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紅
創(chuàng)造性使用初中英語教材的幾點探究
◎劉志紅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走出“教材是圣經”的誤區(qū),認識到課堂教學要堅持“基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的原則,努力提高教學能力,尤其是掌握教材、駕馭教材和處理教材的能力。應采用適合教學實際需要的方法,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整體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在不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前提下,教師可以根據所在地區(qū)的教學實際需要、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等,對教材的內容做適當的調整、補充、刪減、替換和增添等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更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實踐中,從“調”“補”“增”“替”四個方面,合理運用教材。
英語課程標準實施建議第五條中明確指出可以根據學生周圍的現實生活對教材的編排順序做適當的調整。如《英語》八年級上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Module 12 Help一課,是有關在突發(fā)事件中如何自救求生方面的話題。學期初,我們學校搞了一次安全應急演練,因為這一模塊的話題正好與之同步,于是我就結合實際提前和學生學習了這個模塊,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學習效果非常好。
教材中每個單元提供的教學活動有時并不一定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不能一味地按部就班地教教材,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對教材的這種再加工和處理有很多時候是可以就地取材的,不必費心再去設計活動。如《英語》七年級下冊Module 6 Unit 2 The London Eye is on your right一課,在warming up環(huán)節(jié)需要復習介詞用法。本模塊Unit 3 Activity 3就是有關介詞用法的操練,可以提前放在此處。
教師也可以對單元內的活動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有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如《英語》七年級下冊Module 5 Unit 3,這是一節(jié)綜合語言運用課,需要對整個模塊有系統(tǒng)的梳理和總結。教材中提供的活動很有實用性,但在呈現上如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就更好了。于是,我將這些活動做了重組和調整,第一步,先從梳理詞匯入手,將本模塊的名詞按照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進行了歸類,然后是句型梳理,重點操練how many/how much的用法;第二步,梳理有關購物的交際用語;第三步,開展關于購物的交際對話;第四步,根據第二單元課文,針對網購和實體購物的優(yōu)缺點進行辯論。做這樣的調整,目的是在知識呈現上能有個梯度,由詞—句—語段—語篇,逐步上升。
初中英語教材通常是一個模塊一個話題,一個模塊大致5~6個課時左右。具體課型是:第一課時,聽說課;第二課時,詞匯語法課(彌補第一課時的語法結構和詞匯的操練不足);第三課時,讀寫課;第四課時,綜合語言運用課。以上課型的劃分不是機械固定的,在教學進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進行動態(tài)的靈活的調整。
將教材的文章用到極致,延伸原有的教學活動。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精細挑選的,有其特有的語言特點和閱讀價值。課堂上教師不應該局限于讓學生讀完文章后就把它扔到一邊置之不理,可以試著讓學生基于文章內容,繪制思維導圖(mind map)。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就是“碎片整理”和“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用圖表的形式來描述文章的篇章結構,以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框架,使文章結構更加形象、直觀,更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消化和吸收,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還可以把文章與其他課堂活動融為一體,以其主題來繼續(xù)展開英語討論,完成進一步的教學任務。比如故事續(xù)寫,角色扮演,模仿語言結構和寫作手法進行寫作等。
如《英語》七年級下冊Module 8 Story time Unit 2 Goldilocks hurried out of the house一課,很適合角色扮演和故事續(xù)寫。在《英語》九年級上冊Module 7 Unit 2 It is still read and loved一課中,用思維導圖梳理課文內容后的讀后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的脈絡和寫作手法,繪制自己要寫的名著書評的思維導圖,再按照思維導圖的設計思路去介紹和評價自己喜歡的名著。
要從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生活經驗出發(fā),以激發(fā)興趣為目的,引入和增加教學活動。
如下面的復習時態(tài)過去進行時的教學片斷。為了打破以往死氣沉沉的語法課的固有模式,我把學生前一天的課間活動片段錄制下來,第二天拿到課堂上播放,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看到昨天的自己,欣喜不已,情緒高漲,順勢我就直接切入話題,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moment yesterday?因為有多媒體視頻的呈現,學生覺得有話可說,紛紛搶答,I was playing/standing/laughing/thinking/running...at this moment yesterday.在參與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后,學生很快就發(fā)現了過去進行時的句法結構,他們的思維也由簡單的句子層面自然過渡到語法層面。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也就是說,不要孤立地記憶單詞。孤立地記憶單詞會枯燥乏味,也很難記住。結合課文、詞組、句子進行記憶,學生更容易理解詞語的意義,容易學會。
如我在《英語》七年級下冊Module 7 Unit 2 I was born in Quincy一課的學習詞匯環(huán)節(jié)中,增加了一個頭腦風暴游戲(Brainstorm Game)。
Step1.Show the word house on PPT.
Step2.Ss say out the words about the house as many as they can,which must be the nouns.
Step3.Think of many ad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words what they say out.
Step4.Ss make the sentences with the nouns and the adjectives like a comfortable bed,a clean living room,a big and beautiful garden...
教材中活動的替換可以是降低難度的,也可以是提高難度的。但任何的替換都要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水平。如《英語》七年級下冊Module 7 Unit 2 I was born in Quincy一課中,Activity 1的要求是label the picture with the words from the box,我將其替換成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這是提高了難度。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我覺得原有的活動有些簡單了,可以讓學生稍微地“努努力”“跳一跳”。把詞匯放入句子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詞匯,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語篇教學做好了鋪墊。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可以做得到。
(作者單位:大連莊河市第十九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