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長江中游區(qū)域的端午節(jié)研究

2017-11-27 05:04:36張彥林
關(guān)鍵詞:龍舟競渡百草長江

張彥林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清代長江中游區(qū)域的端午節(jié)研究

張彥林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端午節(jié)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長江中游的“大小末端午”、“龍舟競渡”、“送瘟神”和“浴百草湯”等風俗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均與當?shù)氐奈幕⑾⑾嚓P(guān)。對清代方志進行甄別、梳理,從空間角度分析湖北、湖南、江西各地端午習俗的獨特性,“急腳子”是古老儺文化在民間的遺存;“梟羹”旨在鼓勵孝道,祈求安康;“演劇”增加了娛樂元素,沖淡了祭祀的莊穆氛圍。此外,推測湖北地區(qū)“懸天師像”的現(xiàn)象與湖北地區(qū)道教信仰有關(guān)。

清代;長江中游;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時至今日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史籍上看,“端午”一詞最早見于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端者,初也。”[1](P85)端午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介子推說”“紀念越王勾踐說”“惡日說”“龍圖騰祭說”“夏至衍變而來說”。以上各種傳說大都首見于東漢時的典籍,這也說明五月五日在東漢已形成為一個節(jié)日。直到唐朝,端午起源于紀念屈原的傳說才從長江流域擴散到全國。目前,有不少學者對端午節(jié)進行研究并取得成就。其中,區(qū)域性端午節(jié)俗研究基本有兩個趨向:一種以南北方來界定探究;一種是個案研究,即以某個城市、縣或更小的地區(qū)為研究單位。[2]有夏日新從文化角度研究長江流域頗有特色的歲時節(jié)令,但是,對清代長江中游區(qū)域的端午節(jié)俗深入研究者寥寥。

清代的長江中游,是指湖北、湖南、江西三個區(qū)域,在行政區(qū)劃上大體類似于如今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長江中游不僅在地域上處于南北結(jié)合部,其荊楚文化區(qū)也一直是介于北方諸文化區(qū)和南方吳越、巴蜀等文化區(qū)之間的一個中間型文化區(qū)。“這種特殊地位有利于兼收并蓄多種文化因素包括風俗習尚,并通過為歷史傳說人物立祠奉享,或圍繞一個傳統(tǒng)的小型節(jié)令活動聚合多種習俗因子等途徑,渲染、升華和組合出一個又一個大規(guī)模的節(jié)慶活動來?!盵3](P418~419)長江中游的端午節(jié)便在這種氛圍中形成了。通過對長江中游區(qū)域的清代方志進行梳理,匯總出了當時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端午習俗活動。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端午習俗活動

從表1統(tǒng)計中可以看出:在清代,長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地區(qū)端午習俗活動已是相當繁盛。一些端午典型習俗,如插菖蒲艾葉、龍舟競渡、食角黍等,一直傳承至今。一些清代特有的端午習俗活動,充分反映出當時當?shù)氐墓?jié)日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性。長江中游彼此毗鄰的三個省份端午民俗活動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各有特色。

一、長江中游的“大端午”“小端午”“末端午”

“端午”在清代的長江中游被稱為“端陽”“天中節(jié)”“小兒節(jié)”“重陽”“地蠟”“重五”“龍船會”等。清代長江中游的湖北和湖南部分區(qū)域,甚至一年中過兩到三個端午,除五月初五的端午外,還有“大端午”和“末端午”?!稓q時紀時辭典》解釋:“湖南等地稱農(nóng)歷五月五日為‘小端午’,五月十五日為‘大端午’,五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舉行。湖南土家族亦有大、小端午之稱。”[4](P85)

關(guān)于“大端午”“末端午”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

首先,“大端午”起源于伏波將軍征討五溪蠻?!朵悠芽h志》有詳細記載:“俗以初五為‘小端午’,望日為‘大端午’。相傳伏波五溪蠻于五日進兵,士卒有難色。伏波曰:‘端午令節(jié),蠻酋必醉,進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陽也,后當與諸將過大端陽?!催M兵,諸蠻果醉,剿平之,乃于十五日大享士卒,遂名曰‘大端午’。至今仍之?!盵5](P85)又見于清同治五年《來鳳縣志》云:“俗以是日為‘小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云始于馬伏波?!盵5](P447)事實上,《后漢書·南蠻傳》《后漢書·馬援傳》皆有載,后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以伏波將軍馬援為主帥南下征討苗蠻起義。漢軍因染上瘟疫而死亡者大半,馬援也病死軍帳中,無力進攻。可見,大端午起源于馬伏波,應當是當?shù)乜诙鄠鞯墓爬蟼髡f。

其次,大端午反映民族(部族或姓氏)遷徙。湘西南巫水河邊的長鋪、天峽(均屬綏寧縣)一帶的苗胞,也是在五月十五日過端午,吃粽粑。其緣起是紀念帶領(lǐng)部族遷徙的頭領(lǐng)蘇文佐。古代幾千苗民從江西遷到綏寧,遭到了當?shù)乜h官的排擠并抓走了他們的首領(lǐng)蘇文佐。農(nóng)歷五月十四日,20多苗家漢子各挑一擔放有麻藥的粽粑在大牢門前叫賣,迷倒了獄吏,救出了蘇文佐。五月十五日,蘇文佐帶領(lǐng)兩千多人殺進衙門。在沖殺中,蘇文佐不幸被暗箭射中,當場犧牲。以后,每逢這一天,苗人就包粽粑,奠基英靈,熱熱鬧鬧過“大端午”。

最后,夏日新認為,大端午起源于“蠻族”的“大十五”信仰,在傳播過程中,與漢族的“瘟神”信仰相融合,從而形成了一個區(qū)域性節(jié)日。[6]

依據(jù)清代長江中游區(qū)域的方志對長江中游大端午、末端午的相關(guān)記載,繪制出其地理分布略圖,如圖1:

圖1 長江中游三省大端午、末端午分布圖

從分區(qū)區(qū)域來看,大端午和末端午集中分布在湘西和鄂西一代,并沿著長江向鄂東蔓延。具體而言,湖北的漢口、武昌縣、東湖縣、荊州府、宜都縣、江陵縣、天門縣、沔陽州、長陽縣、恩施縣、來鳳縣、宣恩縣,湖南的武岡州、辰溪縣、沅陵縣、溆蒲縣、晃州廳、芷江縣、鳳凰廳、龍山縣,在五月十五日過“大端午”,“大端午”的核心區(qū)域在湘西和鄂西北。湘楚先民好巫鬼、信淫祀,在這種氛圍的浸潤下,“端午”節(jié)俗包含著諸多的辟邪禳災的活動,五月五日一天時間已經(jīng)不能滿足民眾驅(qū)禳求福的需求,加之五月中、下旬,農(nóng)忙已經(jīng)過去,農(nóng)民有足夠的時間酬神,“大端午”即應運而生。

五月十五日為大端午,“龍舟”“角黍”“蒲酒”是各個地區(qū)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要素。川岳分區(qū),各個地方的大端午節(jié)日氛圍濃厚程度還是有差異的。有些地區(qū)氛圍如五日端午時,見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東湖縣志》云:“十五日,名曰‘大端陽’食角黍,飲蒲酒如前?!盵5](P410)有些地區(qū)尤重大端午。對此,宋代《溪蠻叢笑》即有記述:“蠻鄉(xiāng)最重重午,不論生熟皆出觀競渡,三日而歸。既望復出,謂之‘大十五’。船分五色。皂船之神尤惡,去來必有風雨。一月前,眾船下水,飲食男女不敢共處,吊屈原,正楚俗也?!盵6](P32)又清同治五年《來鳳縣志》云:“俗以是日為‘小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云始于馬伏波。俱競渡龍舟,十五日尤盛。方邑侯詩云:‘今日升平真有象,大端陽節(jié)鼓東東?!盵5](P447)明清時期宜都縣延續(xù)這一盛狀,清同治五年刻本《宜都縣志》載:“十五日曰‘大端陽’,競渡尤盛?!盵5](P416)

大端午習俗不獨在五月十五日,湖北黃安縣大端午節(jié)在五月十八日。清道光二年《黃安縣志》記載了當?shù)氐拇蠖宋珧?qū)瘟習俗云:“十八日,曰‘大端陽’。以木雕五色龍,收尾夭矯如船形,中以絹畫神將像,盛鼓樂,雜彩色紙標,遍巡于市。神各一船,船至,香楮爆竹餞之,謂之‘送船’。”[5](P355)大端午節(jié)較突出的特點是送瘟。清道光二年《漢口叢談》載:“楚俗以五月望日為‘大端陽節(jié)’。剪紙為龍船,中坐神像,自朔旦起,至十八日止?!盵5](P321)這說明大端午習俗是漢族的“瘟神”信仰與“蠻族”的“大十五”信仰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個特定范圍性節(jié)日。

湖北秭歸縣是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端午節(jié)文化最為深厚的地方之一。長陽縣與秭歸縣相鄰,兩縣的端午活動持續(xù)時間更長,能延續(xù)到二十五日。足見當?shù)乩习傩諏Χ宋绲闹匾?。清同治五年《長陽縣志》載:“鄉(xiāng)間十五日為‘大端午’,二十五日為‘末端午’,以月大小卜諸菜熟否?!盵5](P428)

二、長江中游三省相似的端午活動

端午期間,時處仲夏,百蟲叢生,正是瘟疫、疾病高發(fā)之時。為了斬妖魔、止惡氣,五日裹角黍、鏤艾虎、插蒲艾、書朱符、采百草、戴香囊、佩蒜符,比戶皆是。婦人以五色絲網(wǎng)艾佩小兒女,謂之“長命縷”。這些習俗代代相傳,沿用至今。在此筆者著重闡述具有鮮明長江中游特色的“龍舟競渡”、“送瘟神”和“浴百草湯,灸以燈炷”的習俗。

1.龍舟競渡

從南朝開始,端午競渡之風以長江中游地區(qū)最為盛行。《隋書·地理志下》描述了端午競渡的原由:“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諸郡率然,而南郡、襄陽尤然。”[7](P873)又《太平御覽》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盵8](P84)可見,龍舟競渡的習俗由為屈原“禳災”而來。

龍舟競渡是端午的最重要節(jié)俗。清代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方志記載中,有75%的縣市于端午舉行龍舟競渡的活動,并且競渡歷時更長,規(guī)模更大。清乾隆二十八年《武昌縣志》形象地描繪出龍舟競渡的氣勢磅礴:“五月端陽日近水居民競龍舟。舟繪黃、紅、青三色,沿岸分曹,以角勝負,或餉以酒食,勝者得之,曰‘奪標’。”[5](382)在屈原故里秭歸縣,每場比賽都要舉行“開光”儀式,燒紙錢叩稟。道森認為,“龍舟出發(fā)可以解釋為象征著一次從落日之鄉(xiāng)沿天河弱水到達人間的航行,巫師點起燈火為‘龍船照路’,把一切不祥之物燒死”。[9](P84)龍是古代人們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人們信仰的產(chǎn)物。龍舟是人神溝通的橋梁,龍舟賽是一個盛大肅穆的紀念活動。

長江中游地區(qū)一些縣市無龍舟競渡活動,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自然因素。湖南桂東縣不通舟楫,故無競渡之風。臨武縣也無龍舟競渡之風。其二,人為因素。荊楚地域人們具有濃烈的尚武精神,龍舟競渡尤其強調(diào)競技性,追求勝負、公開挑戰(zhàn)極限,此風俗之流弊漸顯,斗傷命案時有發(fā)生,有些地區(qū)官府下令禁止,其稱:“沿江造龍舟競渡,觀者夾岸,歡呼助勝為樂。往往數(shù)舟馳騖爭勝,至聚而相斗有死者。近奉示禁止,風乃息?!盵5](P674)還有的官員認為競渡活動影響農(nóng)事生產(chǎn)而禁之,見于《永州府志》載:“康熙間,太守劉公道著禁之,其風遂革??肌段宕贰罚捊Y(jié)為祁陽令,太守符下,取競舟甚急。結(jié)怒,批其符曰:‘秧開五葉,蠶長三眠,人皆忙迫,劃甚閑船?!盵5](P557)有些地區(qū)的龍舟競渡雖受到政府的抑制,但是龍舟競渡既以娛神也以娛己,人閑技癢,屢禁不止。

2.送瘟神

長江中游各地有紙船送瘟神的活動。具體而言,有湖北的漢口、孝感縣、大冶縣、云夢縣,湖南的岳州府、衡山縣,江西的湖口縣、德安縣、武寧縣?!拔辽瘛痹谥袊糯裨捴袑R晕烈吆θ?。早在漢代就有關(guān)于“瘟神”的記載。東漢蔡邕《獨斷》載,疫神本是顓頊之子,生而亡去,為疫鬼。古人缺乏科學觀念,把生病、發(fā)生瘟疫、遭遇自然災害歸咎于鬼邪作祟,所以要剪紙為龍船,繼而焚之,以除瘟氣。

“瘟船”的材質(zhì)不同,一般是剪紙造龍舟,有些地區(qū)自四月即染紙造龍舟,長丈余,中像三閭大夫。也有用竹篾扎龍船的,岳陽地區(qū)編葦為船?,F(xiàn)如今廣東省珠璣鎮(zhèn)還傳承這一手藝。還有的用“絹船”,云夢縣四城以五彩綾絹作龍舟迎賽,設(shè)層樓飛閣,于其脊中塑忠臣屈原、孝女曹娥及瘟神、水神各像,極盡奢華并傷財。

“瘟船”制作完畢后,很多縣都有一個“收瘟”的過程。紙船游鬧街市之時,東家必送香紙,敬煙讓茶,用豐盛的祭品收買、賄賂惡神,祈求惡神不要繼續(xù)作惡?!逗诳h志》載:“十七日及是日先后送北門外焚之,所過家投以五谷、鹽茶,曰‘收瘟’?!盵10](P1084)又《孝感縣志》載:“以紙作龍船形狀,舁之而游,沿門收香紙、酒食,說吉利語。”[5](P332)湘中地區(qū)的巫誦形象地說明了“收瘟”的意圖:“別人造船裝五谷,師郎造船裝時瘟。天瘟裝送天堂去,地瘟送到地府門?!薄笆瘴痢敝笫恰八臀痢保扇 八汀钡霓k法客氣地把惡神送走、毒氣蠲除。五月為毒月,陰氣郁蒸,焚紙船可以滌蕩陰氣?!对茐艨h志略》有語:“以茶米楮幣實艙中,如前儀,導送河干焚之,曰‘送船’。”[5](P341)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瘟船”不管是“紙船”“葦船”還是“絹船”,送船的縣無論沿河還是沿江,重要的是把時瘟瘴氣驅(qū)趕到村落共同體的外部,以祓禳驅(qū)疫,追求幸福。

3.浴百草湯,灸以燈炷

五月,長江流域郁熱燥濕,毒蟲肆虐、瘟疫爆發(fā)。古代醫(yī)療水平有限,人類抵御災病的能力較弱,五月稱為“毒月”。另一方面,五月高溫多雨,百草茂盛,藥性好,百姓于端午清晨,趁露水未干之前,上山采百草,拿回家熬湯沐浴,既可除身垢,又可祛病解毒。古人浴百草湯去污之俗由來已久。《大戴禮記·夏小正》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也”的記載?!冻o·九歌·云中君》也有“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的載述。記載中國古代楚地歲時節(jié)令風俗的《荊楚歲時記》中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正是當時盛行浴蘭習俗的反映。

在清代,長江流域各地端午日采藥沐浴習俗盛行不衰,但是由于當時蘭草不易得,后來一般是煎艾葉、菖蒲等香草洗澡。艾葉、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艾嫩葉可食;老葉制成絨,供針灸用。艾葉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具有殺菌解毒的作用。更甚者,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伊水》認為久服菖蒲藥能成仙:“石上菖蒲,一寸九節(jié),為藥最妙,服久化仙?!焙闲绿锟h民間將蒲、艾懸門,又用之煮水沐浴,名辟邪。道州當?shù)厝硕嗖砂轂闇?,避瘡疥??梢?,百草煎湯沐浴可解疫?/p>

百草湯沐浴之外,有湖南地區(qū)的“灸以燈炷”以及江西地區(qū)的“小兒爆火”,即中醫(yī)的“灸法”。《說文解字》解釋:“灸,灼也,今以艾約體曰灸?!盵11](P488)“灸”從火,表示將艾絨所制的艾炷或艾條點燃后燒灼或熏烤人體穴位,以刺激皮膚或血脈,使人體達到陰陽調(diào)和而康復;從久,也表示熏烤的時間久一些療效比較好。湖南《耒陽縣志》寫道:“煎百草湯沐浴,或燃燈灸穴道,以祛疾解毒?!盵5](P543)湖南安仁縣人亦習慣于午時浴百草湯,灸以燈炷,謂“免疾厄”。小兒腹痛是常見的疾病,江西等地采用“小兒爆火”的方式,謂能免腹疾。清同治十二年刻本《龍泉縣志》載:“五月端午,于正午中取百草為藥,嬰孩抹雄黃,灼火?!盵10](P1152)中醫(yī)治療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不是萬能的。而興寧縣人認為灸以香油燈炷,可卻百病。“卻百病”是人民對人體康健、生命延續(xù)的積極追求。

三、長江中游三省各具特色的端午習俗

俗語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币欢ǖ淖匀坏乩須夂驐l件,制約著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當然也會生長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果實。長江中游彼此毗鄰的三個省份端午民俗活動自有其多樣性和獨特性。典型代表有湖北的“急腳子”、湖南的“梟羹”和江西的“演劇”。

1.湖北省·急腳子

楚地巫風熾盛?!稘h書·地理志》有言:“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痹偌由戏稹⒌纼山痰挠绊?,故而信鬼、崇巫之風代相遞傳。沔陽當?shù)刂两裼幸痪漤樋诹镌疲骸皟赡_兩手,四眼兩口,普天下冇得,只有沙湖沔陽有?!便骊栔葺牼诚喈斢谌缃竦暮毕商?、洪湖等地?!八难蹆煽凇敝溉舜鞯拿婢?,“普天下冇得”說明“急腳子會”是沔陽的一種獨特的祛疫習俗。

“急腳子”一般四人一組,頭戴木刻頭像,面目猙獰,頭后插兩支野雞毛,身穿黃布衫,腿打藍布裹腿,腳穿麻耳草鞋,手持黃旗一把,敲鑼擊鼓,串家走戶,在每家屋里走上一圈,從神案上取走利市或一盅米。清光緒二十年《沔陽州志》載:“沔俗五月節(jié)作‘急腳子會’,三十六人蒙面具,朱碧輝煌,形狀詭異,執(zhí)旗鳴金,遍走城鄉(xiāng),仿古儺禮之遺?!盵5](P403)把“急腳子”和古代“儺”文化聯(lián)系起來是很有見地的。儺,古代臘月驅(qū)逐疫鬼、拔除不祥的迷信儀式,是原始的巫舞之一。儺禮最初由朝廷舉行,稱為“國儺”或“大儺”?!墩撜Z·鄉(xiāng)黨》載:“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祚階。國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备哒T注:“國人儺,索宮中區(qū)隅幽暗之處,擊鼓大呼,驅(qū)逐不祥,如今之正歲逐除是也。九門,三方九門也。嫌非王氣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氣盡之,故曰‘以畢春氣’也。”[12](P49)以后,由民間舉行的稱為“鄉(xiāng)人儺”?!皣鴥毕鄬Ρ容^神秘、莊重,而“鄉(xiāng)人儺”加上夸張的面部表情和程式的舞蹈動作,娛樂成分比較多,逐漸向舞蹈演變。

“急腳子”最大的特征就是戴著面具扮神驅(qū)鬼。戴上面具不僅遮擋容貌、保護自己;戴上模仿動物、妖魔等的面具,還意味著靈魂附體,具有了驅(qū)除鬼魅的神秘功能,以表示對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民間戴著面具扮神驅(qū)鬼,到后來逐漸改用色彩墨汁涂在臉上,與戲劇臉譜的性質(zhì)相同了。如《關(guān)公斬妖》戲劇的主題是驅(qū)邪魅,與行儺類似。“急腳子”另一個明顯特征是“串家走戶,比戶致?!薄I瞎艜r期,人口少而禽獸眾多,弱肉強食,人們通過建造房舍來抵御自然界風、雨、野獸等的侵害。北方的穴居和南方的吊腳樓是房屋原始形態(tài)的留存。但是,這些屏障并不能完全消除各種災害帶來的困擾,于是,人們便產(chǎn)生了疫鬼入室作祟的幻想?!按易邞?,比戶致?!钡膬辣阌纱水a(chǎn)生。清光緒八年《黃岡縣志》載:“人朱衣、花冠、雉尾,執(zhí)旗鳴鑼,俗名‘急腳子’,比戶致祝,大抵法沴祈福之語?!盵5](P353)清乾隆二十八年《武昌縣志》云:“‘社日’,鄉(xiāng)人設(shè)牲禮以祀土神,少長咸集飲焉,春秋再舉,今亦寖廢矣。儺以逐疫,一人朱衣花冠,雉尾執(zhí)旗,俗名‘急腳子’,眾鳴鑼隨之,比戶致祝,皆《荊楚歲時》之遺也?!盵5](P382)

現(xiàn)在對“急腳子”的定義是急行傳送書信或探送情報的人,也叫“吉雀子”。“急腳子”的最大特征是快步疾走,走村串戶送來急信。人們就想在端午節(jié)疾走驅(qū)逐鬼神、祈求平安清吉?!凹蹦_子”是古老儺文化在民間沿襲下來的古樸因子,是荊楚文化藝術(shù)的一顆明珠,是傳統(tǒng)“荊楚儺舞”的又一代表。

2.湖南省·梟羹

梟是貓頭鷹一類的鳥,南方居多,常在深夜發(fā)出凄厲的叫聲。與“梟”同類的“鴟”也是一種兇猛的鳥,《詩經(jīng)·大雅·瞻卬》載:“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盵13](P327)舊傳梟食母,通常被看作是忤逆不孝的惡鳥。《說文解字》云:“梟,不孝鳥也。日至,捕梟磔之。從鳥頭在木上?!盵14](P121)意思是于夏至日捕獵梟鳥,磔之?!绊荨笔枪糯至焉w以祭神,欲以其攘除兇災、御止疫鬼的一種酷刑。顏師古在《漢書》注本中認為“梟”是一種惡逆之鳥。且方術(shù)之士虛誕地說,在歲始春祭祓除兇災之時,讓神仙之帝食用梟,意欲使其斷子絕孫,消滅天下忤逆禽獸。可見,以梟祀黃帝之說雖然出于方士之口,其可信性存有疑慮,但是,最初殺梟與原始祭祀是關(guān)聯(lián)的。

由于五月為惡月,故端午是驅(qū)除瘟疫的節(jié)日。漢代皇帝賜百官以梟羹,梟羹即用梟肉做的羹湯,以消除惡鳥,鼓勵孝道,保全人倫。唐代劉恂《嶺表異錄》曰:“五月五日作梟羹,以賜百官。以其惡鳥,故以五日食之。古者重鸮炙及梟羹,蓋欲滅其族類也?!盵15](P20)這里,鸮是惡聲之鳥、禍鳥,與梟羹對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針砭時弊地指出,“百官卻拜梟羹賜,兇去方知舜有功”。端午吃“梟羹”帶有政治功能,有驅(qū)逐惡人和奸佞的寓意。

古代重視梟羹,大概是欲滅其族類。然而民間也有肰,有謂可治病去疾。宋代莊綽《雞肋編》載:“南方多梟,而西北絕少。龍泉人亦捕食,云可以治勞疾。漢重五日以梟羹賜群臣,可驗其無毒,然醫(yī)方不云有治病之功也。”[16](P13)在明清時期端午食梟羹已是常見。明代夏完淳有賦云:“蘭非可浴之湯,艾無可懸之戶。蕭條佳節(jié),慘淡余生。盤中角黍,杯底梟羹?!盵17](P19)清康熙三十三年《永州府志》即為佐證:“五日為天中節(jié),是日作梟羹,以其惡鳥,故五月五日食之。”[5](P557)民眾五月五日食“梟羹”主要基于身體康健的考慮,與最初的皇家祭禮蘊意不同。

3.江西省·演劇

“真正的節(jié)慶是不可能存在的,除非游戲的成分,或許還可以加上娛樂的成分摻到節(jié)慶里面。”[18](P10)清代以來的端午以驅(qū)邪避疫和娛樂休閑兩大主題并重,在江西省,端午除了傳統(tǒng)的食角黍、懸菖蒲艾葉、飲雄黃菖蒲酒、龍舟競渡以外,出現(xiàn)了新的娛樂活動——演劇。

演劇即演戲。演劇活動在清代達到了鼎盛。由于帝王后妃對演劇的癡好、各地官紳的上行下效,推波助瀾,無論是宮廷戲樓還是鄉(xiāng)野草臺,到處笙歌,管弦錯雜。普通民眾最主要的公共觀劇場所是寺廟。因中國多元化的宗教信仰,除了佛寺道觀之外,各地還建立眾多的宗廟、鄉(xiāng)祠,為演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活動場所。清代江西的演劇活動多在神廟,不再是搭建臨時戲臺,劇場日趨成熟和完善。清同治十年《安義縣志》載:“端午各村鎮(zhèn)演戲,而城隍祠為盛。每以五月初起,六月中止,惟黃洲市以十三日當墟,遠近云集交易?!盵10](P1061)廬陵縣亦自五月一日起于廟中演劇酬神。

清朝端午時節(jié)出現(xiàn)的民間演劇活動,根據(jù)當?shù)厝罕姷南埠?,進行當?shù)亓餍械牡胤絼⊙莩鲆宰9?jié)敬神。各地演出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當天完成,有的延續(xù)數(shù)日,甚至達兩月之久。端午時節(jié)各村鎮(zhèn)演戲,男女老幼、各行各業(yè)皆成為最基本的觀眾群。演劇一般和賽龍舟一起進行,清同治九年《南昌縣志》云:“斗龍舟,奪標演劇。先是各洲皆有船,遇必斗,斗不勝則載三石以擊,俗最惡。”[10](P1052)清嘉慶二十三年《九江府志》載,五月端午,當?shù)嘏e行龍舟競渡,湖口是日多設(shè)劇場。水中龍舟競斗,岸上咿呀繚繞,水聲、吶喊聲、管樂聲交相呼應,一派繁鬧、熙攘盛景,逐漸遮蓋了端午祭祀避災的原始意味,具有較強的娛樂精神。

四、小結(jié)與推論

長江中游地區(qū)境內(nèi)河港交叉,湖泊眾多。先民飽受天災人禍,內(nèi)心對風調(diào)雨順、人壽年豐的渴望就愈加強烈。因而,“插菖蒲艾葉”“紙船送瘟”“懸天師像”“貼門符”以圖消災解劫。端午時在長江中游正處于梅雨季節(jié),氣候潮濕,容易滋生蟲疫、疾病,“雄黃酒”“香囊”能驅(qū)蟲,“浴百草湯”“采百草”“小兒爆火”“送火眼”能治病。端午前后,人們基本停止勞作,“演劇”“龍舟競渡”“奪鴨”“斗踏百草”以調(diào)息、歡慶。清朝社會商業(yè)漸漸發(fā)達,端午節(jié)俗在這一時期進入普及期,端午的配飾和食品除了能自給外還相互饋送。禮物是增進人們情感的催化劑,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社會倫理觀念。端午不僅僅是幾項慶?;顒?,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千百年來綿延不絕,傳承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是對民族之根的認同。每過一次端午節(jié),就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的一次滋養(yǎng)和洗禮。長江中游地區(qū)的端午習俗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沖刷、淘洗、過濾、選擇,在清代得到聚合與升華!

長江中游湖北地區(qū)“懸天師像”的習俗在清朝文獻中屢見不鮮,而湖南、江西地區(qū)則幾乎沒有。筆者推測這種現(xiàn)象與湖北地區(qū)道教信仰有關(guān)。楚地是老莊哲學的誕生地。蘊意宏富的《老子》一書,集中體現(xiàn)了楚人的思想傳統(tǒng),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天師,就是指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俗稱張?zhí)鞄?。道教本來就崇敬鬼神、追慕神仙,況且五月為惡月,自然而然會請來道教的神仙張?zhí)鞄煍爻?、保命長生。從清代開始,統(tǒng)治者信奉藏傳佛教并壓制道教,道教走向了衰落,“懸天師像”的傳播更加緩慢,在湖南、江西地區(qū)的典籍中自然少見。

[1] 李昉.太平御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黃珍.20世紀80年代以來端午節(jié)俗研究述評[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7,(3).

[3] 張正明,劉玉堂.荊楚文化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周一平,沈茶英.歲時紀時辭典[Z].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5]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Z].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

[6] 朱輔.蠻溪叢笑[A].紀昀,等.四庫全書·史部十一[Z].上海:商務印書館,2007.

[7]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 維克多·特納.慶典[M].方永德,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9] 夏日新.大端午節(jié)與逐疫[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0,(5).

[10]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Z].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

[1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2] 高誘.呂氏春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3] 張兆裕.詩經(jīng)[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7.

[14]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5] 劉恂.嶺表異錄[A].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C].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6] 莊綽.雞肋編[M].蕭魯陽,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7] 夏完淳.夏完淳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8] 皮柏.節(jié)慶、休閑與文化[M].黃藿,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責任編輯:知 魚)

AStudyontheDragonBoatFestivaloftheMiddleReachesofYangtzeRiverintheQingDynasty

ZHANG Yanl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riginated from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is the unique cultural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evolution of folk customs, such as “three Dragon Boat Festivals”, “dragon boat races”, “farewell the god of plague” and “bath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ure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customs in Hubei, Hunan, and Jiangxi are analyzed by screening and combing the local chronicles in the Qing Dynasty. “Urgent Feet” is the remains of ancient exorcise culture in the folk society. “Owl Soup”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and pray for well-being. The “drama performance” has added the entertainment elements and diluted the solemn atmosphere of worship. In addition,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hanging the portrait of Zhang Daoling” is related to the Taoism faith in Hubei area.

Qing dynasty,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ragon Boat Festival

G07

A

1004-8634(2017)05-0128-(07)

10.13852/J.CNKI.JSHNU.2017.05.016

2016-12-28

張彥林,湖北襄陽人,文學博士,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主要從事近代漢語詞匯研究。

猜你喜歡
龍舟競渡百草長江
神農(nóng)嘗百草
揮槳逐浪觀音湖 龍舟競渡展雄風
科教新報(2021年21期)2021-07-21 15:37:33
長江之頭
青年歌聲(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28
神農(nóng)嘗百草
學生天地(2020年21期)2020-06-01 02:12:50
神農(nóng)嘗百草
神農(nóng)嘗百草
幼兒畫刊(2018年5期)2018-06-05 02:17:05
長江之歌(外二首)
天津詩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0
長江圖(外二首)
天津詩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05
湖南汨羅江龍舟競渡的發(fā)展研究
對潮汕傳統(tǒng)龍舟競渡運動發(fā)展的審思
阳西县| 诏安县| 太保市| 慈溪市| 东台市| 昌吉市| 莱芜市| 祥云县| 惠水县| 广水市| 黄浦区| 绵阳市| 紫云| 滨海县| 宣汉县| 灵丘县| 民乐县| 元氏县| 昌图县| 枣强县| 玛纳斯县| 石城县| 达拉特旗| 新巴尔虎左旗| 当阳市| 汝南县| 西乌珠穆沁旗| 绍兴市| 永修县| 霍城县| 沂源县| 汉阴县| 涡阳县| 类乌齐县| 青州市| 岳池县| 新营市| 四子王旗| 平和县| 宁都县|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