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珍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備受關注,尋求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是每個中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本文從把握教材、轉(zhuǎn)變教學方式這兩個方面分析了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對指導和優(yōu)化教學設計會有幫助。在此基礎上,將理論運用于實踐,設計并分析了化學教學案例,希望對教學實踐有指導作用。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當前中學化學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學生們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個性品質(zhì)都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筆者認為其關鍵在于課堂教學的低效。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渠道,不管是傳統(tǒng)教學還是新理念下的教學,教師都會通過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教學的有效性。但是,筆者在教育工作中發(fā)現(xiàn)我們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牢牢控制課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等?;谶@些現(xiàn)象,筆者就中學化學教學有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 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 對教材的把握不夠
“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就沒法;千教萬教,教不好教材就白教”。教師讀不懂教材,明顯偏離教材的要求就會導致低效或無效生成。很多老師在課堂上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教材上,而是放在教教材以外的東西上;不是將教材弄清、弄透,而是從課外找一些內(nèi)容來補充、深挖。在講高中必修一《氣體摩爾體積》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一位老師講完影響氣體體積大小的因素之后,沒有練習鞏固,而是直接講“克拉伯龍方程PV=nRT”,簡單地介紹了符號的物理意義,告訴同學們以后做題用這個方程,簡單快捷。老師既沒有講透課本知識也沒有將延伸內(nèi)容解釋明白,學生對課本內(nèi)容“消化不良”,對課外“加餐”也“無福消受”。還有位老師對阿伏伽德羅定律的五條推論講解得非常明了,但對課本中“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shù)目的粒子”沒做深挖,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后練習時似懂非懂、迷迷糊糊。這是為什么?
筆者認為,這主要是教師在理解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方面出現(xiàn)了偏差,沒有真正理解“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的內(nèi)涵,在操作過程中,將教材內(nèi)容教得不實、教得不透。
2. 教學方式“濤聲依舊”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轉(zhuǎn)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這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
大多學生在課堂上雖處于看、聽、記的狀態(tài),卻沒有自己的思維過程,被動接受。教師重“講”不重“教”,不重視“啟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得賣力,學生聽得吃力;教師講得緊張有序,學生顯得若無其事;教師講得“非常清楚”,學生學得稀里糊涂。這樣單純的“講”與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相去甚遠。
教師這樣“出力不討好”,主要原因在于忽略了教的內(nèi)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學生“多想”;教師可以適當“偷懶”,讓學生當“小先生”講實驗操作,說解題思路,讓學生“多說多做”,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幫助他們“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會學”。這樣,學生脫離老師也可以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xiàn)“教”的真正目的。
二、 促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及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1. 促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 鉆研業(yè)務,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提升自我
要使學生獲得一滴水,教師自己必須存有一缸水。首先,要認真研讀教學目標,把握一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此基礎上,合理運用教材。比如,化學教材中的概念、性質(zhì)、公式等都是以結論的形式出現(xiàn),所以教師要深入“讀”結論,通過自己的思考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讓學生將一堂課的內(nèi)容“吃飽吃好”。其次,“讀”例題尋找知識的連接點。例題是教師教授新知識的依據(jù),通過解讀例題,教師便能準確地把握教學重點,為進行有效教學打下很好的基礎。所以,教師只有把課本知識夯實了,才能更好地走出教材,實施有效有意義的教學,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一名優(yōu)秀的化學教師,必須具備系統(tǒng)、扎實、廣博而又深厚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能夠正確理解并解釋教科書中每一部分知識,還要對相關學科的知識有基本的了解。比如,通過學習教學論知識,教師能夠更好地研究化學科學思維方式、熟悉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教與學及有效把握學生的學習能力等,這些為教師有效地呈現(xiàn)知識、組織學習活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導。
(2) 以生為本,強化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
化學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情感體驗,靈活、合理地安排、組織教學,真正使學生得到和諧、全面、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多“說”,通過說實驗操作步驟、現(xiàn)象、結論,讓學生清楚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說”解題思路,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說一堂課的收獲體驗成功的喜悅,說困惑得到教師的及時點撥和同學的幫助?;瘜W是一門實驗學科,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做實驗,體驗“做”中“學”,所以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實驗室現(xiàn)有的儀器,多給學生做實驗的機會。
2. 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有關O2物理性質(zhì)的實驗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將氧氣的物理性質(zhì)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只要求記憶。那么在此次教學案例中,筆者將設計對照實驗進行密度和溶解性的探究:
(1) 在兩個同樣大小的軟質(zhì)塑料瓶中裝滿氧氣和二氧化碳,分別倒入約1/3的水,振蕩,觀察現(xiàn)象;
(2) 兩個充滿氧氣的集氣瓶,一只正放,另一只倒放,分別伸入帶火星的木條,觀察木條燃燒劇烈程度以及燃燒的時間;
本案例中的教師充分把握了教學內(nèi)容,明確教學目的,設計實驗教學,通過學生觀察、思考,老師引導分析,最后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注重知識的獲得,又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三、 結束語
文章從筆者認為主要的兩個因素詳細分析并闡明了促進有效教學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促進教學設計的有效策略,根據(jù)這些因素及策略設計優(yōu)化案例,并對其進行了分析,企望對教學實踐能夠起到理論指導作用。endprint