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動手操作能力成為學生能力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從想象力塑造、探究過程、實踐材料和生活應用四個方面展開論述,重點探究在低年級學生群體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動手操作;實踐能力
小學教育可以說是教育的起點,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對學生一生的思維能力的影響極其重要。在小學,數(shù)學學的不僅僅是“1+1=2”那么簡單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謂之智慧,智慧之花開放在兒童指尖。
一、發(fā)揮想象,動手創(chuàng)造
小學生初入學堂,思維還未受各方面束縛,比較活躍,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钴S的思維可遇而不可求,因此教師要把握此時的機會,在學生思維活躍時,積極開發(fā)其想象力,鼓勵學生動手創(chuàng)造。
以一年級上冊第六章“認識物體”為例。在小學階段,幾何方面的知識還處于感性的階段,只需要進行圖形的認知即可。在小學生的眼中,幾何圖形的概念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學生認識到的圖形都是現(xiàn)實中的形象。因此,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將生活中的圖形轉化為幾何的概念。課前,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將生活中喜歡的物件畫在紙上,上課的時候帶來。當學生帶來自己的繪畫后,果然不出所料——學生的繪畫能力尚淺,只能將物體的輪廓畫出來。這就意味著學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將具體的物體形象轉化為幾何輪廓了。通過學生的動手繪畫,引導學生想象的任務在學生的思考過程中就完成了,認識圖形的過程在繪畫中也完成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將動手操作的成果進行轉化。筆者根據(jù)學生的繪畫進行知識的講解。以一個學生畫的時鐘為例,學生的畫作是在一個圓形內畫了一個角。筆者解釋道,外邊的這個圈圈就叫作圓形,它的特點就是由一條光滑的曲線圍成的圖形。說到圓圈大家都不陌生,在學生畫的物體中也出現(xiàn)了圓形,因此,通過動手繪畫,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簡單的幾何圖形。
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的根本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最不容易受到思想上的束縛,因此在學習知識時善于應用想象,進行動手操作,將極大提高教學效率。想象的意義在于將知識靈活化,從而進行有益的數(shù)學思考。
二、轉化類比,引導探究
在數(shù)學中,轉化類比的方法是用得非常廣泛的一個策略。轉化類比的思想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思維邏輯,而是根植于學生數(shù)學思維習慣中的一種思想。教師要善于滲透轉化類比的思想,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探究。
以一年級上冊第二章“認識圖形”為例。學生首次涉及相對深入的幾何知識,想象能力沒有達到相應水平,理解起幾何概念會比較困難。因此,筆者采取將抽象轉化為具象的策略引導學生進行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本章知識涉及了圖形的認識,在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準備了折紙,以輔助思考。在圖形的講解中,折紙起了很大的作用。通過折紙的輔助教學,我們將抽象的圖形概念轉換成了具體的折紙和剪紙。筆者在講解正方形可以分成兩個三角形的同時,讓學生在下面用折紙描畫圖形的大致輪廓,折疊后留出折痕,就像手工美術課一樣,學生認真動手實踐,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進行具象的轉化,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放松,更容易思考得更深入。通過動手實踐,深入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折紙的折痕可以將圖形進行一個簡單的拆分。在課堂的最后,我們還利用折紙的便利進行了圖形的折疊和裁剪,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通過對各種圖形的探究,學生對常見的幾種圖形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數(shù)學不是“直來直往”的獨木橋,而是一個靈活多變的立交橋,因此轉化類比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抽象與具象之間的類比,理論與實踐的轉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很好地應用類比與轉化的知識。
三、就地取材,強化操作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操作的部分經常容易被忽略。其實并不是教師不重視這部分內容,而是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難得。因此,作為“領頭羊”的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的素材,從而降低實踐的難度,就地取材,強化學生的操作能力。
以二年級上冊第五章“厘米和米”為例。數(shù)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求解應用類的題目中,厘米和米可謂是“常客”,因此認識厘米和米是非常重要的。乍一看這個知識點非常簡單,教師只需在課堂上告訴學生什么是米,什么是厘米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在二年級時,學生對計量單位的概念還很陌生,教師若只是單純講解,學生則可能只知道1米=100厘米而已,應用起來沒有概念。一拃有多長?教師有多高?學生跳遠能跳多遠?顯然學生并沒有這樣的概念,那么在以后的應用題中,學生可能就會因為失誤,鬧出“小明身高213 m”“火車長150 cm”這樣的笑話。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恰逢學?;I備運動會,學生剛剛有資格參加運動會,他們的熱情非常高漲,因此對于體育項目的報名非常踴躍,對項目的訓練也非常積極。筆者意識到這對于學生認識厘米和米是一個好機會。于是在學生練習跳遠項目時,筆者帶上卷尺來到學生中間。學生們非常關心誰跳得更遠,當大家成績差不多,無法清晰比較時,卷尺就派上了用場。通過對學生跳遠成績的測量,學生逐漸熟悉了距離單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對當時的“1米24、1米32”這些優(yōu)秀成績也津津樂道,這一章節(jié)的概念學生自然就學會了。
通過就地取材進行動手實踐,將學生參與實踐的門檻大大降低,強化了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動手實踐本就不應該有障礙,而是要隨時隨地去發(fā)現(xiàn)這樣的機會。
四、聯(lián)系生活,落實應用
實踐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提高數(shù)學能力,更是為了通過實踐的過程來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技能,將所學知識落實應用。數(shù)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數(shù)學對生活技能的幫助非常大。
一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人民幣”這一章節(ji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一章主要給大家講解了人民幣中元、角、分的概念。在平常的生活中,雖然“錢”這樣的概念非常常見,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們來講,具體的面值及其換算還是比較陌生的。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沒有建立起這樣一個意識,因此在這一章的教學中,筆者運用了“找零實戰(zhàn)”的策略。筆者將一套積木帶到課堂上,積木形形色色,可以充當各種商品。另外,筆者也準備了一些零錢,主要是5元、1元、1角和1分的面值。早在課前預習時,人民幣的面值就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大家對這部分內容的疑問和想法還非常多。當模擬商店的活動開始時,孩子們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熱情。在筆者簡單講解之后,學生們開始模擬著買賣自己喜歡的商品,同時還進行著單位的換算、大小的比較。一個陌生的概念,通過生活化之后就變簡單生動,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樂此不疲。這節(jié)課之后,學生基本已掌握了買賣找零換算的技能,也能扮演大人的角色去買商品了。
雖然我們無法將生活搬到課堂上,但卻可以將課堂中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雖然數(shù)學知識無窮無盡,但是動手操作的技能卻可以通過學習的過程引申到生活技能中。生活中的數(shù)學或許會更加生動。
總的來說,小學生處于一個智力發(fā)展的黃金階段,而手腦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兒童的智慧需要一點點積累,更需要在指尖之中孕育而成。動手操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在不斷的合作中凝練升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