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姿
小學語文教研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主要目的是通過對語文教學的總結、反思,提出富有成效和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操作方法,為的是全面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水平,努力打造有效課堂,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歌德曾經說過:“親愛的朋友,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庇纱丝梢?,小學語文教研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的探討,而更要講求實際效果,語文教師要把握這一點,努力撥開思想上的迷霧,力求把教研與教學完美結合起來。
一、挖掘語文教學德育功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毙W語文教師在開展教研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將德育融入教學之中。尤其是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社會上各種不良現(xiàn)象也有蔓延的趨勢,這勢必會對小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會對他們身心健康成長造成危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在教研時挖掘教材的德育價值。
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本身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學也只有兼顧到了語言文字和思想兩方面的內容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質量。因此,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語文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
二、要注重滲透情感教育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歌頌親情或友情的課文,比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當阿曼達父親不顧生命危險去拯救阿曼達的時候,在《慈母情懷》中,當“我”將買書的錢花來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的時候,體現(xiàn)的都是父母親無私而又偉大的親情和愛。此時,教師就可引出關于親情和感恩的話題,要讓學生知道,正是親朋好友、師長同學的關心、鼓勵和支持,才給他們帶去生活的溫暖、充實和幸福,讓他們在面對挫折時更堅強,所以,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面對生活。同時,還要教會學生放下心理包袱,輕裝前行,這才是報答父母最好的方式。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時時注意語文的育人功能,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
當今是信息化、智能化時代,小學生的生活也非常多元,而且接收了很多外來文化,時代的潮流也裹挾著小學生不斷向前,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漸漸地陷入傳承困境。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有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意識,要特別注重教材中古詩詞、文言文等經典的教學,要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體會到先賢名家的高尚情懷、深厚的人文修養(yǎng)和文化功底。我國許多優(yōu)秀的古詩詞、文言文語言凝煉,意境優(yōu)美,有時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諷詠、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這要求學生不僅要對詩歌把握得當,而且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無疑會讓學生加深對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認識,從而升華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這種育人功能是潛移默化而又切實有效的。
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媒體、影音結合的方法教學,或帶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加深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幫助他們建立真實的情感體驗。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協(xié)同學習等學習方式所體現(xiàn)的是——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教”只是為了學生的“學”。而學生要學好,就必須有學的欲望。這欲望,就是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喚醒并張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只有這樣,新“課程標準”所體現(xiàn)的教育理念方可成為現(xiàn)實。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諸如生活情境、游戲情境、表演情境等,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中去,使學生充分融入教材內容中,從而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譬如教《畫家和牧童》《愛迪生救媽媽》等課文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分小組將其改編成課本劇,自導自演。課堂教學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表達、觀察、體驗,學生有事可做,有問題可以思考,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其主體意識才能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要想提高小學語文教研與教學的實效,教師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要積極探索和實踐小學語文教研與教學的新方法與新路徑,真正讓語文教學滲透豐厚的人文精神,讓學生愛上語文、靈活地應用語文。◆(作者單位:江西省婺源縣詹天佑小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