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林全
摘 要: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畫家、書法家、翻譯家,也是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散文家。作為一名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豐子愷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他的散文所蘊含的“仁者愛人”、“心憂天下”的情懷,正是他身上儒家思想文化的自然流露。
關(guān)鍵詞:豐子愷散文 儒家思想 仁者愛人 心憂天下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作觀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KY0685
對于豐子愷散文思想內(nèi)涵的研究,大多的研究者把目光注視在佛家文化上。誠然,因為深受他的恩師李叔同,即弘一法師的影響,當我們在仔細閱讀豐子愷散文的時候,的確會非常輕易被其濃厚的佛家意蘊所吸引,也會輕易感受到他對于佛家義理的精辟理解,更感動于他用一生的時間去踐行佛家思想的虔誠無悔。如果我們僅僅停留于對其散文中的佛家文化的研究,那么在筆者看來并沒有能夠真正理解豐子愷的散文,至少是不夠全面的。作為一位在傳統(tǒng)書香之家成長,深受傳統(tǒng)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儒家文化對于豐子愷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同樣是非常深遠的,尤其是儒家所倡導的“仁者愛人”、“心憂天下”的感時憂國精神,更是在豐子愷散文中不斷進行闡釋。
一、豐子愷儒家思想來源
溫儒敏說過:“五四一代新文學作者大都是新舊文明過渡期的‘中間物他們的個人素養(yǎng)雖各有不同,但又都共同地與傳統(tǒng)文化保持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不管他們理性上是否反傳統(tǒng),逐新潮,在深層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上都往往是不自覺地傾向傳統(tǒng)的”[1]42。儒家思想文化,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統(tǒng),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者愛人,心憂天下等成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
一個偉大的作家必定是時代社會的執(zhí)著的思考者,他們的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代表了整個社會的思想的高度和深度。每一個作家,尤其是偉大作家,他們的思想都不會是空穴來風,天然而成,必然是在社會外在因素和本人自身的努力思考而來的,也就是說他們思想的形成是內(nèi)外結(jié)合影響的一個結(jié)果。文學是思想的藝術(shù)化的表達,因此對于作家們來說,寫作既是情感表達的需要,也是思想傳播表達的需要。豐子愷是一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其身上有濃厚的儒家思想意味,他的一生,始終是以儒家思想來指引自己的人生之路,積極入世進取,在充滿動蕩,多苦多難的20世紀的中國大地之上,以自己的努力,在音樂、美術(shù)、教育、文學等領域中,做出了讓世人景仰和欽佩的成就。今天,當我們透過層層的歷史塵埃,追根溯源,我們會發(fā)現(xiàn),豐子愷身上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樣是一個內(nèi)外影響結(jié)合而成的結(jié)果。
豐子愷父親豐鐄,一個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一心想通過考取功名,意想登廟堂之高,然而社會歷史命運像是要跟他開玩笑一般,當他千辛萬苦考上舉人,卻因守孝不能馬上出仕,守孝期滿,卻廢除了科舉制度,一切作廢,他也心灰意冷。老來得子,豐子愷的出生,讓他欣喜若狂,視若明珠,在豐子愷小小年紀之時,他便開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希望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想,能夠在自己的兒子的身上得以實現(xiàn)。豐子愷自己也聰明伶俐,記憶驚人,一點就通,誦讀并熟悉種種儒家經(jīng)典,這個時候儒家思想已經(jīng)開始在他身上慢慢生根發(fā)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鄉(xiāng)間私塾的教育已經(jīng)不能滿足豐子愷對于知識的渴望,在家人的支持之下,他離開家,在更加廣闊的天地之中接受更多的知識文化雨露的洗禮。
豐子愷是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讀書的時候,在當時給他上課的李叔同的引見之下,認識馬一浮先生,隨著接觸的加深,深深敬仰馬一浮先生的學識和人品,豐子愷也把馬一浮當成了自己精神上的導師。此外,像李叔同、夏丏尊等亦師亦友的國學大師,也深深影響到豐子愷的思想,這對于他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乃至于寫作觀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人的行動總是離不開頭腦當中的思想意識,人的每一個行動,即使是再小的行為舉動,他都是本身思想意識的外露。從豐子愷藝術(shù)的一生、積極奮斗的一生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身上明顯受到儒家積極入世,仁者愛人,關(guān)懷人世間的種種情態(tài),以及以天下為己任擔當思想的影響,并用藝術(shù)之筆,創(chuàng)作不勝枚舉的散文佳作??梢哉f,豐子愷很多的散文作品是他儒家思想的有字文章,行走在大地的印記是他踐行儒家思想的無字之書。
二、豐子愷散文中的儒家思想內(nèi)容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shù),語言又是思想的載體,也就是說,文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作者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內(nèi)心思想文化,情感體驗的藝術(shù)結(jié)晶?!耙粋€作家的文化構(gòu)成,必然決定著他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從而也影響著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實踐表明:一個作家的文化構(gòu)成愈豐富和復雜,他的審美的層次和趣味也便愈深刻和多樣”[2]160。
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造堅持踐行文學為人生的藝術(shù)觀,以藝術(shù)感染大眾,啟蒙大眾,把藝術(shù)的眼光始終注視在蕓蕓眾生之中,以新“人”的眼光,以平民的視角關(guān)注普通人民的喜怒哀樂。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因為當時中國正面臨著日本的侵略,整個中華民族都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甚至有亡國滅種危險,豐子愷本人也因為戰(zhàn)爭的迫害帶領全家老少四處流亡,輾轉(zhuǎn)于祖國的溝壑之間,其筆下的作品里儒家思想中仁者愛人、心憂天下的情懷就顯得更加明顯了。
(一)仁者愛人
孟子在《仁者愛人》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泵献釉谶@里所說的“仁者愛人”,也是一種重視“生”的體現(xiàn),是對眾生生命平等地仁愛,用一顆仁愛之心去關(guān)懷生命,保護生命。生命是何其的寶貴,不容傷害,尊嚴是何其的珍貴,不容踐踏,呵護每一個人的生命,尊重每一個的尊嚴,這是一個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儒家文化是非常注重對于生命的呵護的,因為“活著”意味著希望,這是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基礎。
近現(xiàn)代的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華民族開始一步步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落后意味著挨打,西方列強利用船堅炮利,一步步瓜分中國,古老的中國,像是一頭任人宰割的羔羊,無力反抗。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也在瘋狂欺壓中國,在中國大地之上,橫行霸道,犯下了無數(shù)滔天罪行,七七事變之后,更加變本加厲,對中國進行全面侵略,整個中國哀鴻遍野,長城內(nèi)外,民不聊生。無數(shù)的中國人民只能背井離鄉(xiāng),往暫時安全的大后方逃離。1937年到1945年八年間,豐子愷帶領全家,顛沛流離,攜全家輾轉(zhuǎn)于溝壑之間,他以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看到了一幅幅人間慘相,人性的悲劇。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而反抗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總是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堅強不屈的反抗。對于豐子愷而言,這個時候的創(chuàng)作是多種形式的,有漫畫,有音樂,有教育形式等,他以他自己的方式,發(fā)揮著自己的才能,進行著決絕的抗爭。他把他的親身經(jīng)歷,所見所聞,通過藝術(shù)的轉(zhuǎn)化,用真誠的筆,為受苦受難的蒼生吶喊,無情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無恥的行徑,寫下了一篇篇充滿戰(zhàn)斗精神而又充滿“仁者”關(guān)懷的散文?!拔译m老弱,但只要不轉(zhuǎn)乎溝壑,還可以憑五寸不爛之筆來對抗暴敵。我的前途尚有希望,我決不為房屋被焚而傷心,不但如此,房屋被焚,在我反覺輕快,此猶破釜沉舟,斷絕后路,才能一心向前,勇猛精進”[3]52。這是豐子愷在《還我緣緣堂》中寫下的反抗之聲,也是一種不顧一切,奮勇向前的愛國精神,是他憂國憂民的儒家“仁者愛人”情懷最直接體現(xiàn)。endprint
仁者愛人,因為在儒家看來,世間之人都應該是平等生存在這個世界之上的人人生來平等。因此,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豐子愷,當他看到世間一幕幕不平等的“不調(diào)和之相”的時候,他總是通過自己手中的妙筆進行揭露,進行批判。比如《肉腿》《榮辱》《兩場鬧》等都有非常細致的描寫。其中在散文《榮辱》中表現(xiàn)得是非常明顯的。豐子愷用漫畫的筆調(diào),寫了“我”為了去取回遺忘在里湖的一個小茶店的一冊速寫簿,坐在車上,一開始被別人誤認是自己的長官而備受“尊敬”,后來發(fā)現(xiàn)不是長官后,被人辱罵的經(jīng)歷。在《榮辱》中,通過豐子愷看似輕松愉悅,實則暗藏怒火的筆調(diào)讓讀者看到了這些官吏們向上阿諛奉承,奴性十足,向下則一副囂張跋扈,作威作福之態(tài),從而一方面同情于普通老百姓的悲苦生活,另一方面更在無情批判了這些為官不為,只懂得欺下媚上的國民黨官吏們,意在揭示國民黨腐敗的統(tǒng)治。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很多時候是通過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來體現(xiàn)的,一個作家,對于人民生活了解程度,以及對于人民的態(tài)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寫作的高度。在豐子愷的散文中,我們看到了他始終以仁者愛人的精神,同情人民的苦難悲慘生活,也以此作為窗口,批判著那些世間所有的不平之相。文如其人,文學即人學,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豐子愷的散文,也同樣可以讀懂他的心,以文觀人,知人論世,這也許就是文學的力量吧。
(二)心憂天下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不是說詩人已經(jīng)宛如驚弓之鳥般惶恐不安,而是詩人以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感時憂國,為天下的前途命運而擔憂,為天下黎民百姓而發(fā)愁。縱觀我們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文人,總有一顆為國擔憂,愛國之心,即使身處“位卑”也不曾忘了憂國,即使是處江湖之遠,也不會忘了憂其君。近現(xiàn)代的知識分子,也是這樣的,雖然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強烈的抨擊,要對一切文化進行價值重估,要整理國故,再造新的文明,然而他們身上同樣離不開傳統(tǒng)思想對于他們的影響,尤其是千百年作為正統(tǒng)文化的儒家思想文化,更是根深蒂固地影響了他們的行為準則。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誠然,傳統(tǒng)的文化有許多糟粕,有許多需要擯棄的地方,但是其中很大部分是值得我們?nèi)ケA舨l(fā)揚光大的,比如愛國精神,積極進取的擔當意識等。我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要一分為二看待,不能全部一棍子打死,全部拋棄,以免就像我們在倒掉洗腳水的時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在這里,儒家所強調(diào)的愛國熱情,心憂天下的精神就應該永遠地保留下去。
豐子愷是一個知識分子,沒有參軍的經(jīng)歷,不能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是從自己的優(yōu)勢方面來為國分憂,為民族的未來出謀劃策,這無疑也是一種儒家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歷史是由千千萬萬普通人民來創(chuàng)造的,人民的文化素養(yǎng),精神底蘊狀況是直接關(guān)乎到民族的未來的,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生死攸關(guān)的大問題。因此,關(guān)注普通人民的實際生活狀態(tài),精神素養(yǎng),文化底蘊也是作家作為社會的良心,文化思考者經(jīng)常關(guān)注的問題。因為文學歸根結(jié)底是人的文學,人又是整個社會最小的細胞,透過這一個個小小的“細胞”也是可以看清楚社會整體的。豐子愷雖然作為一名佛家中人,在家居士,但是他沒有逃離于這個紛繁的人世間,而是始終關(guān)注著社會平凡人們的日常生活,注視著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對于一些他認為的“不調(diào)和之相”,他會毫不客氣地指出來和批判,以此來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正視存在的弊端和問題,完善自身素質(zhì)。在豐子愷看來,如果對于社會的弊端不進行改正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國家的滅亡。
在《吃瓜子》整篇散文,洋溢著亦諧亦莊的幽默而又帶點夸張的筆調(diào),豐子愷又像是在作畫,在用一支畫筆,通過對比映襯,入木三分地描摹出國人足以讓外國人驚嘆不已的吃瓜子的神奇技巧“表演”。在文中說道,在中國,甚至連“我”這樣笨拙的人,對于吃瓜子都可以在外國人面前稱為老師,更別說那無數(shù)的咬瓜子的圣手們,“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靈敏的機器,不絕地塞進瓜子去,不絕地‘格,‘呸,‘格,‘呸……全部費力,可以永不罷休”[4]142-143。而這些都是中國少爺們,尤其是中國小姐,太太們的拿手戲。就這樣,作者用優(yōu)雅的恰到好處的比喻和諷刺,幽默地說明國人是無愧于吃瓜子博士稱號的。然而,筆鋒一轉(zhuǎn):“中國人在‘格,‘呸,‘格,‘呸的聲音中消磨去的時間,每年統(tǒng)計起來一定可驚,將來此道發(fā)展起來,恐怕是全中國也可消滅在‘格,‘呸,‘格,‘呸的聲音中呢”[4]147。由吃瓜子上升到中國的滅亡,這不是危言聳聽和杞人憂天,更像是一個當頭棒喝,讓人驚醒,更讓人覺悟。
我們有時候在批判著傳統(tǒng)的“文以載道”的寫作范式,不過我們并不排斥這種“言志”式的寫作,相反我們對于這樣的寫作,反而更是抱以一種贊賞的態(tài)度。在這樣的寫作中,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意志,而這種思想意志的流露是非常自然的,沒有做作的成分,也沒有故意的思想的拔高,在輕松愉悅的筆調(diào)當中,讀者也從中得到啟發(fā),引人思考。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種啟蒙的方式,對于普通人民的一種啟蒙,這樣的啟蒙從一種形而下的價值理性出發(fā),即通過外在的行為習慣,吃瓜子,懶散度日,無所事事,以小見大,于天下興亡而不顧,長久下去可能會導致亡國,是站在國家命運的實用理性價值出發(fā)來考慮的。通過對這些外在吃瓜子行為的批判,我們可以看到其實豐子愷的啟蒙應該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即對于文化心理層次的啟蒙。偶爾休閑吃瓜子問題不大,問題的可怕之處在于長期進行,以吃好瓜子的“博士”而自豪,是一種無知而自大的心理,這樣的心理與魯迅筆下的阿Q心里想的“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豐子愷在這里對于這些以“吃瓜子”作為拿手好戲的中國小姐、太太們的批判,這是一個多層次的批判,從這些無所事事的,慵懶的小姐、太太們的行為中,擔憂著祖國的未來,從細小的事件當中挖掘出深刻的含義,以小見大,意味深長;也在另一方面對于我們國民劣根性的深刻的揭示批判,啟蒙的意味也隱含在其中。
在豐子愷的散文中,對于類似社會弊端的揭示和批判,富含啟蒙意味的作品還有很多,比如《兩場鬧》、《貪污的貓》等。這些散文篇幅一般都不長,基本采用寓言式的寫作,幽默詼諧之中,入木三分地刻畫了社會當中種種弊端,官吏們的貪贓枉法,或者是人性之中的虛偽麻木等,都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思想價值。
三、結(jié)語
散文是直面大地眾生的,唯有緊貼大地,才能行走得更加平穩(wěn)而有力量。作家們是需要透過世俗生活的現(xiàn)象,直達靈魂本質(zhì)的,即由“實”而“虛”,虛實相結(jié)合,現(xiàn)實安穩(wěn),才能靈魂自由飛揚。儒家精神關(guān)注的同樣是現(xiàn)實人生,由此在的“實”而上升為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虛”,虛實之間相互融合,彼此促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家對于表達儒家精神,選擇散文創(chuàng)作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豐子愷散文創(chuàng)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把儒家思想中“仁者愛人”和“心有天下”含義通過作品中一個個富有時代生活氣息的細節(jié)來表達,這是一種新的“言志”范式的寫作,也是一種渾然天成式的啟蒙寫作,盡管這樣的啟蒙更多地還是站在民族國家層面,即“立國”層面來進行,不過我們依然可以發(fā)現(xiàn)他也在堅持著“立人”式的啟蒙寫作,這從另一個方面也是豐子愷為人生寫作的儒家情懷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 方遒.散文學綜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3] 豐子愷.還我緣緣堂[A]//豐陳寶.豐一吟.編.豐子愷文集(文學卷一)[C].第1版.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6.
[4] 豐子愷.子愷隨筆(上)[M].第1版.武漢:海豚出版社,2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