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一衣帶水,文化交流也不停歇尤其興盛的就是小說的流傳。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 《挪威的森林》在中國影響頗深。這部小說在中國大陸傳播最廣泛的譯文要屬林少華先生的譯本。其中比喻的修辭在《挪》中運用頗多且傳神,因此在翻譯中如何譯好比喻句,對于翻譯這篇小說來說,是一個重大課題。以往的分析都集中在翻譯手法層面,本文通過韋努蒂(Venuti)的歸化異化翻譯策略,對林氏翻譯中的比喻句進行分析,從而歸納出中日文學翻譯方面的有益經(jīng)驗。
【關鍵詞】挪威的森林 歸化 異化 林少華 韋努蒂
一、引言
提到日本當代文學,不可能繞開村上春樹,而在村上春樹作品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挪威的森林》(以下簡稱“《挪》”)。《挪》自1987年在日本問世以來,截止2017年在日銷售量已突破2000余萬冊,是日本銷售總量最大的書籍,在日本以往的小說銷售記錄中,居于榜首的司馬遼太郎和渡邊淳一加載一起的銷量也不及村上春樹的一般(一九九六年統(tǒng)計)。在中國甚至出現(xiàn)了“村上春樹現(xiàn)象”、“《挪威的森林》現(xiàn)象”。而《挪》得已在中國廣泛傳播,和它良好的中國譯文也密不可分。在中國,出現(xiàn)了賴明珠、林少華、葉惠的三種譯本,其中以林少華譯本(以下簡稱“林譯”)最受歡迎,深得讀者喜愛。林譯版截止2014年,出版量突破了200余萬冊。北師大學者王向遠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中有這樣的評價:“可以說,村上春樹在我國的影響,很大程度依賴于林少華譯文的精彩?!?/p>
該小說講述了渡邊、直子、綠子三人的愛情糾葛,表達出青年一代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也給孤獨、迷茫的內(nèi)心點亮一盞明燈。小說情節(jié)雖簡單易懂,卻寓意深刻,這要歸功于村上春樹傳神的比喻修辭的運用。林少華憑借自己妙筆生花的文采和村上相似的性格內(nèi)心,從而準確把握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對比喻的翻譯不僅拿捏準確且語言表達充滿詩情畫意,從而大大增加了小說的可讀性。
二、何為比喻
對于比喻的定義,真是縱說紛紜。亞里士多德、馬丁·福斯(Martin Foss)、譚永祥等學者都給其下過定義。相比之下,《漢語修辭藝術大詞典》給比喻下的定義更為嚴謹及簡潔:“比喻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來說明與其本質(zhì)不同而又有相似之處的甲事物的一種修辭方式?!贝硕x強調(diào)甲乙兩者應該“本質(zhì)不同而又有相似之處”,這正是構成比喻的關鍵。在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fā)凡》中,比喻作為一種修辭文本模式,一般可以分為三個修辭范疇:明喻、暗喻及借喻。明喻,簡言之,就是出現(xiàn)明確的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的句子。本文就從明喻角度來分析《挪》前四章中比喻句的翻譯情況。
三、歸化與異化
異化與歸化的之爭,可謂由來已久。從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到美國翻譯學家奈達,幾乎每個大家都對歸化與異化的概念和關系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筆者認為最辯證且實用的論證非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的理論莫屬。他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書中,將第一種方法稱作“異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將第二種方法稱作“歸化”(domesticating method)。
他打破以往我們簡單地把歸化和異化歸結為直譯和異譯的視野,擴大且立體地讓我們但到了歸化與異化的辨證關系。簡單地說,異化不是使譯文不通順,讀起來拗口,而是把讀者帶入外國情境,使讀者享受異國情調(diào)。
歸化與異化固然相對立而存在,它們又是辯證統(tǒng)一的。在歸化與異化的關系并非絕對,而是相對的,它們相互轉(zhuǎn)化,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
四、《挪》中明喻的歸化與異化的處理
例1:(第一章,P6)
原文:まるで澄んだ泉の底をちらりとよぎる小さな魚の影を探し求めるみたいに。
譯文:仿佛在一泓清澈的泉水里尋覓稍縱即逝的小魚的行蹤。
此句翻譯屬于歸化,把本體“眼神”比喻成“在搜尋魚時的眼神”,“ちらりとよぎる”直譯過來意思是“一晃而過的”,而林譯為“稍縱即逝的”既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又可以傳神地表達出原文的韻味。林少華認為文學翻譯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文學翻譯的生命在于譯文的文學性。所以他在翻譯過程中特別注重語言的文學性,行文的優(yōu)美性,文筆的細膩性?!杜病分畜w現(xiàn)為將日文歸化翻譯成成語,使中國讀者讀出語言的美感。
例2:(第一章,P23)
原文:低くたれこめていたうっとうしい雨雲(yún)は南からの風に追い払われるように姿を消していた。鮮かな緑色をした桜の葉が風に揺れ、太陽の光をきらきらと反射させていた。日射しはもう初夏のものだった。
譯文:低垂的陰沉沉的雨云,也似乎被南來風一掃而光似的無影無蹤了,鮮綠鮮綠的櫻樹葉隨風搖曳,在陽光下閃閃爍爍。太陽光線已透出初夏的氣息。
運用了異化策略,把原文的表達均譯了出來,體現(xiàn)出了云完全被風吹沒的景象,讓讀者有生動而形象的感官感覺,雖讀起來不像傳統(tǒng)漢語一樣通順,但并不影響讀者理解,同時也很好展現(xiàn)出了日語細膩的描寫的特點。
例3:(第三章,P51)
原文:言葉のきれはしが、もぎとられたような格好で空中に浮かんでいた。
譯文:中斷的話茬兒,像被擰掉的什么物件浮在空中。
本句將“中斷的話”比作“被擰掉的物件”屬于異化翻譯,按照日文思想完全翻譯,漢語中沒有此類表達,讓被人摸不到頭腦。對此,林少華解釋道:“既然村上寫的不像傳統(tǒng)日語,那么我的譯文也應該使之不像以往翻譯過來的日本文學作品。我想多數(shù)讀者都會感覺出我的譯文很少帶有傳統(tǒng)日語式翻譯腔——這不僅僅是我有意追求的結果,更乃原作文體所使然也?!?對比另一版本——賴明珠的翻譯,“最后的幾句話就像被擰下來一樣,浮在半空中”,筆者認為此句采取歸化更好。
例4:(第三章,P51)endprint
原文:途中で電源を抜かれてしまった機械みたいに見えた。彼女の目はまるで不透明な薄膜をかぶせられているようにかすんでいた。
譯文:仿佛一架被突然拔掉電源的機器,雙眼霧蒙蒙的,宛如蒙上了一層不透明的薄膜。
此句采用歸化策略,把眼睛模糊譯成霧蒙蒙,用疊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眼睛的模糊狀,即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又在讀者的腦中生動形象地構建出畫面感。讀林譯的文章,不但感覺不到翻譯的味道,而且有一種欣賞散文的味道。林譯既去掉了“和臭”又譯出了原作的神韻,這也是其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5:(第四章,P86)
原文:電車はそんな親密な裏町を縫うようにするすると走っていった。
譯文:電車像根縫衣針一樣在密密麻麻的住宅地帶蜿蜒前行。
本句采用歸化策略,把日語穿梭更形象化,比作縫衣針,讓我們可以理解,且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電車在住宅中穿梭的情景。使我們在本族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情景。
五、結語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林氏的翻譯大部分還傾向與歸化翻譯,這與讀者群和譯者的選擇有很大關系。因為譯文主要面向中國讀者群,且問題為小說,所以讓讀者讀懂且充滿美感很重要。還有譯者自身的原因,由于林少華本身語言功底很好,所以在翻譯時運用了大量的四字成語,讓讀者陶醉在語言的魅力中。當然林譯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綜合運用兩種譯法,相輔相成,才呈現(xiàn)出我們眼前所見的美文。
參考文獻:
[1]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J].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2(00).
[2]李明.當代著名翻譯家林少華的翻譯觀[J].江蘇社會科學, 2008(51).
[3]林少華.村上村樹和他的作品[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4.10:52-53.
[4]王瑞.從文化角度分析習語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6:37.
[5]孫立春.《挪威的森林》在中國的譯介與傳播[J].臨沂大學學報,2012.02(34.1).
[6]修德健.從喻詞看《挪威的森林》的文體特征[J].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2015(1).
[7]呂秋薇.淺析《挪威的森林》藝術特色[J].世紀橋,2011(11).
[8]王瑩.村上春樹の小説における指標比喩の研究――喩詞を手がかりとして[D].蘇州大學,2015.6.
[9]房靜全.『ノルウェイの森』の中國語訳の翻訳者の可視性と不可視性について[D].吉林大學,2014.5.
作者簡介:紀龍陽(1992.3.21-),女,漢族,黑龍江人,學生,研究生在讀(研一),單位:大連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英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