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臨,李鵬輝,葉延偉,趙紅超,余 洋,丁朝輝,張紅雨
胃腸間質瘤95例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分析
趙春臨△,李鵬輝,葉延偉,趙紅超,余 洋,丁朝輝,張紅雨
胃腸間質瘤;伊馬替尼;預后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近年來,人們對GIST的認識逐漸深入,診斷標準趨于統(tǒng)一,靶向藥物伊馬替尼也已成功應用于轉移性GIST的治療[1-4]。目前該腫瘤在河南地區(qū)報道較少。該研究對GIST術后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了解影響其預后的相關因素。
1.1一般資料病例納入標準:病理確診為GIST,患者接受手術和(或)術后行伊馬替尼輔助治療,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復發(fā)、轉移的GIST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病例。依據上述標準,收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5例GIST患者的資料。其中,男44例,女51例;年齡37~80歲,中位年齡63歲,≥60歲58例。原發(fā)腫瘤部位為胃65例(68.4%),小腸13例(13.7%),十二指腸5例(5.3%),結直腸3例(3.1%),腹盆腔4例(4.2%),其他5例(5.3%)。首發(fā)癥狀為腹痛23例(24.2%),腹部不適24例(25.3%),消化道出血24例(25.3%),腹部腫塊6例(6.3%),體檢發(fā)現7例(7.4%),術中發(fā)現6例(6.3%),其他5例(5.3%)。參考2008年版改良NIH標準(Joensuu分級標準)和《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13年版)》進行危險度分級:高度復發(fā)風險(高危)33例(34.7%),中度復發(fā)風險(中危)20例(21.1%),低度復發(fā)風險(低危)24例(25.3%),極低度復發(fā)風險(極低危)18例(18.9%)。
1.2治療及隨訪患者均行腫瘤完整切除。《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13年版)》對中高?;颊咄扑]術后服用伊馬替尼治療。該組中高?;颊吖?3例,其中27例術后服用伊馬替尼,26例未服藥。通過電話隨訪、門診復查、查閱住院病歷以及查詢格列衛(wèi)全球患者援助項目(GIPAP)網站等方式對入組病例進行隨訪。疾病進展定義為復發(fā)、轉移或死亡。末次隨訪時間為2015年7月。
1.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對數據進行處理。不同臨床病理特征患者進展情況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術后復發(fā)轉移的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1隨訪結果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60(中位數39)個月。極低危和低?;颊卟∏榉€(wěn)定,未出現進展。27例服藥的中高?;颊咧?例發(fā)生進展,服藥時間12~44(中位數12)個月;26例未服藥患者9例發(fā)生進展,其中5例死亡。
2.2預后影響因素分析對中高?;颊哌M行預后影響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Ki-67指數、術后是否服用伊馬替尼與患者預后有關。以術后疾病是否進展(進展=1,未進展=0)為因變量,以腫瘤組織中Ki-67指數(“<10%”=0,“10%~20%”=1,“>20%”=3)和術后服用伊馬替尼情況(服藥=1,未服藥=0)為自變量,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Ki-67指數升高及術后未服用伊馬替尼是GIST中高?;颊哳A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1 53例中高危GIST患者無進展生存的單因素分析
*:精確概率;#:校正χ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GIST作為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近年來隨著檢出率的提高和格列衛(wèi)的成功應用而逐漸為人們所熟知。該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發(fā)病年齡多集中在50~70歲[5];該研究中患者中位年齡為63歲,60歲以上者占61.5%;提示當中老年患者出現消化道癥狀時要考慮GIST的可能。GIST可發(fā)生于整個胃腸道,也可發(fā)生于胃腸道外,原發(fā)部位為胃者占50%~70%,小腸者占25%~35%,結直腸者占5%~10%,原發(fā)于食管者少于5%,原發(fā)于胃腸道外(如網膜、腹膜后、盆腔)者約為5%[6]。該組患者原發(fā)部位數據與文獻[6]報道基本一致。
GIST起病隱匿,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其癥狀多與腫瘤的大小、部位、所處管壁位置及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有關。臨床最常見的癥狀是腹部疼痛、腹部腫塊及消化道出血,20%~30%的病例無任何癥狀而在體檢或其他手術探查中偶然發(fā)現[7],該組就有13例(13.7%)無臨床癥狀,其中6例(6.3%)在術中發(fā)現。由此可見,僅從臨床癥狀上很難將GIST與其他疾病相鑒別。因此,有腹部不適癥狀時及時就診或定期體檢對早期發(fā)現GIST病灶具有很大的價值[8]。
對于原發(fā)局限性GIST,手術R0切除是唯一可達到臨床治愈的手段。GIST術后極易復發(fā),因此,術后患者復發(fā)風險評估至關重要。目前我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13版)》沿用2008年版改良NIH標準(Joensuu分級標準),認為腫瘤大小、核分裂象、腫瘤部位、腫瘤是否破裂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核分裂象的判斷主觀性較強,可靠性仍有爭議,且核分裂象計數取決于組織固定的時間和顯微鏡下視野的大小,因此局限性較大。Ki-67是細胞核分裂相關抗原,表達于除G0期以外的細胞增生和合成周期,已廣泛用于評估乳腺癌和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預后[9-10]。越來越多的研究[11-13]表明,Ki-67指數可作為GIST重要的復發(fā)預測因子,并且在評估GIST惡性潛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對于Ki-67指數的最佳截斷點尚存爭議。Zhao等[14]利用ROC曲線對370例患者Ki-67指數進行分析,得出最佳截斷點為5%和8%。該研究中Ki-67指數被判定為GIST中高?;颊咝g后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但該研究按照<10%、10%~20%、>20%進行分段,區(qū)間范圍較大,今后可以縮小區(qū)間,以進一步準確判定Ki-67指數對GIST術后預后的評估價值。該研究未發(fā)現腫瘤大小、腫瘤部位是GIST中高?;颊叩念A后獨立影響因素,可能跟病例的選擇、樣本量大小有關。
自2001年Joensuu等[2]首次報道應用伊馬替尼成功治療復發(fā)轉移的GIST患者以來,GIST的治療方式由單純手術進入到手術聯(lián)合靶向藥物的綜合治療模式。Joensuu等[3]進行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高危GIST患者服用伊馬替尼1 a和3 a的無進展生存期無差異,但5 a無進展生存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服用伊馬替尼3 a或以上可明顯改善GIST患者的預后。該研究結果顯示,對于中高危GIST患者,術后服用伊馬替尼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與目前各大中心的研究結果一致。李健等[4]對101例隨訪時間在3 a以上的中高危GIST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腫瘤復發(fā)時間多在停藥后的2.5 a以內,復發(fā)高峰在停藥后的1 a。該研究中分別有1例中危和高?;颊呓o予伊馬替尼400 mg/d治療1 a,在停藥后14個月和9個月出現腫瘤進展。提示在終止輔助治療后的2.5 a內,應嚴密監(jiān)測腫瘤進展情況,以期及早發(fā)現腫瘤進展并給予治療。
綜上所述,Ki-67指數及術后服用伊馬替尼是中高危GIST患者術后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當前GIST危險度分級仍采用2008年版改良NIH標準。目前,人們發(fā)現不同基因突變類型患者預后也不同,Wardelmann等已根據基因突變類型制定出分級標準。還有部分專家認為腫瘤的病理學特征(如腫瘤細胞異型性)、腫瘤侵犯深度及周圍臟器受侵程度也與GIST 預后相關。因此如何將上述影響GIST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納入GIST危險度分級標準將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1] JOENSUU H.Adjuvant treatment of GIST: patient selec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J].Nat Rev Clin Oncol,2012,9(6):351
[2] JOENSUU H,ROBERTS PJ,SARLOMO-RIKALA M,et al.Effect of the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STI571 in a patient with a metast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J].N Engl J Med,2001,344(14):1052
[3] JOENSUU H,ERIKSSON M,SUNDBY HALL K,et al.One vs three years of adjuvant imatinib for operabl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randomized trial[J].JAMA,2012,307(12):1265
[4] 李健,黨運芝,高靜,等.延長伊馬替尼輔助治療時間對中高度復發(fā)風險胃腸間質瘤的療效觀察[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6(3):216
[5] YAMAGUCHI T,KANAYASU-TOYODA T,UCHIDA E.Angiogenic cell therapy for sever ischemic diseases[J].Biol Pharm Bull,2013,36(2):176
[6] CHANDRASEKHARA V,GINSBERG GG.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Curr Gastroenterol Rep,2011,13(6):532
[7] 李際輝,方國恩,鄭成竹.胃鏡活檢和術中冰凍病理檢查對胃間質瘤的診斷價值[J].消化外科,2003,2(6):434
[8] 丁志海.胃腸間質瘤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因素分析[D].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4.
[9] KONTZOGLOU K,PALLA V,KARAOLANIS G,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Ki67 and breast cancer prognosis[J].Oncology,2013,84(4):219
[10]KOUMARIANOU A,CHATZELLIS E,BOUTZIOS G,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oorly differentiated 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J].Endokrynol Pol,2013,64(1):60
[12]湯蘇敏,沈朝勇,尹源,等.胃腸間質瘤Ki-67的表達特點及其臨床意義[J].四川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46(6):931
[13]ARTIGIANI NETO R,LOGULLO AF,STVALE JN,et al.Ki-67 expression score correlates to survival rat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J].Acta Cir Bra,2012,27(5):315
[14]ZHAO WY,XU J,WANG M,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Ki67 index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Int J Clin Exp Pathol,2014,7(5):2298
(2016-12-19收稿 責任編輯王 曼)
10.13705/j.issn.1671-6825.2017.06.026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 鄭州 450052
△男,1966年1月生,博士,主任醫(yī)師,副教授,研究方向:消化道腫瘤的基礎與臨床,E-mail:zhaochunlin@z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