經流連在很多地方,但是那些地方都不是她靈魂的棲息地,唯有呼蘭是她記憶的原型,是她夢里的原鄉(xiāng)。所以,《呼蘭河傳》的寫作就像一個落拓游子在午夜夢回時的囈語,有著流動的思緒和“意識流”式的撲朔。
可以說,蕭紅的《呼蘭河傳》立足于呼蘭城瑣碎的日常生活,卻沒有被日常生活的庸常所湮沒,相反,扎實牢靠的現實基礎,使得小說獲得了強大的升騰力量。借助這樣的力量,蕭紅編織出一個個看似零碎卻動人的故事。
大泥坑,炕,水缸,井,村子,鄉(xiāng)鎮(zhèn),十字街,東二道街,賣豆腐的人,賣饅頭的老頭……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圖景,構成了不加粉飾的人間。小河,動物,花草,火燒云,月亮……這些自然景觀是演出故事廣闊而博大的舞臺空間。
一個平凡的大泥坑,是呼蘭城里的談資,它曾經造成了物質上的損失,卻從來沒有人想著去填平。大泥坑代表著一種傳統(tǒng)頑固的慣性機制,同時,也是一個絕妙的隱喻,由大泥坑為中心所牽扯出的荒誕、軟弱、自欺欺人,道出了呼蘭城里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和如死水般沒有波瀾的生活軌跡??梢哉f,呼蘭人已經喪失了生命力,陳舊迂腐的文化觀念已經使他們形成了懶惰、麻木的生活態(tài)度。
河作為小說中一個重要的意象也值得我們注意。在小說里,河充當了一種重要的介質,就像傳說中的忘川一樣,是連接人間和冥府的通道。這種獨特的通道成為人類生死和自然、心靈和天地的溝通橋梁,體現了最樸素傳統(tǒng)的天人觀念,也與蕭紅所描繪的東北文化相契合。小說沒有明確的關鍵人物,磨倌馮歪嘴子應該算是唯一一個有生命力的人物。在老婆死后,即使人們都用絕望的眼光看他,他卻沒有絕望。他頑強地照常生活,照顧他的孩子。這是一種難得的磅礴的生命力,即使這種生命的頑強是原始的,但是無疑也是光輝的。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平凡的人和事物成為故事的主體,盡情展現著瑣碎生活中凝聚的恩怨情仇與喜怒悲歡,同時也反映著最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
三、直接深刻的生命之痛
對生命的關注,是眾多文學作品的母題。當我們的目光定格在呼蘭這座裹挾著悲歡的城池時,我們會真切地感受到生命所傳遞出來的溫度和痛楚。個體生命所經歷的苦難,讓我們瞬間意識到世間的殘酷。對于個體生命的關注和書寫,蕭紅是直接的,而蕭紅筆下的生命之痛之所以能夠灼傷我們的神經,就在于她的直接,她不會像張愛玲那樣曲折地講一個個華袍爬上虱子的故事,她會干脆地說:“沒有什么了。”這種直接,源于她生命的原型。出身殷實之家的蕭紅,是一個“賈寶玉”式的人,她看盡了家里家外,繁華與荒涼,富戶和貧農的命運和處境。這也是她能夠連接底層人生存世界的通道。從講故事的角度來看,蕭紅不是一個溫和的敘述者。她的語言淺顯簡練,干脆直白,卻切中肯綮,于不動聲色中冷峻反諷,于嬉笑戲謔中直面人生。在生與死、悲涼與殘酷的現實下,那種不過如是的冷靜,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寂滅,反倒更讓人看清那些沒什么稀奇的事情、那些習以為常的態(tài)度,背后蘊藏著痛苦的深潭。
“生了就順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薄袄?,老了也沒有什么關系,眼花了,就看不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薄八懒丝抟粓觯窳酥?,活著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著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眥1}這些在呼蘭已經成為一種僵化的日常,對于生死,人們似乎都是麻木的,沒有人關注死亡的背后,有的只是一個個聽說誰家死人了,去看熱鬧的“看客”。這種表面上看似平靜的生活中隱藏了令人訝異的殘酷和冷漠。對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命運的描寫就是對這種從安靜到麻木再到殘酷的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心痛萬分的展示。另外,蕭紅在《呼蘭河傳》中表達了一種很獨特的生死觀,即在描述生的時候談及死,頗有種向死而生的意味。如在敘述七月十五放河燈的同時,蕭紅還提到在這一夜出生的孩子大多是鬼托生的,命運不好的事。蕭紅的高明在于,她為自己選擇了一個兼于死生二者,卻也高于二者的角度,去敘述生命之痛,給予生死一種自然輪回的意味,甚至讓生死的意義消解,讓死亡的恐懼被稀釋。
四、民俗儀式的象征
文學寫作離不開特定的文化背景,而背景總以或顯或隱的方式融入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并構成作品的底色?!逗籼m河傳》用了很多篇幅去寫放河燈,逛廟會,搭棚子唱戲等民俗儀式,從某種角度說,這些民俗儀式的存在是漂泊的人對自己存在和來源的解釋和紀念。
這些民俗儀式并不都是為人做的,很大一部分是為鬼做的。如七月十五放河燈給鬼,四月十八燒香磕頭祭鬼等。扎彩鋪子里那些給死人扎的物件,和那些扎這些物件的遭受了苦難命運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行為體現出人們對死人是那么重視和慷慨,而對活人的生命卻是漠視的。這不能不讓人感到心痛,不關注現世的生存狀態(tài)卻把希望寄托于鬼神的護佑。蕭紅并沒有直接地表達她的看法,她只是用冷靜的筆觸忠實地敘述。作為接受了新思想的一代,蕭紅對故鄉(xiāng)的閉塞和落后所帶來的傷害是痛心的,但是同時她對那片土地上的文化根基有著深厚的感情。她是矛盾的、糾結的。她希望故鄉(xiāng)走出愚昧和麻木,但是她不敢確定自己所接受的新的價值觀一定就能解決故鄉(xiāng)的困局,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美好卻不一定是身臨其境的人所能夠承受的?!拔幕灰暈橐粋€符號、意義和價值體系,而儀式則是這個文化體系的象征?!眥2}比如盂蘭盆節(jié)放河燈,是為了照亮水中鬼魂黯淡的心靈,將他們渡到極樂世界。放過燈,和尚為鬼魂念經,助他們往生。這些行為是給生命所遭受的苦難帶來一種象征性的消融,同時也給小說涂抹上了一層溫暖的釉質。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這些粗獷的原始的民俗儀式已經漸漸遠離我們的生活。在我們摒棄封建糟粕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tǒng)的故土在衰落。在如今的時代,這些失落的文明是否應當被重新召喚回我們的視野更值得我們深思。
五、邊緣敘事的指向
黑龍江地處關外,那里的人大多是通過“闖關東”移民到這里的。流離冒險的生活賦予他們勇氣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豁達,由此形成的文化天然地具有一種粗獷豪邁的邊疆氣質?!逗籼m河傳》里蕭紅家的租客,開粉房和養(yǎng)豬的幾戶人家,常常唱五更天和秦腔,由此緬懷他們的故土。他們遠道而來,住在漏水的房子里,卻樂天安命。
《呼蘭河傳》采用一種類似兒童的敘事視角,回憶了在呼蘭城的童年生活。然而,盡管蕭紅敘述的內容是童年的所見所聞,卻會不自覺地流露出成年人的思維。她不止于寫對童年的美好懷戀,更多的是將筆觸伸向童年時候身邊的人。作為故事里的敘述者,以一種看破卻不說破的智慧,冷眼觀察著紅塵中的小城。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地處邊緣的東北,故事書寫的人,是社會最底層最邊緣的人群。他們在封建文化的壓制下,被同化成一種恣睢麻木的存在。盡管《呼蘭河傳》反映的是呼蘭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但是它指向的無疑是整個中國社會。
從魯迅的《故鄉(xiāng)》,到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再到廢名的黃梅故鄉(xiāng),甚至鄉(xiāng)土小說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書寫的都是故鄉(xiāng)邊地的鄉(xiāng)土主題,而作家的這種關懷和思考最終是指向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
六、結語
蕭紅以日常生活為母版,從庸常中升騰出巨大的能量,以深刻的生死觀念折射出苦難下的國民精神狀態(tài),更以民俗儀式為載體思索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祛魅和重塑。她的敘事指向的是整個中國大地的國民,她冷靜的語調也是一個時代的響亮踵音。蕭紅的民生思考、文化反思屬于那個時代,在原始的粗獷之美式微的當下,也是一種召喚和回歸。
{1} 林賢治:《蕭紅十年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73—674頁。
{2}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32頁。
參考文獻:
[1] 林賢治.蕭紅十年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3] 丁言昭.蕭紅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