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可雅
【摘 要】《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的脈絡清晰,以桂花為線索,用平和、溫暖的筆觸描述了桂花飄香時節(jié)鄉(xiāng)童搖花之樂。解讀文本時,師生可緊扣舒放的文字,聯(lián)系作品的寫作背景,在“桂花香、搖桂花、桂花雨、品桂花”的結構中,細讀品味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關鍵詞】情感 文本細讀 語言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為臺灣作家琦君所寫。全文雖沒有一字讓人頓生驚艷之感,但通篇讀來卻能讓觀者產生熟稔的代入感,易于親近和理解。文章在桂花的馨香中,一路細細向讀者展示著溫暖的童年舊事,字里行間有著細密妥帖的美。在悠悠桂花香中,對故土、親人的懷念、愛意表現(xiàn)得溫和沉靜、灼灼動人,是學生積累語言、培育審美情感不可多得的素材。
一、躲不過的桂花“香”
《桂花雨》這篇散文為第二單元“思鄉(xiāng)情”的略讀課文,全文共8個小節(jié),脈絡清晰,以香氣四溢的桂花為線索,將童年往事一一展現(xiàn)出來。通篇通過女性作家安靜溫暖的筆觸,回憶了桂花飄香時節(jié)鄉(xiāng)童搖花之樂。
說起散文,謀篇布局自是重要,要讓讀者跟著看似散亂的行文,體會到“神不散”的妙處,然而《桂花雨》的排篇布局卻最是尋常不過了。
第一小節(jié)開篇明旨,點明了桂花的花開時間:中秋節(jié)前后,正是故鄉(xiāng)桂花盛開的季節(jié)。第二小節(jié)將桂花與梅花對比,寫了作者偏愛桂花香。第三小節(jié)描寫了母親對桂花的念叨。第四小節(jié)講了“搖桂花”時間的選擇及其原因。第五小節(jié)用白描手法描寫了作者“搖桂花”的情景。第六小節(jié)通過曬桂花、藏桂花、品桂花,讓我們感受了分享的樂趣。第七小節(jié)筆鋒一轉,時間線往后移,寫了幾年后雖移居他處,但母親仍獨愛家鄉(xiāng)院中的桂樹。最后一小節(jié)則表達了作者最想念童年時代的“桂花雨”,并再次點題,使全文充盈著桂花的香味。
細細看來,文章先寫桂花樹的模樣,再寫桂花香,而后描繪搖桂花、桂花雨,其中詳細描述了“搖花樂”,最后追懷家鄉(xiāng)的桂花雨。這樣的安排,雖是尋常,卻是學生學習的經典范例。對于五年級的學生而言,這篇文章是能夠段段讀懂的,因此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教師不必作過多的分析講解??v觀全文,共七百余字,雖對原文有刪減,但也提到了22次“桂花”,并在每一小節(jié)中均有涉及,無處不在的“桂花”讓讀者每每讀來都仿佛嗅到了濃郁的芬芳。那如何通過“搖花樂”讓五年級的學生讀出難以理解的“思鄉(xiāng)愁”呢?想來該對語言細細品味。
二、訴不盡的桂花“語”
《桂花雨》的語言文字并不奇崛奪目,筆調也不雄壯。她的筆觸是恬淡、平和、溫暖的。這樣暖心筆觸下的鄉(xiāng)愁,你看不見“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酸,亦感受不到“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痛,也沒有“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哀。放下書本,只有悠遠如桂花香般綿延的鄉(xiāng)愁在沖淡洗刷再沖淡的文字底下,在深藏隱秘再深藏的作者心間,回味后讓人有幾絲惆悵。
(一)淡雅舒放的文字
女性作家大抵都有一顆溫暖、柔軟、細膩的心,所以筆下的文字也如蘭花般淡雅、舒放,不雕琢、不粉飾,這也合了琦君自己的想法:文章的字要平易、凈化、蘊藉、真摯。《桂花雨》作為篇幅不長的散文,全文讀來讓人暢快舒心,如同聞了一縷桂花香。若要在教學中細究把握,只能“仔細地在樹叢里尋找”,慢慢品讀。
一個孩子會怎樣表達自己的喜惡?大抵不會像成人般思考許久,支支吾吾。于是被父親問到喜歡什么花朵時,會直接說:“但我除了記些名字外,并不喜歡。我喜歡的是桂花?!币驗殡m然“桂花樹的樣子笨笨的,不像梅樹那樣有姿態(tài)”,“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是啊,喜歡一朵花,為什么要看它的姿態(tài)?為著靚麗的花瓣?那么迷人的香氣,小琦君簡直就要陶醉在這馥郁的花香中了呢!
在她的筆下,母親也是那么可愛??粗鸹ūP算著該送哪些親近的人,不如“送一籮給胡家老爺爺,送一籮給毛家老婆婆”。為什么呢?“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弊x到此處,不禁讓人笑著念叨:八月的臺風啊,請你千萬再等等,母親這還有一籮籮桂花等著摘呢!不然我們去哪兒吃糕餅呢?
寫“搖花樂”時,寥寥幾句就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底蘊,仿佛把其中的快樂灑得漫山遍野,灑到了書里書外,金黃的桂花一朵朵打著圈兒,落到了你的發(fā)上、臉上、身上,你高興得一動不敢動,生怕香香的桂花落到了臟臟的地上,只能慢慢挪著挪著,將它們?yōu)⒙湓阡伜玫南由?。深吸一口氣!跳躍著,和琦君一樣歡快地喊:“??!好香的雨呀!”……
琦君的文字是透明的,可以說是平平淡淡、不欲言說的,然而正是這樣的平淡,讀來有種孩子般的純情,也讓全文在“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中籠上一層淡淡的憂傷。
(二)雋永溫馨的氛圍
作者平淡的筆觸,對鄉(xiāng)愁主題而言,更能營造雋永溫馨的氛圍。文中有不少抒情與敘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敘事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自然地流淌著。
琦君念中學時的杭州也有漫山遍野的桂花樹,花開時自然比老家院中單獨的一棵桂花樹更芬芳四溢,她也喜歡那里的桂花?!扒锾?,我常到那兒去賞桂花?;丶視r,總要捧一大袋桂花給母親?!钡?,在母親的眼中,這一大袋的桂花怎么也比不上家中那株小小的桂花樹。花還是那樣的花,香氣自然也還是那樣的香氣,只是家中的桂花樹承載了太多回憶,已經不是簡單的一棵樹了。那時年少的琦君也在母親的話語中思念起兒時的“搖花樂”,思念起“搖落的陣陣桂花雨”。
再回過頭來看,作者寫這一篇文章時已居住臺灣許久。聯(lián)系這一背景,文中對故鄉(xiāng)濃濃的深情更是增加了幾分,在腦海間揮之不去。因此在把握這一點上,需要讓我們的思緒穿越歲月,回到那個桂花飄落、墜如絲雨的境界里,去感受作者在文字中編織給讀者體味的綿綿情思。
三、忘不掉的思鄉(xiāng)“情”
同余光中、林海音、鄭愁予一般,琦君也是自大陸赴臺并享有盛名的作家。比這三位,她的家鄉(xiāng)或許離我們更近些,是個“靠海,八月是臺風季節(jié)”的地方——溫州。大抵成長期去臺的詩人作家,免不了在筆尖排遣細膩綿長的鄉(xiāng)愁。而琦君的鄉(xiāng)愁,不比林海音皇城根下“城南舊事”的肅冷,倒是浸潤在橘子紅了里、錢塘江水中,有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小品的秀氣。在這篇散文中,她將鄉(xiāng)愁著筆于尋常的植物——桂花。endprint
桂花,又名木樨,其枝株不似梅花般遒勁有力,也不比蘭草嬌柔可人,卻因著米粒般的花朵,清可絕塵,濃能遠溢,是為花中一絕。所謂“尋常事物最多情”,默默無聞開在角角落落里的常見桂花便成為琦君表達思故情感的最好寄托?!豆鸹ㄓ辍芬浴肮鸹ㄓ辍睘橹黝},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琦君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對母親的愛。全文以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桂花”為眼,鋪陳開去。讀者能在“桂花香、搖桂花、桂花雨、品桂花”的結構中,細讀品味作者的思鄉(xiāng)情。
通篇其實有三個隱含的琦君,在溫州搖桂花咯咯笑的小琦君,中學搬到杭州的少女琦君,以及在臺灣不得歸(本文出版于1976年)的大琦君?;夭蝗サ臅r光、年華總是最能打動人的,因為歲月只給人們一次機會。于是在這篇散文里,作者大篇幅借用童年時代的小琦君,用她稚嫩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了純真的意趣、純樸的情感。這種情感集中體現(xiàn)在“搖桂花”這一場景中,體現(xiàn)在清新的語言中,豐富而真摯。因此在教學中,要重點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xiāng)的懷念,而關于作品的精義,則要在字里行間的細細品讀中進一步理解體會。
四、誦不完的文本“意”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會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在悄無聲息的文字中,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將這些情感盡可能地傳遞給學生。從五年級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出發(f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塑造情境,品讀文本。
板塊一:品花香,入情景
借助圖文、實物,品味桂花香。揭題,識作者。
板塊二:說畫面,初入景
初讀知大意。用一兩句話簡單說說自己的讀后感。
板塊三:抓關鍵,思入情
抓住母親說的“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xiāng)院子里的桂花”這一關鍵句,輻射全文各段,要求學生默讀全文,從文中找到答案。隨后相機教學。
板塊四:品文本,領悟情
1.第三小節(jié):從母親對桂花的擔心品出對桂花的情有獨鐘,并進行語言訓練,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上引讀本段。
如果桂花被臺風吹落,母親就不能____________,就不能____________,就不能____________,也就不能____________。
2.第四小節(jié):抓關鍵字,品味語言美。“文中用哪一個字把這種被香氣所包圍、被香氣所淹沒的情景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了?”抓住“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氣充滿了整個庭院,引導學生在想象中美美地誦讀該自然段。
3.第五小節(jié):抓住“滿”字代入感知“搖花樂”,在朗讀中理解桂花不僅落滿了作者的全身,還落入了作者的心里。學生嘗試快樂地反復朗讀這一小節(jié)。
4.第六小節(jié):抓住“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明白這是因為母親分享的桂花做成了村里的茶和糕餅。學生借助誦讀,感受母親的慷慨、鄉(xiāng)情的純樸。
5.懷揣感想,回歸文本,再讀課題。
板塊五:拓文意,誦讀情
1.拓展思鄉(xiāng)情:“這個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除了會想念起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會想起什么?”“是啊,琦君曾說:‘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xiāng)的苦念也與日俱增了。讓我們在席慕蓉的《鄉(xiāng)愁》中感受游子對故土的那份眷戀吧?!?/p>
2.師生配樂輕聲誦讀《鄉(xiāng)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