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軼男
摘要:論述張愛玲與王安憶兩位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上海情結(jié),闡述作為30年代女性作家代表的張愛玲對50年代以后的代表王安憶的影響以及現(xiàn)在仍活躍于文壇的王安憶對張愛玲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女性文學;上海情結(jié);上海女性
20世紀的中國文壇,一個代表了半個世界的文學出現(xiàn)了——女性文學。對于“女性文學”的描述,我個人比較傾向于“一種由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女性意識的文學” ①這種說法??v觀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中,我最“鐘情”于兩個人,張愛玲與王安憶。一個展示了世紀中的上海,一個勾畫了世紀末的上海,同樣用真實靈動的創(chuàng)作內(nèi)涵關(guān)注著上海女性。跨越時空五十年,張愛玲與王安憶這兩位關(guān)注上海、關(guān)注女性的作家在她們的筆下書寫了種種上海女性,但她們的態(tài)度卻又是那么的不相同。張愛玲是冷眼旁觀的,文字很淡甚至很冷,淡得徹底,冷的寒心,白流蘇、曹七巧這些家喻戶曉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與社會生活的沒落與亂世的蒼涼聯(lián)系在一起。王安憶是知冷知熱的,《長恨歌》中的王琦瑤四十年的情愛恩怨被她說得淋漓盡致,妙筆生花地書寫著與張愛玲截然不同的蒼涼,卻不失溫情。但張愛玲與王安憶在更多的時候有卻有著相同的默契,兩位牢牢地抓住了上海獨有的城市氣質(zhì),在對上海女人細膩與繁復(fù)的描寫上不約而同。
一、上海灘從來不缺少愛恨情仇的故事,而女性作家的作品往往別有一番風趣,張愛玲就是這樣一位講述老上海故事的女性作家,她筆下纏綿悱惻、哀婉感人的愛恨故事,就是對當時上海灘亂世夢魘的真實寫照。張愛玲是在東西方文化雙重影響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所以她的創(chuàng)作自然而然的既帶有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色彩,又兼具西方的浪漫自由的文明。她將自己生活過的兩個城市上海和香港帶入了創(chuàng)作中,并且著重描寫了她生活的那個時代的上海女性。
如果說城市孕育了文學,那么文學也在書寫著城市。張愛玲就把她筆下的一個個小女子放入上海這個大環(huán)境里,于是“上海變成了張愛玲的味道,愈加的小氣、細膩、傷感、多情了” ②。從她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這個充滿了時代感的大都市里隱藏著的家長里短,絮絮的訴說,幽幽的想象,這些給這個粗獷的城市蒙上了一層神秘詭譎的面紗。雖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以悲情結(jié)尾,但這并不是城市的過錯,而是傳統(tǒng)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罪惡?!皬垚哿嵋砸粋€涉入現(xiàn)代的都市人的眼光去感觀都市和都市中的人,揭示出都市中的丑陋與封建余絮,更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去感受城市、感受城市中的女性生活”③。張愛玲筆下的女性都很好地體現(xiàn)出作者的人生觀,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艱難。也許,這也是長期威脅著張愛玲的生活問題,是作者對于生活、對于都市的切身感受。張愛玲注定就是一個傳奇,她的寫作手法清新脫俗,她把情與愛、婚姻與家庭的本相,把對追求浪漫的理想境界還原于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用不加修飾赤裸裸的現(xiàn)實,讓一切的風花雪月都歸于世俗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那個時代女性作家中的奇跡。
二、《長恨歌》帶著我們回到九十年代的舊上海,四十年代“上海小姐”王琦瑤幾十年的情與愛令人哀婉動人,王安憶從女性的角度,憑借細膩而絢爛的創(chuàng)作思路讓她成為了又一個傳奇,《長恨歌》這部小說得到了世人的認可,獲得了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獎、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我覺得王安憶是八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中最出色的一個,她對許多女性問題不是最早觸及,但卻是較出色的總結(jié)者。
對于生活在上海的王安憶,她對上海這座城市有著切身的感受:“我覺得上海是個奇特的地方,帶有都市化傾向,它的地域性不強,比別的城市更符合國際潮流”④,王安憶對上海存在著強烈的疏離感,在她的作品中,上海被她塵封在舊相冊里,只是偶爾在無聊或清閑時才拿出翻看,卻總能在一剎那浮現(xiàn)出美麗的回憶,她總是試圖打開弄堂里封閉的窗戶,探尋每家每戶的秘密。在作品中,王安憶讓生命呈現(xiàn)出萬千景致,她從自我的生存體驗拓展到蕓蕓眾生的個性情態(tài),再折射出人們真實的生存寫照,使作品成為時代的標桿。
三、《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成名作,講述了一個動聽而又現(xiàn)實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愛情與婚姻不再純粹,看似圓滿的結(jié)局,實則浸透著現(xiàn)實的殘酷蒼涼,女人該堅守怎樣的愛情,該追尋怎樣的婚姻,該選擇怎樣的生活,這總是女人們關(guān)注、思考的話題,張愛玲超越了時代的局限,以女人獨有的視角和細膩的描寫,說出了女人的心聲和現(xiàn)實的無奈,達到了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的一個高峰。而另一個高峰就是王安憶,《長恨歌》堪稱王安憶近些年小說創(chuàng)作的鼎峰之作,憑借著對上海的熟悉,王安憶塑造了 “上海小姐” 王琦瑤的形象,隨著對王琦瑤這個上海女孩心理狀態(tài)的細致揣摩,展開了一系列生活場景。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都會有與主人公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人物出現(xiàn),雖然說各色配角都是為了烘托主角,但在整個故事中,每個時代出現(xiàn)的不同人物,都烙下了各自階層的鮮明特征,成為敘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斷產(chǎn)生矛盾,將故事推向高潮。而每個人物都極其真實,人物關(guān)系沒有絲毫做作,多元的角色成就了這部經(jīng)典作品。
我個人認為王安憶是個非常懷舊的人,她和張愛玲有相同的地方。她們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都由衷地熱愛這座美麗與丑陋并存的城市;她們都擅長比喻,而且對女性的刻畫尤見功底;她們都偏愛在大時代背景下描寫小人物的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王安憶繞不開張愛玲來寫上海。即使她不愿意承認受到張愛玲的影響,但王安憶畢竟出生在五十年代,她與女主角王琦瑤最美好的花樣年華隔著距離,但她的揣測和判斷極其準確,尤其細膩。從張愛玲那里,王安憶找到了她心中極盛時期上海灘的風情,她借助張愛玲的作品來重現(xiàn)那段亂世佳人愛恨情仇的故事,但進入五十年代后,王安憶作品的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或許此時才是代表王安憶自己的思想,王安憶似乎并不愿承認張愛玲的作品對她有著較大的影響,但我們可以看到,在寫上海和上海女人上,兩人的創(chuàng)作總是頗有默契,也許在讀了張愛玲之后,很難不被她描述的上海灘影響。但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與張愛玲也同樣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除了時代背景、人物命運等方面的不同之外,兩位作者的主觀思想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張愛玲一直把自己看作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而王安憶則更愿意把自己當做是一個外來人,這樣張愛玲的作品很多時候更感性,而王安憶的作品很多時候更理性。二是不同成長背景在她們身上也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我們可以看到,張愛玲出身名門,身上家族力量帶來的強大的自信和大家風范顯現(xiàn)無疑,而王安憶的缺少了強大的家族背景,在很多細節(jié)的描寫上更著眼于細節(jié),雖然兩人已經(jīng)很有默契,但細細品讀,兩人的語言風格也并不完全一樣,各有千秋,這是創(chuàng)作者生活環(huán)境對作品的必然影響,也賦予了作品不同的人格魅力和獨特個性,結(jié)合二人不同的身份環(huán)境,也令品讀更添一份佐料。
張愛玲在小說中編織了香港上海大都市里男女悲歡離合的愛恨情仇,給我們展現(xiàn)的是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傳奇世界,這個世界既包含濃烈的世俗趣味,又處處閃爍著一個具有現(xiàn)代文明意識的智者所包含的靈性和聰慧,熱鬧中冷諷,悲涼中打趣,不徹底的聲色沉湎,不徹底的虛無蒼涼,這既是張愛玲表達獨特的自我,也是她創(chuàng)作世界的真實體現(xiàn)。然而作為當代作家的王安憶正延續(xù)了她作品中的上海情結(jié)又注入了自己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不斷的創(chuàng)作下去。
注釋:
①《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盛英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
②《張愛玲的小說藝術(shù)》序夏志清
③《張愛玲小說人物形象的悲劇美學體現(xiàn)》 馬建高
④《我是個小說女工》 王安憶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06月30日第二版)
參考文獻:
[1]《蕓蕓眾生相——評〈長恨歌〉》
[2]《海內(nèi)外張愛玲研究評述》
[3]《有聲有色如夢如霧游離人生——論張愛玲》
[4]余芳,馮玫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M].中國工商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藝術(shù)與信息工程學院)endprint
北方文學·上旬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