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奮戰(zhàn)在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從課表,教材,考試方向和時代特點闡釋了文章產生的原因,又通過“名著導讀”的含義和互聯網+時代“名著導讀”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可操作的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 名著導讀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037-02
從一個多年奮戰(zhàn)在語文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名著導讀”部分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雞肋。從199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4月23日定為了“世界讀書日”,開啟了全民閱讀時代。無論是家長,老師,學生都希望在名著閱讀中有所收獲,但是學生留給名著閱讀時間又是有限的。講會影響學生學習的進度,不講在中考中又會考。這兩難的境地告訴我必須要對“名著導讀”教學有所思考。
一、選題的理由
1.《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葉圣陶先生在《略讀指導舉隅》中提到過:指導略讀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指導閱讀要重視整體研究和感悟,指導略讀要發(fā)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不同題材、體裁的文學作品,教師要有不同的暗示與指導。這是20世紀40年代時對名著閱讀提出的要求。
201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初中閱讀指導中提出了這樣幾個要求: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能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幫助閱讀;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2.“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問世
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語文教材今年在全國投入使用了,作為天津市的一名語文教師我有幸在去年就與“部編本”教材見面了?!安烤幈尽闭Z文教材有很多的變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是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初中的“名著導讀”更注重了一課一法,“部編本”的新教材提倡“1+x”,這種種的變化都引導著我對“名著導讀”教學有所探究。
3.互聯網+時代的來臨
現代技術高速發(fā)展,網絡帶給生活的變化不容忽視,我們經常會看到地鐵上、公交上、甚至是行人中,人人手拿一部手機刷著微信,看著qq,“快餐式”閱讀,“碎片化”閱讀已經成為了人們的習慣,因此使用網絡自主閱讀、學習已經成為了不可逆的趨勢。在如此迅速發(fā)展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手拿著紙質版書籍,在墨香的圍繞之下體會這文字帶給自己的沖擊和美好,但是單純的依靠紙質版書籍吸引學生,依靠我們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學生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我想很難實現?!懊鴮ёx”教學也要順勢而為,引導著學生愛上閱讀,愛上墨香。
4.近三年天津市中考“名著導讀”部分的分析
為了更好的指導我對于“名著導讀”教學的研究,我整理了近三年天津市中考中,學生名著導讀的得分情況:
2014年的試題為:
(1)請在橫線處填寫對應的人物。(3分)
閱讀名著能啟迪思想,引領人生。讀施耐庵的《水滸傳》,能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景陽岡打虎”的①等梁山好漢的英雄氣概;讀魯迅的《朝花夕拾》,能讓我們從②身上,學到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讀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能讓我們在貝多芬、米開朗琪羅、③三位偉人身上,體會到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勇于擔當的偉大情懷;讀《傅雷家書》,能讓我們領悟到遇困難不氣餒,要有國家民族榮譽感的人生道理。
① ② ③
(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史詩性長篇小說,主人公保爾被視為精神楷模。請結合保爾的經歷,舉一例談談保爾身上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3分)
這兩道題分別的得分情況如下:第一題滿分3分,平均分為2.63;第二題滿分3分,平均分為2.29。在2014年的名著導讀題中,學生的得分是比較高的。兩道題分別考查人物判斷和人物精神,這兩道題并沒有非常細節(jié)的點,得滿分的比率分別為74.67%和84.54%。
2015年和2016年的試題為:
2015年:(1)請在橫線處填寫對應的人物。(4分)題目略去
(2)下面是《西游記》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試禪心”故事結尾處的頌子。請根據它的提示,簡述這一故事,并概括這個故事中八戒的性格特點。(4分)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菩薩請下山。
普賢文殊皆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間。
圣僧有德換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
從此靜心須改過,若生怠慢路途難!
簡述故事:
性格特點:
2016年:(1)請根據你的閱讀積累,在下面空缺處填寫相應的作品或人物。(4分)題目略去。
(2)下面是《水滸傳》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穩(wěn)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的一首詩。
閱讀后回答問題。(4分)
太師符督下州來,晁蓋逡巡受禍胎。
不是宋江潛往報,七人難免這場災。
(1)請結合相關情節(jié),概括“這場災”產生的原因。(1分)
(2)簡述晁蓋等人是如何脫險的。(3分)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兩年的平均分:因為兩年的第一題均為基礎,在此將題目略去。2015和2016兩年第一題滿分為4分,平均分為2.9和3.6。第二題滿分為4分,平均分為2.4和0.88。
對比發(fā)現,2015和2016兩年,首先對于“名著導讀”的分值有所增加;其次題型非常的類似,第一題考查的是比較基礎的知識,第二題考查的比較細節(jié)性,從考試方向上引導學生要真正的走進名著,單純的靠市場上出版的那種“名著縮略版”,是不可能得分的。而且在得分率上,2015年的第二小題滿分為16.74%,0分為13.10%;2016年第二小題的滿分為0.06%,0分為41.88%;試題的區(qū)分度明顯清晰了。
考試的指導性明顯有了變化,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改變“名著導讀”的教學方法迫在眉睫。
二、互聯網+背景下“名著導讀”實施建議
1.“名著導讀”的定義
(1)“名著”的含義
人教版對于名著的定義是:名著是人類文化的精華。美國學者莫蒂然·丁·阿德勒提出了六條標準來判斷名著:閱讀者最多;通俗易懂;永遠不會落后于時代;雋永耐讀;最有影響力;探討人生長期未解決的問題,或在某個領域里有突破意義的進展。
我覺得名著應該是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對人和社會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作用的經典。
(2)“名著導讀”的含義
“名著導讀”在“名著”的基礎上加上了“導”“讀”兩個環(huán)節(jié),“導”是教師要起到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閱讀名著,“讀”是學生起到主體作用,真正的開始閱讀名著,走進經典。
2.互聯網+背景下引導學生閱讀名著的方法探究
(1)了解學生的需求
學生走進初中,最不適應的學科是語文,在小學,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更多的停留在“記”和“背”上,進入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已經進入到“思考”的階段。之前,我們想要了解學生會制作一張紙質版的調查問卷,學生填寫,老師一份份的統計。在互聯網+的時代,有很多制作問卷的工具,而數據統計也在問卷作答后自動分析,基于大數據下的調查問卷會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學。
“調查問卷”設計如下:
通過調查,共有135人參與調查,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我發(fā)現學生對于“名著”的定義不清,影響學生閱讀名著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看什么書”占66.67%,“功課太多”占43.7%,學生閱讀名著的原因主要是“積累知識,提高寫作水平”達77.04%,“有趣好玩”為17.78%,學生閱讀的主要名著也是“感興趣的作品”,占比56.3%,一些學生已經具備了一些閱讀名著的方法,借助工具書達46.67%,做摘錄,批注或者標記達40.74%。在主觀題中,“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和《三國演義》讀過的孩子比較多,《城南舊事》個別孩子讀過,其他讀過的書目比較零散。
(2)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蹦敲丛凇懊鴮ёx”教學中,興趣也成為了學生閱讀的內驅力。作為教師,需要的是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們愛上閱讀。
A.利用視頻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網上有一段“老鷹捕食烏龜”的視頻,這段視頻充分體現了動物智慧的一面,在播放視頻后,引入《昆蟲記》中“螢火蟲捕食蝸牛”的描寫?!耙恢晃灮鹣x會像人類進行外科手術一樣,先給蝸牛注射一針麻醉劑,使它失去知覺,然后,螢火蟲的客人們陸續(xù)趕來,它們用自己嘴里的兩個彎鉤向蝸牛體內注射一種汁液,將蝸牛的肉變成液體,然后再吸進體內,最后只剩下了空空的蝸牛殼?!边@么生動的描寫足以引導學生走上奇妙的閱讀之旅。
有些名著改編成了電影,我們也可以播放電影片段,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書和影視作品的不同點。
B.利用視頻對話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目前的教學中,我們很難帶領中學生走出校園,走上社會。記得“溫暖閱讀”公眾號上有過這樣一篇文章,是譴責老師“親子閱讀”的。的確,在互聯網時代,有多少家長能夠靜下心來,真正的與孩子們共同閱讀探討一本書呢?如果真能如調查問卷中的50%就非常好了。因此,與其與家長共讀一本書,不如與同齡人或學長共讀一本書。通過網絡,建立視頻對話,在《朝花夕拾》中,主題是“消除與經典的隔膜”,魯迅有童年,學生也有童年豐富的體驗,如果我們以學生談談童年的體驗進行導入,可能很難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我找了一些讀過《朝花夕拾》的學生或者學長,來談他們的童年和魯迅童年中的相似點,或者看到《朝花夕拾》中的某一個段落,聯想到自己身上曾經發(fā)生的故事,看到《朝花夕拾》中的某個人,想到自己生命中的某位過客。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恨不得也能從書中挖掘出自己的回憶,這樣,激發(fā)興趣的目的就達到了。
C.利用“專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部編本”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中,名著導讀的書目是《駱駝祥子》,在教學建議中,有一個專題是“品析京味兒”,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引導著學生去尋找書中的“北京美食”“北京壽宴”“北京婚喪嫁娶”“北京語言”的描寫,并利用app發(fā)起學生競賽,學生的興趣一下子便高漲了起來。
(3)多種方式對學生閱讀進行評估
開學伊始,我便給學生列了閱讀書目,并且每周會給孩子提供一節(jié)閱讀課,但是短短的45分鐘,不能滿足課標提出的閱讀需要,根據課標要求,學生至少每天讀2300字,才能滿足三年260萬字的要求,因此更多的時間放在了課下,課下如何監(jiān)督,成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A.制定讀書計劃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學會制定計劃,對于讀書而言,更需要計劃性。讀書伊始,我會讓學生在“全民習慣”app上制定計劃,它有一個功能叫做“定個小目標”,學生可以先選擇堅持21天,然后在上面添加21天的計劃,在每一天結束的時候進行簽到。
B.過程性監(jiān)督
在學生“名著閱讀”過程性閱讀中,我使用了兩種手段,一種是簽到系統,學生每天需要在閱讀完作品結束后,在簽到系統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和閱讀到的頁碼,這樣從閱讀量上首先滿足“海量閱讀”的要求。另一種是一個電子書的app,叫做“拾柒”,這個app上面有一個功能叫做“一起寫”,我將學生加入“一起寫”這個團隊,然后每周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一句話也行,一段話也行;賞析也可以,感受也可以。每讀一本書,我們就將此裝訂成冊,既考核了學生,又滿足了學生展示自己的愿望。
C.完結性考核
完結性考核的方式更加的豐富多彩,以團隊的形式展示,學生可以制作ppt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分享的到網上做成投票小程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段落排演話劇,分享到優(yōu)酷,獲得點擊率;總之,這些都會出現在我的公眾號上面,這個公眾號記錄著學生的日常學習,記錄著學生的片段仿寫,記錄著學生的點滴積累,記錄著學生的不斷成長。
三、結語
互聯網+的時代的到來,讓單純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成熟,但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同時也讓我們監(jiān)管學生課下作業(yè)的完成更具有可操作性。新時代的教師一定要順勢而為,不要墨守成規(guī),被社會所淘汰,也會被學生淘汰。對于“名著導讀”的探究,任重而道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參考文獻:
[1]曾祥春.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2017
[2]曾慧梅.淺析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的教學對策[J].散文百家.2016
作者簡介:
張海津(1982年9月-),女,漢族,天津市人,畢業(yè)于天津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現為天津市第三中學中學一級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