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祈蒙
[摘 要]在教育的舞臺上,各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教師們挖空心思“雕飾”課堂,卻使教學內(nèi)容越來越蒼白無力。真正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避免浮華造作,把回歸“本真”作為追求的目標,穩(wěn)打穩(wěn)扎教字詞,追本溯源解文本,如此才能真正站到原點去回望與探尋。
[關(guān)鍵詞]語文課堂;“雕飾”現(xiàn)象 ;回歸“本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50-02
許多教師為了讓課堂煥發(fā)出活力,恨不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課堂教學中使出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堪稱 “百花齊放”。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教學手段的日趨增多,語文課堂漸漸出現(xiàn)一些“華”而不“實”的現(xiàn)象。
一、“雕飾”的課堂——精彩似曇花
(一)走馬觀花的字詞教學
1.字詞朗讀形式化
當前語文課堂中的字詞教學流于形式,教師讓學生朗讀字詞,只是為了確保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整。
如課堂上,教師問:“同學們預習了字詞嗎?那老師來檢查一遍?!比缓髮W生齊讀,教師覺得讀得不錯,夸獎學生:“你們真了不起,看來都是學習的小行家!”學生的學習熱情立刻高漲,課堂氛圍看上去熱鬧非凡。但是默寫的時候,學生只能“執(zhí)筆相看白紙” 。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弊衷~可謂是語文的地基,倘若字詞不過關(guān),便無法進行深層次的教學。在低年級的課堂上,時常有教師在出示生字后,隨便找?guī)酌麑W生讀讀,就算字詞通關(guān)了。 到了高年級,教師在字詞上花的時間更少,往往直奔課文。至于學生字詞的掌握情況,無從得知。
2.字詞理解表面化
在學習《九色鹿》時,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了“榜”字。
師:同學們,你們有什么好方法能記住“榜”這個字?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我是這樣記的,“榜”是左右結(jié)構(gòu),左邊是個“木”,下面是個“旁”。
師:這個同學觀察得真仔細。有沒有別的同學也是火眼金睛?
生2:我是這樣記的,把“傍”的偏旁換成“木”就好了。
師:這個同學悄悄地運用了“部首大挪移的方法” 。有沒有別的同學也要展現(xiàn)武藝的?
生3:有一個人站在木頭旁邊,看著皇榜呢!
師:這個同學真了不起,他想象力真豐富,給我們編了一個故事呢!
這樣的識字教學,看上去精彩非常,卻忽視了學生對生字的理解,只追求機械化的記憶。字義教學是字詞教學的核心。如果教師能再追問一下,為什么左邊是“木”而不是“亻”,相信學生們對這個字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二)浮光掠影的文本教學
為了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可謂費盡心思,誓要做到“課不熱鬧不罷休”。于是乎,課堂像趕集似的“生動起來了”。如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文時,一位教師共用了十一次課件展示,四次小組合作討論,學生每人自制了一只蝴蝶,最后教師更是讓學生上臺表演蝴蝶圍著游客飛舞的場景。整節(jié)課可謂是歡聲笑語不斷,學生們的學習勁頭十足,但是整節(jié)課的側(cè)重點卻是蝴蝶的美麗、蝴蝶飛行的樣子。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被一帶而過,實用性被忽略,文本教學停留在了淺層次的解讀上。
如今的課堂,充滿著瑯瑯讀書聲、熱烈討論聲和各種花哨的表演及展示,卻摒棄了潛心靜讀,冷落了凝神靜思,拒絕了會意靜寫。崔巒老師指出:語文教學應靜下心來“潛心會文本”,切忌“把語文都講腫了”。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避開傳統(tǒng)的講解法,一味追求新的教學方式。這些教學方法遠離了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讓課堂變得華而不實。
(三)全程包辦的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多變的直觀課件展開教學,使得學生的眼睛無法離開多媒體 ,學得興致盎然。雖然這確實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教師過分依靠多媒體,甚至“無媒體不上課”,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將牽引學生的思維。長此以往,學生的主動性及個性的發(fā)展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二、 “本真”的回歸——精華如恒星
“本真”,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語文本真,即語文所特有的性質(zhì)。下面將就字詞教學、文本解讀、多媒體運用三方面探討語文“本真”的回歸。
(一)穩(wěn)打穩(wěn)扎的字詞教學
1.兼容并包識生字
對于生字的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自然是胸有成竹,整篇文章的字都不在話下;成績一般的學生會讀生字,但在讀書時還會有不認識的字;后進生卻是和生字大眼對小眼——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有兼容并包的思想,即課堂上不能只請優(yōu)等生讀,還要多給后進生機會,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點燃他們自信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關(guān)注所有學生的課堂,也才真正體現(xiàn)人文性的語文課堂。
2.集思廣益釋詞義
詞義的理解是教授字詞時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只有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才能舉一反三,真正掌握生字。在解釋詞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豐富多變的方式來闡釋詞義:可以借助圖片,一眼明了,如“大炮”;可以借助實物,具體直觀,如“蘋果”“番茄”等;可以用動作演一演,生動形象,如“推”“摔”等;可以讀一讀,聲情并茂,如“樂”“悲”等;可以聯(lián)系生活造句,如“唱歌”。其他的方式還有:聯(lián)系上下文,找近義詞、反義詞,擴詞等。運用集思廣益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就能體現(xiàn)出語文的趣味性。
3.“三到”結(jié)合學寫字
生字的教學不能緊緊停留在認識、理解的基礎(chǔ)上,還要做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會寫。學生寫字時往往只動了手,沒有做到眼到、心到,寫字就成了機械的任務,收效甚微。真正有效的寫字教學是手到、眼到、心到 “三到”結(jié)合。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字時,不僅要讓學生用眼睛觀察字形,還要讓學生用心體會,更要糾正他們不正確的寫字姿勢,指導他們“手、眼、心”多感官并用,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寫中國字”,這樣方能體現(xiàn)出漢字的美。
(二)追本溯源的文本解讀
1.引發(fā)思考 ,質(zhì)疑問難
學貴有思,思貴有疑。教學前,讓學生質(zhì)疑問難,可發(fā)展其思維能力;教學時,讓學生質(zhì)疑解疑,可開拓其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比如,《青蛙看海》一課,青蛙特別想看到大海,后來在松鼠的幫助下,終于看到了大海。文章所蘊含的樂于助人和堅持到底的精神是教學難點。因此,教師可以設(shè)計以下的問題。
(1)你有過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嗎?
(2)別人不能幫助你的時候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呢?
(3)你幫助過別人嗎?幫完以后心情怎么樣?
(4)有特別想去的地方嗎?
(5)你爬過山嗎?累不累呢?爬山的時候會想什么呢?
經(jīng)歷這樣一個“質(zhì)疑—解疑”的過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文本的內(nèi)涵就有了深刻的認識。
2.發(fā)揮想象,身臨其境
語文是具有詩意的,優(yōu)美的文字便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解讀文本時,我們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把文字和他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加深他們對文本的印象。比如,教授《雨后》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在雨中玩耍的快樂、對雨的印象,在此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就更能體會文本所表達的雨中之趣了。
回歸語文“本真”,能夠讓課堂更有內(nèi)涵,讓課堂的“語文味”更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原汁原味”的魅力。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