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舜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站)
貢嘎山下的臘肉燉雞
文│代舜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站)
貢嘎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康定、九龍三縣境內(nèi),并與雅安市的石棉縣草科鄉(xiāng)接壤,貢嘎主峰海拔7556米,有“蜀山之王”的美譽。貢嘎主峰周圍林立著145座海拔五六千米的冰峰,形成了群峰簇擁、雪山相接的宏偉景象。以貢嘎山為中心,由海螺溝、木格錯、五須海、貢嘎南坡等景區(qū)組成的旅游環(huán)線,面積1萬平方千米,是國際上享有盛名的高山探險和登山圣地,這里以漢族、藏族、彝族居多,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旅游開發(fā)讓這里的地方飲食文化得到了發(fā)掘,“臘肉燉雞”就是一道地道的本土名菜,很受消費者青睞。說起這道菜,還有些傳說。有人說這道菜是在很久以前,一對老夫妻家里來了遠客,因時值近冬,家中貯藏的臘肉只剩一刀(約半斤左右),不夠吃,老婆子正發(fā)愁不知這飯怎么煮!老漢過來隨便一說:“把那只半大(約1~1.5千克)的公雞宰了,和著臘肉燉,將就。”老婆子按照老漢說的去做,沒想到這道菜,雞肉里滲透著臘肉味,臘肉面上漿附著雞肉味,而且臘肉不油膩,也增加了雞肉的油水,被客人吃得干干凈凈,一口湯都沒剩。這菜也就很快傳開了,但在過去經(jīng)濟困難的日子里,這道菜也算是奢侈品。后來也有人說,這是某家家里有人坐月子,坐月子的嫌燉的雞沒油水,要求家里切有膘的臘豬肉混在一起燉。不管哪種說法是真的,都證明這道菜的確很受當?shù)厝讼矚g。
臘肉是貢嘎山下的土特產(chǎn),以“磨西臘肉”最出名;雞是當?shù)剞r(nóng)戶散養(yǎng)的,以“石棉草科雞”最好。
臘肉以當?shù)剞r(nóng)民飼養(yǎng)的豬為原料,育肥期間不用任何添加劑和配合飼料,以玉米為精料,配以青綠草料,8~10個月出欄。綠色無污染的豬肉經(jīng)過腌制,并以當?shù)匾环N“香葉”樹的枝丫煙熏8~24小時后晾干,制作出的臘肉肥而不膩,并且香味撲鼻,口感非常好。
石棉草科雞,體格碩大,肉質(zhì)鮮美,是肉、蛋、藥兼用的四川省優(yōu)良地方品種,因原產(chǎn)于石棉縣草科藏族鄉(xiāng)而得名。該雞頭部清秀較短,耳呈圓形,紅色;冠多為紅色單冠,6~9個冠齒。喙直而短、粗,多為黑色。肉髯鮮紅色呈三角形;頸長而靈活,皮膚肉色,部分為黑色。脛多數(shù)為灰黑色,少數(shù)為全黑。公雞體大雄壯,冠大直立,羽毛多為黑色,梳羽、蓑羽多為紅色,少數(shù)為黃色鑲邊黑羽。2001年8月,四川省農(nóng)科院中心實驗室采用日立835.50型高速氨基酸分析儀,將草科雞和市場銷售的普通肉雞所含的氨基酸、粗蛋白質(zhì)、粗脂肪、脂肪酸和礦物質(zhì)元素等主要營養(yǎng)成分,分生、熟雞肉進行了對比檢測與測試。結(jié)果表明:草科雞屬高蛋白質(zhì)、低脂肪食品,氨基酸含量豐富,滋補性強;與市場銷售的普通肉雞相比,其蛋白質(zhì)高2.8%,脂肪低5%,賴氨酸高11.7%,蛋氨酸高9.6%。 6月齡公雞活重3280克,母雞均重2730克;成年公雞體重3.7~6.0千克,母雞體重3.1~4.2千克。年產(chǎn)蛋量158枚(95~182枚)。適宜在氣溫-5℃~35.5℃,晝夜溫差較大,相對濕度較小的中、高山地區(qū)飼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