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蜀強
一、聚焦“如何用”:“心理描寫”的教學實情
“心理描寫”是中學記敘文訓練中的重點。為便于后文討論,透過下面課例,我們先來看看“心理描寫”目前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有哪些。第一個課例是汪洋老師的《“思前想后”——心理描寫教學設計》(刊于《新作文》2009年第12期)。這個課例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有:
1.導入。出示兩篇初一新生考場作文,比較兩文優(yōu)劣并引出描寫、心理描寫的意義。
2.引導學生再次默讀兩個心理描寫片段,發(fā)現(xiàn)并總結心理描寫一般規(guī)律。
(1)啟發(fā):我們在寫人物心理的時候常用到一個成語“思前想后”,看看我們這兩段心理描寫哪些是屬于“思前”,哪些是屬于“想后”,除“思前想后”外還有想什么時候的心理描寫。
(2)學生默讀后匯報片段中屬于“思前”的內(nèi)容,屬于“想后”的內(nèi)容,還有屬于“想現(xiàn)在”的內(nèi)容。
(3)根據(jù)學生匯報,總結:“思前”就是想過去,“想后”就是想未來,心理描寫一般可以從“想過去”“想未來”“想現(xiàn)在”這三個角度來展開。
3.指導學生運用心理描寫一般規(guī)律進行改寫訓練。
4.賞析名著中的心理描寫片段,體驗高境界心理描寫。
第二個課例是賀燕君老師的《“心理描寫與人物形象塑造”教學設計》(刊于《中學語文教學》2015年第11期)。此課例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有:
1.出示明人宋濂《龍門子凝道記》(節(jié)選)。
2.引導學生對人物事件進行品評,明確“寫什么”,為“怎么寫”鋪墊。
3.在實踐中體驗領悟心理描寫的技巧與標準。
(1)片段訓練一:靜態(tài)心理剖析
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為真耳?!?/p>
A.假如申屠敦是一個追尋真理、軟弱迷惘的人,他會有怎樣的心理,請加以描寫。
B.如果申屠敦是一個堅持真理、剛烈正直的人,他會有怎樣的心理,請加以描寫。
(2)片段訓練二:動態(tài)心理發(fā)展
原文中“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边@一處“良久”時間段中貴人的心理活動值得我們琢磨。教師提示學生:要寫出人物心理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以及隱秘、曲折、細膩、復雜的動態(tài)心理描寫特點。
(3)片段訓練三:選擇恰當?shù)囊庀蟊憩F(xiàn)心理
請選擇一個具體景物、物象,使之著上申屠敦當時“歸而嘆曰”的心理(追尋真理、軟弱迷惘、凄涼無奈的性格)。
A.以情境設計或意象渲染烘托申屠敦(第二種性格)的心理世界。(方法)
B.心理描寫:物皆著我之色彩。故事情節(jié)符合人物心理發(fā)展邏輯。(標準)
上述兩個課例兼涉初高中學段,均出自中學語文界權威專業(yè)雜志,代表了當下“心理描寫”教學的一般內(nèi)容及特點,帶有較強的范本研究價值。
就目前學生寫作記敘文的實情來看,主要的難點有二:一為不知“怎么辦”,即不知道如何去寫作“心理描寫”“動作描寫”“景物描寫”等內(nèi)容。二為不知“何時用”。一些外顯性較強的描寫內(nèi)容,學生在“何時用”這一問題上很少有迷糊,但是對于像“心理描寫”這類偏于隱秘、內(nèi)蘊的描寫類型,很多學生卻不知道“何時用”,進而導致了很多初學記敘文的學生,一學期下來,記敘文寫作中幾乎沒有“心理描寫”。當下筆者提出“何時用”這一問題,顯得有些膚淺,但這確實又是學生在寫作實際中遭遇的一個困點,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重視。
二、語境機理:“心理描寫”的深度透視
一般認為,“心理描寫”就是呈現(xiàn)人物心理的一種描寫手段。這樣的理解過于籠統(tǒng)泛化,對真正把握“心理描寫”幾無多少價值。下面,我們先呈現(xiàn)幾段名篇中的心理描寫。
1.他想:不過這條魚給我弄死了,我倒是過意不去?,F(xiàn)在倒霉的時刻就要來到,我連魚叉也給丟啦。“Detuso”這個東西,既殘忍,又能干,既強壯,又聰明??晌冶人斆鳌R苍S不吧,他想。也許我只是比它多了個武器吧。——海明威《老人與?!?/p>
2.這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他近日所見的這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苎┣邸都t樓夢》
3.(蕭澗秋)看完這封信,心里卻急烈地跳動起來,似乎幸福擠進他底心,他將要暈倒了!他在桌邊一時癡呆地,他想,他在人間是孤零的,單獨的,雖在中國的疆土上,跑了不少的地面,可是終究是孤獨的,現(xiàn)在他不料來這小鎮(zhèn)內(nèi),卻被一位天真可愛而又極端美麗的姑娘,用愛絲來繞住他,幾乎使他不得動彈。——柔石《二月》
細細品讀上述心理描寫片段,我們透過文字潛隱的思維關系會發(fā)現(xiàn):心理描寫是人物遭遇(歷經(jīng))一些人事物之后,內(nèi)心中的判斷(評價)、推理的內(nèi)容。例1句中,“不過這條魚給我弄死了”一句就是對具體事件的判斷,隨后的一句話“我倒是過意不去”便是對我的心理狀態(tài)的評價概括。例2句中,林黛玉的心理描寫暗含著因果推理,即,因為“這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況今至其家”,所以“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例3句中,蕭澗秋的心理描寫中既含有對自己狀態(tài)的自我評價,還有他“不得動彈”的原因推理:一位天真可愛而又極端美麗的姑娘。
由上分析,雖不能窮盡式地得出一個非常全面而準確的結論,但通過幾個典型心理描寫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心理描寫往往與判斷(評價)、推理有關。換言之,當我們遇到判斷(評價)、推理語境時,便不能忘卻“心理描寫”的用武之所。這一認識對于學生學習心理描寫至關重要。因為,記敘文寫作的常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外貌肖像描寫、心理描寫)中,使用率較低的就有心理描寫。使用率低,意味著不會用,不好用,實際上,深推一步的問題在于:很多學生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時候用。這個問題解決之后,“怎么用”“如何寫才能寫好”等問題才有了存在的價值。endprint
三、重視“何時用”:“心理描寫”的引申價值
有了上述認知后,我們來看一則學生的作文片段。
教室中幾束慘白的燈光抵擋不住臘冬的暗然。窗外,清寒的雨滴在冒著熱氣的玻璃上撞得粉身碎骨。一張一合,數(shù)學老師的嘴唇中溜出的竟是一縷縷如同從窗縫中擠進的寒風。我緊裹著寒服,不由自主地將身子向同桌移了又移,拖著凍得僵硬的腳踝,讓身子暖和些。
這個片段中的內(nèi)容不少,既有環(huán)境描寫,也有人物描摹。如果要加入“心理描寫”,沒有“何時用”的相關知識作為支撐的話,我們會感到茫然無措。如果我們以“何時用”的視角審視這段話,就會尋覓到很多可以切入增添“心理描寫”的地方。首先,是對環(huán)境“黯然”“清寒”的判斷(評價);其次,可以是對數(shù)學老師上課狀態(tài)的判斷(評價);另外,還可以是我一連串動作的因果推理。試看增添了不同“心理描寫”內(nèi)容的片段:
1.教室中幾束慘白的燈光抵擋不住臘冬的暗然。窗外,清寒的雨滴在冒著熱氣的玻璃上撞得粉身碎骨。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個詞:“鬼天氣!”一張一合,數(shù)學老師的嘴唇中溜出的竟是一縷縷如同從窗縫中擠進的寒風。這是多么奇妙的事兒??!我緊裹著寒服,不由自主地將身子向同桌移了又移,拖著凍得僵硬的腳踝,讓身子暖和些。
2.教室中幾束慘白的燈光抵擋不住臘冬的暗然。窗外,清寒的雨滴在冒著熱氣的玻璃上撞得粉身碎骨。一張一合,數(shù)學老師的嘴唇中溜出的竟是一縷縷如同從窗縫中擠進的寒風。我緊裹著寒服,不由自主地將身子向同桌移了又移,拖著凍得僵硬的腳踝,此時,我心里只有一些平庸的念想:“好冷啊!靠近點,暖和些,暖和些!”
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增加了心理描寫片段之后的文段,不僅讓文章內(nèi)容愈發(fā)充實,而且主要人物的存在感更加明顯,人物性格特征也越加明晰。這便是心理描寫的價值。無論何種價值,我們都不能忘卻“何時用”思維在其中發(fā)揮的效益。這種思維,是我們教學“心理描寫”的必由之路與便捷之途。
另外,行文至此,我們還應該有如下的體認:從寫作的實情來看,筆者以為,“心理描寫”可分廣義與狹義兩類。從某個極端意義而言,學生所有的習作內(nèi)容(人、事、物等)都屬于內(nèi)心活動,都應歸入“心理描寫”的范疇,這屬廣義的“心理描寫”。但實際上,我們目前研究的主要聚焦點在于一些狹義層面的“心理描寫”:記敘文中的人物遭遇(歷經(jīng))一些人事物之后,內(nèi)心中的判斷(評價)、推理的內(nèi)容。當然,對比廣義與狹義“心理描寫”的異同并深化下去,會成為記敘文描寫教學中的另一個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作者通聯(lián):四川資陽市樂至縣樂至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